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何导致共产主义革命—第二十六节 金融资本
第二十六节 金融资本
我们在上面看到,在各个企业之间经常不断地进行着争夺买主的残酷斗争,而在这个斗争中经常不断地取得胜利的是大企业主。由此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小业主纷纷毁灭和破产,而资本和整个生产集中在大资本家的手中(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资本已经集中得相当可观了。还出现了大量的股份公司或“合营公司”来代替以前的单个企业主;不用说,这些“合营公司”也是资本家的公司。它们的用意是什么呢?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呢?回答是不困难的。在这以前,每一个新企业都必须一下子就拥有一笔很可观的资本。如果创办起一个资本不足的企业,那么这个企业极少有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势力强大和资本雄厚的竞争者即大工厂主会从四面八方把它包围起来。这就是说,一个新企业要想生存下去,要想不毁灭,而且还想取得繁荣,那就必须一开始就建立在很大的规模上。而企业要想在很大的规模上创办起来,那只有立即为此筹措一笔数目很大的资本。股份公司正是由于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质就在于,在这里,几个大资本家使用着小资本家的资本,甚至使用着一些非资本家(职员、农民、官吏等等)的小额储蓄。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份额,即自己的“一股”或“几股”。他由此得到一张票证即“股票”,使他有权得到一定数量的收入。这样一来,一下子就从四面八方聚集起一笔数额很大的“股份资本”。
股份公司一出现,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和跟在他们身后的妥协派社会党人就开始说道,现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了:资本不再会引起一小撮资本家开始统治的局面了,相反地,每一个职员都能够用自己的储蓄购买股票因而也成为资本家了。说什么,资本变得愈来愈“民主”。最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差别不经过任何革命就会消失。
这一切都是纯粹的无稽之谈。实际上,情况完全相反。大资本家只不过是在利用小资本家达到自己的目的,资本集中的和比以前更快了,因为相互斗争的已经是巨大的股份企业了。
为什么大资本家-大股东事实上把小股东变成了自己的地地道道的奴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小股东往往在外市,不能从几百里地以外地赶来参加股东大会。即便某些小股东赶来了,那他们也是没有组织的,像瞎狍子一样乱撞一通,可是大股东是有组织的,总是执行着一个共同的计划,做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经验证明,他们只要占有全部股份的三分之一,他们就足以成为整个企业的名副其实的和绝对的主人和支配者。
但是,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发展并没有到此停止。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资本家财团即辛迪加(或卡特尔)和托拉斯代替个别企业主和个别股份公司。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呢?这是一种什么组织呢?
我们假定,在某一个生产部门中,譬如说在织布或冶金部门中,小资本家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五六家最大的企业,它们生产着几乎所有织布或冶金生产部门的商品。它们相互进行竞争,为此降低价格;因此所得的利润减少。现在我们假定,这些企业中有两家比其余各家势力更强和规模更大。这时它们就会把这种竞争进行到其余各家破产时为止。但是,假定它们的力量势均力敌:它们的生产规模一样,机器一样,工人数量大体一样,它们各自生产商品的费用也一样多。那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那时,谁也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大家都同样精疲力竭,大家的利润都下降。于是资本家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为什么要彼此压低价格呢?联合起来共同掠夺公众岂不更好吗?要知道,只要我们联合起来,任何竞争都不会发生,全部商品在我们手中,我们就可以随意抬高价格。
