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碧学习实验Ep49】50天学习挑战day49:学习打卡+三周计划:21天制胜拖延症(十五)

一想到这是最后一篇要想很久才能写好的文章就激动!今天活儿也少,明天做一个周期性总结就可以稍微休息两天了,开心!
我要去看x战警咯!~下一阶段学习打卡会放在最后一篇文章末尾,这种文章类似的主题天天写,大脑会中毒,然后会又开始练笔计划。
先日常打卡,接着继续拖延症的话题——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214~218页;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67~273页。
遇到的问题
周四出现了两个问题——
起得太晚,应该和每次生理期都有一天特别难受有关系;
整天情绪波动大,可能和服用的某些东西有关。
反思
身体太虚弱的时候休息毁一天,不休息毁一个月,但是提醒了老碧以后休息时间的设置要和生理周期相关;
老碧的身体是极度敏感的类型,比如说,下雨之前空气湿度的稍微变化,老碧都会有一些生理上的改变——
所以一些正常的提神的饮料,如咖啡,或者运动补剂,如左旋肉碱,老碧极度惫懒的时候,当天服用会有提神的效果,代价就是,药效过后会有两三天的情绪问题;
一般会在身体处于明显的循环不畅,比如因为下雨缺乏运动而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服用一点顶一下,但是绝对不会长久服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碧抑郁症不会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
一方面,老碧的抑郁症是非器质性病变,就是做过核磁共振MR大脑表面无明显改变,所以就是神经递质敏感性以及环境激化的结果,靠严格控制生活状态是可以慢慢回复的;另一方面,老碧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无社交状态,所以环境上面的刺激因素会少很多,外界环境造成的身体应激性也会低很多;
今年休息,明年就要去赚钱了,赚够钱继续休息,就这样,心理偏颇的人不适合长期处于复杂环境以及压力状态中,因为本身对环境各种因素的消化比较慢,条件不许可的亲,最好做相对稳定清闲的工作,比如想办法考个公务员或者考个小学教师编制之类的,选择环境相对单纯的地方对恢复比较好,比如老碧今年去农村待一段时间感觉整个心理状态恢复很多,应该和农村环境比较单纯安静有关,城市环境的复杂以及噪声是会让心理问题加剧许多的,有条件经常去农村小住对精神恢复也很有好处;讲真,以后有机会,老碧挺想在农村长住的,外加评价可能应该在大城市住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不能改变老碧享受乡村生活的心啊!
周五计划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218~221页; ——余210页,15章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74~277页。——余342页,8章

今天我们来聊学习中期拖延症的第五个成因——
学习中期拖延症问题集锦之——
问题六:
如果是长期具有的拖延习惯,则可能与过往的一些不好的经历有关,认知失衡的缘故,导致做任何事情夸大难度,算是习得性无助,过分高估任务的难度,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本身,有观点认为是逃避失败,老碧觉得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做的事情就不会失败”,这种想法在人群中占很大比重,但是换言之,如果你反过来看,“不做的事情永远不可能成功”,是不是感觉就好多了?
症状:习得性无助,过分高估任务的难度,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本身。

分析:
习得性无助往往是因为既往的一些失败经验而产生的对于自己能力与发展的绝望感,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然后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失败一次—做另一件事—想起之前的失败—认为自己还会失败—自我怀疑—行动消极敷衍—再次失败—强化自己一定会失败的观念—继续做事—继续失败—……
——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显而易见,这是不理性归因造成的,老碧曾经有十多年深受其害;
我们还是那句话,理性思维不是先天拥有的一种本能,而是后天训练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依然采取长期有机会的训练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当然,问题存在的越久解决它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果和老碧一样深受这种观念折磨五年以上,老碧极端建议给自己至少一年的时间慢慢克服它。
习得性无助有一个经典实验,但是老碧觉得略无聊,所以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习得性无助与抑郁情绪往往会相互促进,其实略微思索一下就很合理——
习得性无助的人对于所有的行动都持怀疑态度,而极端的怀疑态度导致的就是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思想上就会极端缺乏动力,行动上则会消极怠工,与“抑郁情绪”的无动力特质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说,“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绝望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反过来,抑郁情绪对人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便是觉得对所有的事物,包括曾经非常狂热喜爱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想,整个心境处于平静低沉的状态,这种无动力特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行动、无法努力,继续失败,而新的失败经验又会对“习得性无助”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同样的,心理学也有相关实验为习得性无助的解决办法提供了思路。

可能成因:
a.社会价值的影响——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以下言论的影响,比如你在乎的人是具有这些价值观的人,你“习得性无助”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只有第一才有价值——老碧初中学校的升学率一直很高,但是,同样很高的,是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大多数我们初中出来的人学习大多都很平庸,原因现在看来,就是因为这种极端而谬误的价值导向,所以许多人只要有一次的成绩下降,便很容易产生无价值感;
天赋决定论——以智商决定论为例,认为成绩好坏,学习好坏,只与智商相关,一旦学习下降了,就立马认为自己笨,而智商这种先天的东西又不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然后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失败才是正常的,成功只是运气好,伴随的还有畏难情绪;
阶级固化思想——认为出身不好,再努力、再优秀也没有用;
——这三点老碧会拿身边认识的人举例子来反驳,不要说为什么这些观点被广泛接受说明代表了什么现实,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观点会有这么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究竟是观点本身无懈可击(理论上、现实中一大堆内容可以反驳)?
还是因为,这些观点符合了饱受“习得性无助”的大众的心理预期?这些观点的接受度,或许不能说明这些观点有多对,只能说明“习得性无助”的人群分布有多么广泛而已~
b.能力经验的匮乏——
能力指的是,合理归因、理性思维的能力,保持自律、培养习惯的能力,以及,围绕目标、合理规划的能力;
经验指的是,自学经验、自主备考经验、自主备赛经验、规划监督与执行经验。
——所有能力都是可以靠定向训练逐步培养的。

