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旧版153讲,修复完整版)

基督教哲学的基本教条,教义,不可逾越信仰,唯灵主义的信仰,探讨彼岸
问题没有意义,但是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使徒阶段(刚刚传播到罗马),带着耶稣的感召,去异邦传教
【福音书】【保罗书系】【彼得书系】也会有一些思想记载在语言中
教父派,教父哲学 【公元前一世纪以后】 延续到中世纪早期,一批人深通希腊文化哲学,同时有基督教信仰。为基督教信仰确定基本教义,这一批人功劳就非常大
查士丁,最早
【主要发展在西罗马帝国崩溃的那段时间,因为生活不安定,寻找思想就变得重要】
经院哲学 十世纪以后,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对于信仰对象进行理性逻辑论证既不能在感性范围内加以直观也不能在理性范围内进行证明,只能是想象的结果。经院哲学培养了理性精神,即通过逻辑的论证来确定真理,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护教士
因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亚非拉三大州,并且基督教最早由在各地区传播,因而结合各地区特色发展出不同教义,当基督教成为正统教派,教义与文化的不同纷争导致了基督教分裂成基督教与东正教
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
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纳乌斯、克莱门、奥里根等,出生在东方并用希腊文著作,故称东方希腊教父。他们最早意识到哲学的作用,把哲学作为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工具。他们推崇柏拉图 ,称他为神派遣的先知。他们是教父哲学的创始者。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Q.S.F.德尔图良 、杰罗姆、安布罗斯、 A. 奥古斯丁 、格雷高里等。他们生长在西方并用拉丁文宣讲和著书,故称西方拉丁教父。他们对古希腊哲学作了明确的选择,主要把 新柏拉图主义 塞进基督教教义中,使哲学和神学混为一体。他们是教父哲学的组织者。奥古斯丁则是最后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学推向了全盛时期。
奥古斯丁主张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依据《圣经》的信条,主张“原罪”说。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降世之后,上帝创造了两座城: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它是“幸福的天国”;上帝确定要毁灭的人形成尘世之城,它是罪恶的痛苦的世界。这两座城在最后审判之前是混合在一起的,审判之后就完全分开了。在最后审判之际,已死的被拯救的人的肉体重新与灵魂结合,复活后上升到上帝之城,同上帝一起过永恒幸福的生活;被毁灭的人,也要复活,但被送到尘世之城——地狱,同魔鬼一起遭受永久的惩罚。
奥古斯丁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上帝,人的知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一切与上帝无关的知识都是不需要的。
经院哲学
威廉,奥卡姆,强调理性经验都不能证明上帝存在,提出“唯独信仰”
奥卡姆剃刀。思维经济原则。任何概念,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有利于经验论原则】
主客观的关系问题【认识论】从古代本体论向认识论转移(十五十六世纪)
【文艺复兴】感性的运动,缺乏反思性
【宗教改革】价值取向指向基督教最初的三个世纪,从总的氛围上是保守主义的,是一种历史倒退(信仰)

十七世纪的最主要特点,理性。一个是怀疑主义,一个是经验方法
经验论,唯理论

“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光靠经验还是不够的,也需要理性加工
唯理论基本原则:一切从推理演绎出发,感觉经验以及建立在感觉经验以上的推理归纳,无法得出普遍规律
休谟

宗教改革,开创三个主流教派:路德宗;安立甘宗;加尔文宗
西方现代化的主观开端,而不是客观开端,因为这群人本身是保守的。
经验论哲学家主要出现在英国【务实 】,唯理论哲学家出现在欧洲大陆,被称作大陆哲学家

十七世纪初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和古希腊的知识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人们求知就是为了实际的作用。导致了过分实用主义,从古希腊“学以致知”转变成“学以致用”。
十七世纪的整体精神特点,就是怀疑主义,就是理性精神
“形式” 目的
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造自我,改造自我看世界的眼光
明星效应,【光环效应】你崇拜的偶像是你心目中那个扩大光环的想象的形象

1.具有表【既发热又发光】
2.差异表【发光不发热,发热不发光】
3.比较表【xxx】
这是归纳的前提,归纳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新工具

规律的客观性

简单,直观,实在
【机械论与功能主义】
哲学探讨的对象是实体,有体积
物体就是实体,物体的属性叫做偶性
绝对君权,但是君权民授【对今后的人民反抗已经埋下伏笔】

经验论的重要转折点【民主的重要奠基人】
知识论基本问题
普遍同意? 知识论 基本问题
首先不存在普遍同意性,即使有也不是先天的
来源 可靠性 范围
第一沉思录《形而上学沉思》
谈谈方法
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