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51CTO学软考——屡战后的建议,考试也需要技巧
老师、同学们:
我软考高项在2021年下半年通过了,经历了两次,分数不是很抢眼,分享的截图有。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学习的经历和点滴的经验,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坚持不懈,不放弃。
我是一名80后考生,体制内上班,大学是通信技术专业,工作后从事的偏向安防和智能化。虽说是与计算机略有打交道,那也就是就写写打打方案,没有专业领域上的碰撞,提这一点主要是说明在计算机领域并不专业。2021年1月中旬开始准备软考,上半年43-38-54,没有通过。从分数上来看,可以看得出,对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来说,工作有点经验,但专业基础不扎实,实事也是如此。上半年我网课报的是另外一家机构-91grk(相信很多同学也认识,在这里不作评价,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后面我会提及);由于岗位职称受限,单位职称评审条件又比较苛刻,所以软考是捷径,以考代评。上半年,由于所报机构老师授课质量略微逊色,过程均以历年真题作为授课解析重点,难免丢失很多学习的乐趣,好多名词和概念都是生嚼不能理解,边读边忘。临考了,还是一知半解,要不是该机构论文押得好,估计都没有一门过线。
然而,和我一起考试的一位在电信上班的朋友,她报的是我们51CTO,她三门均踩线超一两分过了。听介绍,薛老师的课程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概念和名词解读比较通俗易懂,对计算也是归类授课。所谓名师才能出高徒吗,至少薛老师还是个博士。接下来半年,确切的说应该是不到4个月,我是严格紧追课程安排,马马虎虎给跟下来了。良心说吧,一直没跟上班主任琴老师要求的进度,直至考前大概2周,才完成所有课程。后来就是边倍速重听计算,边做历年真题卷。事实上来说,录播尽量全部看,直播可以考虑选择或者加速看。接下来说点本人认为有用的干货吧:
一是要尽量完成网课课程。教材我有买一本,总共有大概900余页,如果生读教材,不说时间够不够,理解就是个问题,专业和非专业考生都一样,全书太浓缩,只说概念,不作解析。作者出书讲究严谨,不关注要不要你看懂。因此我建议是,教材可以买,主要上网课,搭配老师的课件。教材可以当作辅助工具书,网课上完一个章节后,翻翻教材,参考对照,加深印象。临近考试两周一定要把薛老师所有的计算机题录播课加速过一遍,主要是解决应对案例分析、选择题计算题的题型变换。虽说2021下半年案例计算题型又升级了,但总的说,还是没有超出薛老师的计算归纳的所有题型,前两问还是可以拿下分数的。
二是要完成历年真题。每个章节网课后面都会有真题,不多,但是能巩固。时间够的话教材每个章节后也有少量的习题,也可以加深一下。最后,完成所有网课课程时,尽量去做历年的考试真题,2017下半年到2021年,真题有引导性。模拟题只做当年当期的,用于提高自信心,后期时间已经十分紧凑了,没必要多浪费时间。刷题软件不建议做,我没有刷,14期群有好几个同学都在刷刷题软件,然后不断的问老师,由于有些题目太老,有些题目是机构出的,会带偏学习方向。有时间,还不如翻一翻教材,我就是看了教材的Gantt图和里程碑图的样表,论文才知道甘特图怎么画,事实上,工作中也画过进度图、柱状图。
三是养成关注领域时事的习惯。2021下半年考完后,相信好多老的考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上午选择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领域的时事,有的甚至是非专业的。估计这是软考办的一种引导吧,通过考试,引导同学们关注国家科技领域的动向,特别是十四五国家在科技、网信领域的总体规划。除了老师长课程提及的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R\VR等高新领域的关注,也要留意国家目前科技转型领域的新闻信息,比如芯片、光刻机、新能源(光伏、氢能、石墨烯、电池)、碳达峰碳排放等,以及疫情影响,引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非接触式的人工智能型的企业等等。可以说这么说,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考试所覆盖信息量是巨大的,就在于同学们能不能在工作和生活养成点滴关注时事的习惯。同时也建议,51CTO的老师们在群里、公众号上多分享科技时事信息。
