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课标的正确解读方式应该是……
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即大家期待已久的新课标!网上立马出来了很多的解读,那么最真实的解读应该是怎么样呢?
新课标其实从2019年开始,就启动了整个修订和测试过程,所以新课标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已经”润物细无声“了。以河南为例,这几年课程改革和考试命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新课标”。
教育是中长线的,培养孩子也必须要有前瞻性,所以我也一直在提醒家长,并且一直在分享新课标下评价体系考试命题的变化趋势。
所以,新课标,和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关,和每个家长和孩子都有关,对孩子的未来影响也是巨大的。
新课标的内容不少,什么是一定要高度重视的呢?
1、高度重视“讲政治”
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可以看出,培养目标是新课标的核心和出发点。不管是课程、教材还是考试命题,都会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
“有理想”意味着要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意味着要有”必备品格”,所以,在孩子培养上,会始终贯彻价值观和品格教育。
课程设置上,不管原先上的是“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课还是“品德与社会”课,都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使得价值观和品格教育更具有连贯性。
需要注意的是,讲政治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上,而是会贯彻到各门学科上。
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了政治审核把关,进行了政治和专业的双重把关。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门学科上做了补充修订,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在各门学科上,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改革及新鲜经验。
除了刚才所说的,讲政治还要高度关注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文化自信)
2、孩子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有本领”这项目标下的关键能力。
新课标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考的一体化原则,但家长一定要走出一个思想误区:
这里说的“学考一致”,并不意味这考试题目孩子见过——重大考试还会避免这种现象,所以正常来说,题目基本应该是孩子以前没见过的。
也不意味着题目是直接考关于书本上知识点——而是会放到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下,来考查孩子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背后,需要调动的知识肯定是孩子学过的,只是具体要调动哪条知识,就要看孩子的判断、理解和应用了。
这也就是,新课标最终会落实在“无情境,不命题”上——看孩子碰到一个场景,能否进行知识迁移,把所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家长要注意的是,以后考查孩子不能是:
你背一下今天都学了什么。
而是得问:
今天你学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或是,你今天学的,能用在什么事情上?
更高级的问题是:
如果你碰到这个情况,你会如何去解决呢?
不过家长也不用太过焦虑,因为新课标既然要求教、学、考一致,那么学校教学一定会发生变化,平时评测孩子也会按照新的标准,比如新课标里提到的:
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新课标的发布,会开启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改革:
从单纯的记忆理解走向问题解决;
从零散的知识走向跨学科整体学习;
从只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和实践。
3、科学、信技、劳动、综合实践等素质教育的变化
即使是对教育改革不敏感的家长,也能明显感受到,孩子课程的变化。
从新课标课程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我们原先认为的副科,或者和素质相关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更早学习,或者是单独设置课程。
●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科学课程小学各学段目标)
● 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劳动:
信息科技:
● 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
像劳技、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也都有学业水平考试或者过程性评价,只是目前只要达标,也就是及格就可以。但是未来既然课时提高了,相信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4、英语变的不重要了吗?
这几天大家来问得最多的,不是课程标准,而是课程方案,特别是拿着这个表来问:
(2022年版课程方案之科目安排及课时比例)
家长的主要误读也出自于对这张表的错误理解,但是这个问题好解决,把2001年版的课程方案调出来一比,事实不辩自明。
(2001年版课程方案之科目安排及课时比例)
英语的课时和重要性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中高考分值也仍然和语数一样
刚才两张表一对比,大家就能看清了:
英语课时在总课时比例里并未发生变化,2001年课程方案里占比6%-8%,2022年更新的课程方案里仍然是6%-8%。
我不知道,为什么“双减”以后,有些家长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英语不再重要。
孩子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个初心我们不能忘,我也不多说,在新课标里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英语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因为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这个工具,去学习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品质。
所以在新课标的学段目标里,除了语言能力的目标,更有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目标。
河南的中高考,英语都是必考项目,而且分值和语数一样高。
河南中考语文和数学各120分,英语也是120分,其他科目要么是70分要么是50分,体育是70分实验是30分。
高考河南语数英三科都是各150分。再按孩子的情况选考3门,每门满分100分。当然,如果不想考英语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用另一门外语来代替,包括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总分还是150。
所以,不管你孩子将来走国际路线还是高考路线,是学文科还是学理工,英语不好,都会很吃亏。
5、体育、艺术等科目变重要了吗?
艺体的课时没有变化,只是各地执行要落实,考试主要看态度而不是看技术
如果对比新旧课程方案:
2022年新方案
2001年旧方案
我们会发现:
体育课时没有发生变化,艺术课时也没变化,只是融入了更多内容比如舞蹈、戏剧和影视,更丰富,更友好。
但是方案是方案,执行是执行,不仅是中学,甚至早到小学,课表上是有体育课艺术课的,但是都被语数占据了。
为什么要有体育中考?甚至高考都有增加体育的趋势?那是因为,没有考试和评价,很多学校和家长就不会重视体育。
很多家长一看对体育和艺术有考核有测试,就很痛苦。其实,考试绝对不是学体育的目的,身体强健才是;考试也绝对不是学艺术的目的,提升感受力和审美力才是。然而,现实是,不检测不考试,一些地区甚至连上课过程都可以省略掉,对于孩子是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至于艺术考试,从现在趋势来看,我感觉以后也可能是通过性考试,而不是区分性/选拔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