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学真的有用吗》-短评

2023-08-17 13:45 作者:灯哥666  | 我要投稿

内容简介:“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大吃一惊。

好句举例
1、强制教育像一只章鱼,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它的触手。它将死记硬背奉为金科玉律,让人们相信被动的学习、零星的记忆是心智成功的最佳途径。这种习惯的培养是大生产式的教育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2、在开放式的学习里,学生是积极的主导者,谁是老师、谁不是老师,都由学生说了算。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杂乱无章,但学校之外的生活就是这样。你要么写下你的剧本,要么就得当别人剧本里的演员。
3、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灵活的人最有可能幸存,但是学校只奖励死板的、守纪律的人。任何学校能教的东西,在学校之外都能学会。学校关心的不是学习,“赢”才是。
4、现在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生产考试的高分,那其实毫无价值,从始至终,每一届美国总统的成绩都在中下水平。经验明白地证明了,考试成绩是无用的指标,常常让无能的人考中,有才干的人落榜。
5、在一个经济依赖泡沫的国家,学校为什么会要你的孩子与众不同呢?
6、年轻人所具备的最好品质——好奇、冒险、 坚韧、敏锐的洞察力
7、教室并不是用来生产知识,而只是消费;它不会教困在里面的人产生见解,只教会他们去消费别人的意见。以前,学习的目标在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但是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被偷换下来,最终变成了:找个好工作。
8、幼稚的人不只驯服,而且是最好的消费者,因为没他们没有天然的对推销的抵触。
9、它以漫长的学期、囚室的风格的教室将学生与教师禁锢起来,如同一座虚拟的生产幼稚和无知的工厂。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事情非如此不可。
10、用孤独挑战你的孩子,让他们乐于与自己为伴,与内心对话。上学的人害怕孤单,他们总是需要没完没了的电视、上网、打手机,以及那些浅浅的、来得快去得快的友谊给他们做伴。
11、真正的教育只能以自我觉悟为起点,认识真实的你,不然你将一事无成,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劳动力。
12、每个生命体都有内在的时钟,它警告我们何时应当与真实会面:坐真正的工作,学真正的技能,打真正的战争,冒真正的危险,与真正的思想交锋。绝对需要让死亡进入你的想象,永远不要忘记你的生命有多么短暂,死亡是那么难以逃脱。
14、自由贸易和持续竞争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有以下四个方面:
(1)使得工人胆小懦弱;
(2)愚蠢;
(3)迟钝;
(4)除了公务本能,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

15、约翰爷爷衡量教育的指标:
(1)自我认知
(2)观察
(3)反馈
(4)分析
(5)反映
(6)表达
(7)判断
(8)增添价值

16、要行使国家,而非个人的意志。要建立一种机构,为了达到目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坚持正确的灌输,不断加强这些灌输,把它们教给年轻人,同时权力避免相反的学说被传播、提倡和表达。
17、驯化个人的心智,将其转变为集体的心智,只有这样,高度集中的大生产经济才能实现。这一转变越早进行越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在幼儿园阶段,甚至在幼儿园之前。集体生活与心智成长关系甚少,——想一想,我们拼命教那些小孩子认识颜色,一周里有哪些天,一年里有多少个月,他们在上学之前早已知道这些事情。这些低年级的集体生活,只不过是在培养习惯,训练注意力以及对权威的敬畏。这样一来,独立的意识在开始形成的阶段被消削弱了。 与集体思想相对的,是辨证思想……复杂的心智永远是辨证的,亚里士多德说,辨证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要条件。但是,因为辨证的心智不接受成见,总会挑战现有的观念,如果这样的人太多,对公司事务和公司政治会形成尖锐的挑战。
17、发明了“青少年”这个专有词,国家垄断了对青年人的培养,把他们禁锢起来,并转交给一群教养欠佳的雇员。
18、很简单,有想象力的个体是非常难管,而且无法预料,因为他们有抑制不住的创造力。
19、人为地延长童年——我称之为德国的“传染病”——确实有效,一旦被传染,它就会起作用。得了这种病的人不能接受生存的挑战,常常感到孤立无援,这种无助感会使他们更加易于管理。
20、不要把他们当孩子。童年的确存在,但是在我们允许它存在之前,它早就消失了。我不由得开始担心我的孩子是否七岁之后还显得特别幼稚,如果到了十二岁还没有急于担当自己的角色,没有拆掉自行车的辅轮,没能游走伦敦、参加百英里自行车大赛,没能为邻里做长足的贡献换得收入足以使自己经济独立,如果你还看不到这些,那一定犯了严重的错误。 …… 不要受骗上当,相信延长童年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权力分配的秘密。如果你不买他们的账,你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权力。“青少年这个词”纯粹是捏造出来的谎言,还不到一百岁,只是社会工程师们炮制出来的。
21、我们不顾后果地在越南、伊拉克、阿富汗发动军事行动,这已经违反了克劳塞维茨所定的核心战争原则一一高技术武器不应当用来杀伤,只可用于威慑。进行一场重大攻击会暴露你的技术,这隐含着两重危险:其一,这种重型武器远远不抵对方的游击战术;其二,敌人会窃取并研究这种技术,使自己的武器不断升级。
22、白白消耗掉上亿天,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于创造性的劳动;它们把数百亿美元的资源转入了个人的腰包。标准考试的唯一效果就是 通过扼制想象力和智力,削减我们国家下一代的财富,与此同时,增加了当代少数几个人的财富。它的副产品是将应试者进行所谓“科学”分类,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分类。
  23、英格利斯将现代学校的作用(实际作用)归纳总结,认为学校有六种基本功能。那些天真地相信了这些目标的人们看到英格利斯的分类,会吓得毛骨悚然:

