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笔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从这段话入坑了这本书,这时候其实并不知道龙应台这个人,后来看到书中有一些读者备注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本书中有很多龙应台的作品都没有收录,很好奇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去查了一下这个人,发现,呃,原来如此,难怪感觉书中有些地方,描写的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整本书中,觉得目送是写的最好的,很感动,特别是描写到父亲的那一段: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看的时候没忍住大哭了一场,很不愿意想象父母老去的情景,总感觉,只要自己不去想,不去面对,缩在自己的壳子里,父母就不会老去,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胆小鬼,怯懦又自私。
还有关于友情: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不用常常联系,但是一旦联系,就一见如故,时间没有让我们生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回想一下以前一起玩的快乐时光,聊一聊现在烦心事,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还有关于“家是什么”的一段描写: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生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越来越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感觉残忍,却真实。
以上就是觉得书中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其他的,套用《布鲁克林有棵树》中曹文轩序言里的一句话:
作家们一个比着一个地追求深沉和深刻,唯恐自己不是一个身在巅峰的思想家或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