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列时代淘汰盾牌和木制野战工事的原因

在讲述西方17-19世纪的战争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双方军队 排成整齐的队列 用步枪互相齐射的场景,该战术被称为队列战术,也被人笑称为“排队枪毙”,“排队枪毙”战术看上去滑稽 ,却是当时军事科技条件下发挥兵器最大威力的战术,欧洲人也拿着该种战术打下了大半个地球。
在讲述“排队枪毙”的视频和文章中就经常会弹幕/评论提出“士兵为什么不在盾牌前放盾牌挡子弹?”“西方人真傻 不知道 用盾牌挡子弹吗?”这样的问题,今天就告诉大家在“排队枪毙”时代带盾牌是多么愚蠢的想法。
火器时代其实也带盾牌,但那是“排队枪毙” 几百年前的战法了


在中世纪末期(14-16世纪)欧洲弩手和火枪手(这时候还使用早期的火门枪)往往会携带一面大盾牌作为掩护射击的屏障,尤其是意大利的热那亚弩手尤为出名。

热那亚弩手
中世纪末期因为盔甲技术的不断进步,弩的威力也水涨船高,随之而来就是上弦所需的力量和时间大幅度增加,让弩手长时间暴露在敌方火力下装填上弦的确是葛不明智的想法,所以弩手就携带一门大盾牌上阵,给自己上弦的时候提供遮蔽和掩护,早期火枪手们也延续这个战术,使用大盾牌为自己的射击提供掩护(这时候的火门枪威力还不能和后来的火绳枪/燧发枪相比)。
所以西方人其实早就想到了用盾牌来掩护火器手的战术,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你在键盘前面能想到的事情,几百年前的当事人没有理由想不到。
至于为什么进入到17世纪后 西方火器手们就不再使用盾牌了,理由很简单 火器威力变大了 盾牌扛不住了 带着反而累赘,跟盔甲被火器逐渐淘汰一样 横竖挡住火枪了 你还多穿那几十斤干嘛。
挡不住火枪 当然就不带了呗
15世纪末火绳枪开始在欧洲大规模使用,老式的火门枪没用击发装置 需要使用者一手夹住枪支,一手使用火把点燃发射药发射,使用起来十分别扭,而且枪管只能造的粗短,枪管粗短带来的影响就是火药燃烧不充分 弹丸在枪管内的飞行时间短,结果就是火门枪不但威力小 射程和精度也差。

火门枪发射方式
火绳枪则是使用使用带机关的金属弯钩操纵火绳下落点燃发射药,士兵发射只需一只手扣单扳机即可,另一只手可以扶握枪管增加瞄准性,已经可以像现代步枪一样三点一线瞄准了,而且因为使用方法的改变,火绳枪相比火门枪可以把枪管造的很长,随之而来的就是火绳枪在精度 射程 威力上相比火门枪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火绳枪枪机

火绳枪手的持枪方式已经与现代枪械类似
马臣曰:尔国沿海地面,留置降倭云,然耶?臣曰:然。马臣曰:其数几何?臣答曰:倭奴幕义行降,我国皆给予衣食,俾得安插,渠辈感恩怀惠,留住边上,为国御侮。我国嘉其诚矣,分值沿江诸郡矣。马臣曰:倭子等,状貌壮大云,然耶?臣曰:形体甚小,能潜行草间,放丸必中。马臣曰:虽且小能中否?臣曰:倭铳能中飞鸟,故曰鸟铳。马臣出铁盔而示曰:能透得这盔否?臣曰:鸟铳放丸,能穿两重真木防牌,笼以薄铁者透过,此盔何足通哉?马臣曰:岂至于此乎?诸胡之立于左右者,皆相顾愕然。
上面的对话来自朝鲜使臣和女真人的对话,讨论是日本鸟铳的性能,朝鲜使者告诉女真首领倭寇的鸟铳可以击落飞鸟所以叫鸟铳,可以击穿两层木板作的盾牌。而且日式鸟铳是以葡萄牙水手的轻型火绳枪为原型制作的,相比同时期欧洲那些重型火绳枪威力属于后排选手。欧洲的重型火绳枪击穿木质盾牌更是不在话下。既然横竖挡不住弹丸,你说火绳枪手们还带个大门板干嘛?晚上当床板睡觉吗?
为什么不造更大更重的屏障? 对面有大炮啊
火绳枪的出现让单兵携带的盾牌立马失去了战场价值,但是更大更重的战场屏障工事其实还能起到一定的防弹作用,但也是很快就被淘汰,因为其目标巨大不易机动,容易被对面的火炮挨个点名。而且不利于发扬步兵们手中步枪火力。

日本使用多重竹子制成的竹束

俄罗斯使用可活动的重型木墙
清准战争中,准格尔人还想过利用骆驼作为屏障掩护步兵们射击,是用骆驼当堡垒,让其卧倒,再在驼背上放着一堆木箱,箱子上还用了好几层湿毛毯裹起来,让这些骆驼环排成一个圈,以此为营垒,而准噶尔士兵就在这木箱的空隙中放箭开枪,以虽然一开始给清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很快还是被清军的红衣大炮给彻底击破。
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兼施钩矛,谓之驼城。
结论
当火器发展到火绳枪和燧发枪时代后,“矛“已经远大于”防“,兼顾防御和机动这两点在17-19世纪已经不可能,而且随着火炮技术的大发展,传统的木质工事也已经聊胜于无。步兵们想维持火力又想保持一定的机动,唯一的办法就是轻装士兵(相较中世纪的披甲士兵)排着严密的队列,利用持续不断的火力给与对方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