这样就产生了资本家财团即联合组织:辛迪加或托拉斯。辛迪加和托拉斯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组织辛迪加的时候,加入辛迪加的资本家们商定:不低于既定的价格出售商品,共同分配定货或者划分市场(你只在那里卖货,我只在这里卖货),等等。但是,在这里,辛迪加的董事会不能,譬如说关闭任何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虽然加入财团,但是也还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而在托拉斯的情况下,它们却联合得十分紧密,各个企业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可以关闭它,改组它,把它迁移到任何合适的地方,只要这样做对整个托拉斯有利,当然,这个企业的资本家仍会不断地获取到自己的利润,甚至利润还在增多,但是,一切事情是由资本家紧密团结的财团即托拉斯主管的。
辛迪加和托拉斯几乎控制着全部市场。它们不害怕任何竞争,因为它们抑制了任何竞争。资本家的垄断即一个托拉斯的统治代替了竞争。 【1】
这样一来,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逐渐地消灭了竞争。竞争吞噬了自己。竞争发展得愈激烈,集中进行得就愈迅速,因为力量薄弱的资本家毁灭得更快了。结果,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便消除了这种竞争。企业主垄断财团——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统治代替了“自由竞赛”即自由竞争。
只要举几个例子便可以看出托拉斯和辛迪加的巨大势力。美国在一九〇〇年即二十世纪一开始,辛迪加生产所占比例是:纺织工业——百分之五十多,玻璃工业——百分之五十四,造纸工业——百分之六十,金属工业(钢铁除外)——百分之八十四,铁制件和钢铸件工业——百分之八十四,化学工业——百分之八十一,等等。不用说,现在辛迪加生产的比例会有更大的提高。实际上,现在辛迪加生产都集中在两个托拉斯手里:石油托拉斯和钢铁托拉斯;其余的都隶属于这两个托拉斯。德国在一九一三年之前,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矿区(这有点像我国的顿涅茨矿区)的采煤量有百分之九十二点六是集中在一个辛迪加手里;钢铁辛迪加生产了几乎全国钢铁产品的一半;糖业托拉斯生产了国内销售额的百分之七十和国外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十,等等。
俄国的许多部门也已经完全由辛迪加的老板们统治了。“煤炭”辛迪加的生产占整个顿涅茨煤矿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五金”辛迪加联合了百分之八十八至九十三的生产企业。“屋顶制件公司”——百分之六十(瓦垄铁),“车厢公司”集中了十六个制造厂中的十四个厂,铜业辛迪加——百分之九十,糖业辛迪加——整个糖业生产(百分之百),等等。根据一位瑞士学者的统计,到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资本的一半已经掌握在辛迪加和托拉斯手里。
辛迪加和托拉斯不仅集中了同类的企业,而且愈来愈经常地出现同时包括几个生产部门的托拉斯。这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切生产部门相互间首先是由买卖关系联结起来的。我们以铁矿石和煤生产为例。这里所生产的产品是炼铁厂和冶金厂的原料;而这些工厂——譬如说——还制造机器;这些机器是作为许多其他部门的生产资料,等等,等等。现在假定,我们这里有一家炼铁厂。它购买铁矿石和煤。就是说,它关心的是廉价买进铁矿石和煤。而如果矿石和煤是掌握在另一个辛迪加手中,这时该当如何呢?这时,一个辛迪加和另一个辛迪加之间就要展开斗争,结局或者是其中一个辛迪加取得胜利,或者是两者合并起来。无论是在前一种情况下或是在后一种情况下,都会产生把两个生产部门联合起来的新的辛迪加。不言而喻,这种联合可能不仅是两个部门,而且可能是三个以至十个部门。这种企业叫做综合(或“联合”)企业。
这样一来,辛迪加和托拉斯不仅把个别部门组织起来,而且把不同类的生产结合在一个组织中,把一个生产部门同另一个、第三个、第四个......生产部门联合起来。以前,在一切生产部门中,企业主是彼此独立的,而全部生产分为几十万个小工场。到二十世纪初,这种生产已经集中在把很多生产部门组织起来的一些规模极其庞大的大托拉斯之中了。
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通过建立“联合”企业的途径产生的。这里需要谈一谈比这种联合企业更重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银行的统治。
首先应当谈一谈这些银行。
我们已经看到,当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高度发展的时候,为了能够一下子建立起大规模的新企业,就出现了对资本的需要。这种需要也就是出现股份公司的原因。就是说,创办新企业需要数额愈来愈多的资本。