网课和真题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确保打牢基础。时事是加分项,有时候看对了一条时事,比苦算计算题来得值。2021下半年,一道答案是“14周岁”的选择题,就是因为我在下载“鹅学习”APP时,对话框弹出问我是否满14周岁,瞬间秒选答案;另一道选择答案是“数字中国”,刚好上半年去福州参观了“数字中国”峰会。我参加了上下半年两次考试,虽没有一次性拿证的同学来得优秀,但个人还是觉得临场考试是需要些技巧的,分享出来,希望对同学们有所用处:
(一)上午选择题。下半年的考试,明显时间就比较仓促了,而且题型可以说是比往年灵活,可以用质的升华来形容。有的题型结合时事和书本综合知识,但事实上与时事毫无关系,问题没那么直白,干扰了考生的思路;有的题型都是坑。譬如上午选择有一道计算题,题目一开始就亮出管理储备,避开了计算完成,结果项目总预算时又没把管理储备加进去。就是感觉考试过程中,在时间匆忙的情况下,沉浸式答题,无法抽身顾及出题人的思路。绕过一个坑掉进下一个坑,不是自身基础不扎实,而是应试经验比较缺乏;英语题5道,懂英语的人基本都能挑出答案。不懂英语的同学,5道题同一个选项也能对个一道。由于我英语也是弱项,在这里建议英语不太好的同学,可以把2017后历年英语真题的题目和答案关键词的单词都熟悉一下,真的有用。完全不懂英语的人,还是只能选同一个答案了。
(二)中午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只有1.5小时,时间很紧,做三道大题。建议同学们拿到卷子后,先做第1道和第3道,计算题留到最后做。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短时记忆,有的同学中午吃完饭后考试前,可能得到了某些押ti答案,短时强记。刚上考场,人比较清醒,碰到熟悉的问题,赶紧先把答案写下来,防止后期忘掉。二是计算题出题一般都比较新颖,真把计算题完整答完,后面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更不用说碰到答不出来的情况。比如下半年的第三问,根本看不懂题目的表格,不用说会不会做了。一旦考试慌场,第三道案例题就很难保证能稳住情绪回答,得不偿失啊。上半年我就是被计算题打蒙了,导致后面全乱,吸取教训后,下半年就调整了顺序。分数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案例上半年38,下半年57。调整个顺序,也是一种战略,但愿对同学们有用。
(三)下午论文写作。论文两次我都在50分以上(54、52),我们51CTO的人才济济,门前不敢造次。说实话,学习过程中我没完整的写完或者打完一篇属于我自己的论文。我们机构后期推荐的优秀论文是真的太优秀了,一般在考试过程中,很难写出如此严谨的论文。然而绝大部分同学是为了过线,无形中不小心给同学们增加了压力,这点从直播课大家热心的关注和微信群关心的重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我会这么说,毕竟我报过两个机构,会对比。前一个机构在论文上的教学,鼓励动员的心理铺垫做的很好。一般来讲,在押ti押对的情况下,只要论文提及的项目开头开得新颖,整体提纲不漏要点,小问题有回答,结构看起来合理,一般都会过线的。同学们一定不要去模仿的我们或者其他机构的优秀论文,譬如项目尽量避开医院、码头、银行、税务、机场等等常见的信息系统项目,找什么项目,刘老师都有教我们了。一般有项目经验的同学,论文字数是没问题的,随便都能筹齐。没有项目经验的小白,只要在每一个知识领域的分要点里,唠嗑就行,不断的举例子,张三、王五等绕来绕去圆回来,改卷老师会觉得,看似有项目经验;另外,重点需要注意的方面,当小问题需要考生回答以图、表、方案等体现形式时,在避免占正文字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可以采用附件的方式来体现。比如:上半年范围论文,需要考生画出WBS,下半年论文需要考生画出甘特图,均可以在正文满足2000-25000后面,一般是第6面,写上附件,画出图表,既不占格子,卷面也清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及商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