   (1)修正或调节的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固定的、反射性的服从权威的习惯,这需要完全摒除批判性的判断。有人主张学校应教授有趣、有用的内容,这当然不予采纳。因为,只有让学生学做无聊、愚葢的事情,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具有条件反射式的服从。

   (2)整合的作用。或许也可称为协同的作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儿童彼此相像。协同一致的人是可以预期的,因而容易控制。对于那些想要驾驭和操纵劳动力大军的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

   (3)分析和指导的作用。学校意味着测定学生的社会角色,通过统计数字及事件记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你的永久记录,是的,你确实拥有这样的记录。

  (4)分拣的作用。一旦社会角色被分析出来,孩子们就被分类,按照他们对社会机器的价值而加以训练。所谓“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仅止于此。

 (5)选拔的作用。...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所谓的物竞天择。这意味着有意识地改良物种。

学校会给不合竞争的品种贴上标签:低分、补习班,以及其他种种处罚。目的在于:将泥沙冲入下水道。

6.预备教育的作用。...只有一小部分儿童被悄悄地传授以如何管理这个社会的知识......

短评:
1、虽然还无法判断本书的阴谋论展开;我们这种中智之人,要喜欢上读书的必要条件就是和学校教育保持点距离。
2、略偏激,对教育本质会造成的人性影响正确,但范围过大,也忽视了如果没有学校同样会造成的其它问题。重点其实就在于应该自己决定自己要学习什么,并且不限于学校,上课这样的场所中。
3、作者口口声声说上学没用,那他自己为什么是康奈尔毕业?他女儿去的是麻省理工?
4、其中揭示的义务教育所带来的强化社会控制、蔑视个体天赋的问题,更多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现阶段的中国,虽然不用去讨论私立高校的高昂学费,却面对着更多的问题:应试教育、高考地域限制、高校水平下降……
5、大多数人还在依靠教育文凭划分生活水平,期待参与教育改善自身现状,他已在分析大众教育如何限制禁锢毒害人了。这绝对是塔尖上的思考与呻吟,奢侈而迷人。
6、拆掉思维里的墙以及把时间当朋友;阴谋论的教育是把社会的主体打造成一个标准的螺丝钉,以便更方便的用在国家机器的每个地方,标准化,无独立思考,接受普罗大众的认知方式,都是教育失败的地方。提倡有想法,有目标,敢于实现,坚持不懈的黑苹果,是无论社会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共同目标。
7、如果商界真的可以引导甚至控制教育制度的发展,而且这种事情还是发生在美国,就真的很可怕了。很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有人说谁谁谁没有上过学但是成功了这种例子,不上学的人很多很多,成功的比例是多少呢?在中国,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上学以外的可以走向更广天地的机会呢?如果不把他们送去学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送他们去哪里呢?教育变革牵涉的问题太多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都看到了制度的弊端,但没有几个人可以跳出这个框架去用自己或者孩子的命运冒一次险,没人真的知道怎么做,而且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输不起。

 

 

 


《上学真的有用吗》-短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