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环保,供热行业该怎样做?
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您觉得供热行业应该怎么去做呢?如何看待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供热?
根据《巴黎协定》,至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须控制在150亿吨以内才可实现全球平均温度不超过2℃的目标,届时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应不超过35亿吨,仅为目前的1/3。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切实履行国际碳减排义务,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为我国能源领域发展和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彻底改变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从碳基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低碳能源供给结构,才有可能早日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

建筑供热要求的室温是20℃左右,因此只要是能够在20℃下释放热量的热源从原则上讲都可以作为供热热源。目前我们的目标就应将建筑供热以低品位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传统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把高品位能源转换为低品位热量而造成严重浪费的局面,目前我国城镇供热热源中有超过一半是各类锅炉,是与未来节能和低碳的要求完全不相符的,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供热方式。
目前我国北方供热面积132亿平米,未来将发展到200亿平米,这给北方供热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挑战。北方供热低碳发展,首先需要在建筑需求侧实行严格的节能标准,从源头降低热负荷需求,毕竟“节约下的能源是最清洁的能源。”其次在热源结构上,必须改变当前以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为主的高碳低效热源模式,向以低品位热源为主的热源结构转变。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未来我国调峰火电在冬季可为北方集中供热系统提供37亿吉焦余热;另外,北方地区的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100℃以下的低品位余热10亿吉焦。这些余热可以承担我国未来集中热网建筑90%的供热需求,剩余10%采暖需求可采用天然气锅炉或吸收式热泵进行调峰;集中热网之外的分散用户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各类电动热泵进行分散采暖。电厂和产生工业余热的工厂的分布情况与需要供热的城镇建筑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不匹配。这可以通过热量长途输送的方式解决。细致的分析表明在输送半径为150公里以内就可以实现热量产生与供热需要热量之间的匹配。这应该是实现城镇供热低碳节能热源的方向,而且与我国整体的能源发展方向一致。
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优化供热结构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集中供热的补充热源,应纳入到供热低碳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