另一方面,我们看一看资本家怎样处理他获得的利润的。我们知道,他把一部分利润用于吃喝穿戴,一句话,花在自己身上,而另一部分则“积聚起来”。试问:他是怎样使用这笔钱的呢?他是不是随时都能够扩大自己的生产,把这一部分利润用到事业上去呢?不,不能够。其原因如下述。要知道,钱是不断地零散地到他手里的。卖掉一批商品,就有一笔钱进入钱柜,再卖一批商品,又得到一笔钱。显然,要用它们扩充企业,那是需要相当数额的。就是说,比方要购买新机器,在进款没有达到必要数额的时候,就需要等一等。而在这以前呢?在这以前,钱是不能利用的。钱不免要被闲置起来。不是一个或两个资本家的情况是这样,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这样,经常有一些游资。可是,在上面我们看到,存在着对资本的需求。一方面闲置着一笔笔剩余的钱,另一方面存在着对资本的需求。资本集中愈快,对大笔资本的需要就愈多,而游资的数目也就愈大。正是这种状况提高了银行的作用。为了不让钱空放着,资本家便把钱存入银行,而银行则把这些钱贷给那些需要钱来扩大旧企业或创办新企业的资本家。一些工业家把钱存入银行,银行把这些钱贷给另一些工业家。这些工业家用借到的资本去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偿还银行;而银行则把所得的一部分付给存款人,一部分作为银行利润留给自己。整个机器便是这样一直转动着。
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最近一个时期,银行的作用、它的意义、它的活动发展到空前的程度。银行吸收到数额愈来愈大的资本。银行也愈来愈多地把资本投入工业。银行资本经常地在工业中“活动”,它自己也日益成为工业资本。工业开始依赖银行,银行用资本来维持和供养工业。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起来。这种资本就叫做金融资本。就是说,金融资本是同工业资本结合起来的银行资本。
金融资本能通过银行在更大的规模上把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联合起来,这是联合企业所比不了的,为什么呢?
假定说,我们面前有一家大银行。这家大银行把资本不是贷给(或者说“提供资金给”)一个企业,而是贷给很多企业或许多辛迪加。这样,它关心的事就是它们彼此不要吵架;它把它们联合起来,它实行的政策是要不断地把这些企业联合成一个整体,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即银行的领导之下;银行开始统辖整个工业,统辖一系列的生产部门:银行的心腹人被任命为托拉斯、辛迪加、各企业的经理。
最后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全国的工业联合为辛迪加、托拉斯、联合企业;所有这些都是由银行联合起来的;控制整个工业的一小撮最大的银行家左右全部经济生活,而国家政权则完全执行这些银行家和辛迪加大王的意志。
从美国的一个例子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美国威尔逊的“民主”政府是美国托拉斯的真正傀儡。议会只是通过那些在辛迪加老板和银行家的幕后的会议上早已决定的提案。托拉斯花费巨额金钱去贿买议员,进行选举活动等等。一个美国作家(迈尔斯)报道说:一九〇四年“王惠”保险公司托拉斯用于贿买花费了三亿六千四百二十五万四千美元,“公平”——一亿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美元,“纽约”——二亿零四百零一万九千美元,等等。威尔逊的女婿、财政部长麦卡杜就是一个大银行家和辛迪加老板。参议员、部长、议员——都是大托拉斯的职员或是股东。国家政权、“自由共和国”——这无非是勒索群众的一个事务场所。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金融资本的统治下,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完全变为规模巨大的联合托拉斯,银行是它的首脑,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是它的执行委员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等无非是一些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是剥削和统治千百万工人、雇佣奴隶的辛迪加老板和银行家的强大组织。
【1】“垄断”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国家、管理、统治的意思。我们这里的垄断就职是指国家对酒的垄断,即只有官家一家能够生产伏特加酒。但是,垄断可以不仅是针对伏特加酒,也可以针对一切物品;同时不仅有国家的垄断,而且还有私人工厂主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