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笔记六: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9 13:34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第六章.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一.简易介绍

布莱希特是为数不多的,比起一位理论家,更像是一位创作者的理论家。他的理论体系并不清晰,但是著作颇丰。1918年创作自己的第一篇短剧《巴尔》。1920《夜半鼓声》奠定其在德国戏剧界的地位。1926年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尤其是在史诗剧上。随后布莱斯特四处流亡,期间结识了不少知名人士,例如本雅明,卓别林,梅兰芳,1956年时研究《等待戈多》时,因心脏病去世。布莱希特的重要作品包括《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相当感兴趣,也事实上受到了相当多的影响)。

二.理论背景

①社会背景

和卢卡奇,布洛赫他们的大抵相同,不多说。

②戏剧领域

出现所谓的资产阶级戏剧。在资产阶级戏剧上出现两种倾向,即颓废派(戏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忘记人们的烦恼,戏剧就是用来消遣的)和激进派(戏剧更多的是体现人在异化世界中的痛苦,挣扎,折磨),而布莱希特认为这些作品都没有体现社会的矛盾性,没有反映人的生存境况。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戏剧才是出路,但是当时无产阶级戏剧不发达,于是布莱希特决定成为第一人,尝试创造出一种人民戏剧,这种戏剧是能引发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的。

三.布莱希特的戏剧观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分作三个阶段:

①教育剧

早期,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该进行说教,戏剧家等同于哲学家,一方面戏剧家要呈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方法就是要在戏剧中寻求某种教育。教育的方法则是尽可能的呈现客观社会,并且采用一种非常冷静的视角。这种戏剧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娱乐性,以及难以克服大众先天性的反教育心理。这其实衍生出了一个持续了许久的问题,即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平衡。《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即为典型的教育剧。

②史诗剧

史诗剧可以说是布莱希特理论的核心,也被他自己称作“科学时代的戏剧”“反理性主义戏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后简称非亚剧)”。亚里士多德戏剧(后简称亚剧)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而评价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是是否“真”,是否能让观众沉浸其中。而布莱希特认为,不是要沉浸,而是要拉出来,冷静旁观。亚剧是情节性的,而史诗剧是叙述性的。传统戏剧消耗观众能动性,观众是被卷入戏剧的,在戏剧面前只能接受。而史诗剧是激发观众能动性的。传统戏剧要不断的去激发观众情感,使其受到教育和熏陶。而史诗剧强调迫使观众做出判断,进而激励观众进行反思(因此布莱希特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大团圆结局,因为他认为大团圆结局往往是一种“想象式的满足”)。在传统戏剧中,往往会强调感同身受,而布莱希特更多强调探讨问题。传统戏剧采用诱导方法,诱导观众认同某一个角色或某一件事件,而在史诗剧当中布莱希特采用说理的方法。在传统戏剧当中,人们往往关注事件的结局,而在史诗剧中,人们关注事件的进行。传统戏剧中情节具有某种必然性,而在史诗剧中情节具有跳跃性,即情节是要不完整的,只有破碎的情节才能激发观众的客观思考。

史诗剧的核心在于,要打破观众的共鸣体验,恢复观众的思考能力。但是显然,前者会更加受到市场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史诗剧理论,布莱希特确实做了不少实践。而很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即是“打破第四堵墙”。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意识到演员是在演。不过现在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许多时候已经不是和布莱希特一样,实现其恢复观众思考能力的政治诉求,而是为了趣味性,为了拉进与观众的距离了。

③辩证剧

布莱希特晚年受到了毛泽东的《矛盾论》的影响,写出了论文《戏剧辩证法》。他认为戏剧的内容,形式,演员都是辩证的,都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四.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间离化(或译陌生化)

传统戏剧美学的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是共鸣,共鸣即是主客合一,主客交融。观众也好,演员也好,完全忘记了戏剧的存在。布莱希特认为,如果戏剧最重要的是共鸣,那么它的作用往往是让人顺应世界,接受甚至享受世界,而重要在于改变世界,因此需要“间离化”。

(1)间离化要求观众既能认识对象,又能保持陌生。相当于是把陌生化这个概念,放入了认识论中。(即观众看戏剧不是体验而是认识)

(2)不断的去制造距离感,从而破坏共鸣。从而让观众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世界。

(3)制造距离的方式上,制造奇特,制造新奇,从而引发人的惊讶感和好奇心,最终目的是让人获得一种新的认识。

(4)陌生化最重要的意图,是让观众选择立场。作者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客观的展现环境,至于正确与否以及其余一切均让观众自己判断。间离化很重要的本质是演员大于角色,这与斯坦尼(代表作《演员的自我修养》)体系是截然不同的。

布莱希特的理论当然还涉及到了类似于音乐使用,舞台布置,情节构筑等一系列内容,但这就不是这里需要讨论的内容了。

五.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争论:什么是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出发点。他们两人都承认现实是文艺作品的源泉并且支持马克思主义,但是两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卢卡奇更多的强调人本论,认为马克思最重要的是对于异化现实的揭露与反抗,所以现实主义重点在于如何反抗异化,通过整体性内容来破除异化。而布莱希特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斗争,所以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呼唤阶级斗争。

(2)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卢卡奇认为需要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否则会导致读者无法理解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而布莱希特不追求表面真实,他只需要酷似真实。他的目的是要求作品对本质的洞察。

(3)关于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心问题。卢卡奇特别强调现实主义作品要塑造典型人物,以人物为中心来呈现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而布莱希特认为人物不重要,需要以事件为中心,通过事件记录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

(4)表现方法。卢卡奇特别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而布莱希特特别强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形式的。即技巧不重要,因为技巧的使用会导致观众的沉浸。

总体而言,布莱希特的理论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但是其本身确实存在强调艺术的教化甚至政治作用的特点,相较斯坦尼体系显然不会受到商业方面的欢迎。这一定程度上很大限制了相关创作者的创作。


西方文论笔记六: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