解决方案:
a——我们来聊几个老碧的亲友的故事来说明这几个观点的荒谬之处,如果真的是真理,那么任何一个人能够遇到这些事情的经验应该是凤毛麟角的,但是,老碧身边这种事情很多,说明,大概率上,这种事的发生绝对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只不过发生了也没什么人在意罢了——
只有第一才有价值——老碧高中大学都可以算作是学渣,但是老碧一直有许多学霸学神性质的朋友,他们会在老碧学习时候给予老碧知识上思维上的指导,老碧会在他们思想或者经验上遇到问题时给予一些可能有用的参考意见,如果大家都觉得只有第一才有价值,这些人就不可能跟老碧做朋友了,毕竟老碧是一个在各个层面而言都没什么“价值”的人;
天赋决定论——老碧也长久受这种思想的困扰,老碧自己有一些经验是打破天赋决定论的,不过依然不具有特别的代表性,老碧的一个朋友,三本的学生,老碧刚认识他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的鉴赏力和认知能力非常平庸,可能有一些常识的积累,但是,任何精深的能力对于他而言应当都不算容易,再加上,老碧对于文学方面算是有一点“童子功”的,所以文学直觉性和敏锐度一直不错,老碧一直不觉得这种东西可以后天培养,所以他最初说他想要写小说的时候,老碧内心是有些许不屑的,当然老碧不是一个会泼人冷水打击别人的人,老碧一直认为,能不能做一件事情,自己去做做看就知道了,我没必要扮演上帝的角色;
但是他后来终于写出来一篇小说给老碧看的时候,老碧不得不说是有些许惊喜的,低预期可能是原因之一,不过稚嫩的文笔里面居然能有一些亮眼的地方,对于老碧这种挑剔龟毛的人来说,居然能读完不会觉得浪费了人生的一个多小时,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写作的人而言,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他能坚持写下去,应该会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所成,不过坚持写作这件事情对意志力的要求可能更加严苛;
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坚持一两年左右每天阅读,从他读书反馈的问题来说,老碧甚至可以说他的阅读能力直到现在和强也沾不上边,但是,即便如此,与他交流的直观感受而言,他和之前的状态也已经判若两人了;
当然,老碧学生里面也有很多一看天赋很好很聪明的学生,心思全在吃喝玩乐上,600分的脑子大专的背景,比比皆是,最大的共性大概就是不觉得学习有多重要吧;
阶级固化思想——老碧父母是他们那一代唯一走出农村的一代,老碧的所有同辈的亲戚可能大多都在农村,但是,有两个例外——
老碧的大堂哥是北航的本科生+研究生,老碧的二堂哥是从三本逆袭北科研究生,现在都在北京,大堂哥有房有车创业公司骨干,最近刚生了二胎,二堂哥找了个北京户口的姑娘恋爱,月薪五位数,也快买房了,从世俗角度来说都是人生赢家,从出身角度说,都是赤贫农民出身,农村户口,父母几乎文盲,家里一穷二白,到现在连网都没通,我想应该果断比任何能上b站的用户出身差吧?
阶级有没有固化趋势?可能有,但凡趋势至少五年才能确认,而不是几个人或者权威吆喝几声就会立马成真的事情;起码现阶段,努力一把还是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的,靠什么?对,就是你们最讨厌的高考或者考研,如果有一天,真如许多“睿智”说的那样,取消应试教育,那恐怕才是阶级固化的真正开始;
科举制为什么会产生?解决了什么问题,大家考虑一下,如果不进行标准化考试,任何所谓的能力审核都有可能掺杂水分,是不是细思恐极?

b——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重新获得积极心态——
理性指导行为:遵循规划大纲而非心情状态——心理学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关于学习的结论,你学习的效果不取决于你对这项学习的兴趣本身,而取决于你的行为,即使是你不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经常做这个,也会比那些你感兴趣但是缺乏练习的内容能力要强得多,如果不想做,不觉得做了会有用,就把它写在规划里做了再说,一般坚持每天做,一两个月就会有用,你就会改变你的认知了;
长期规划技术:分段渐进原则——大多数人都是不擅长长期规划的,比如老碧面对超过一个月的规划经常就会后劲不足,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去看待长期规划问题,比如三个月之后的一场考试,不妨将其切割成三份,这样就变成三个短期规划,就会容易得多,可以一段比一段长,也可以一段短一段长的周期循环;
自律性培养:意志力保存原理——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盲目依赖意志力达成长期目标或者艰难规划的思想都过于乐观自信了,意志力耗竭的结果就是无法坚持,自律性提升则是一个很容易耗竭意志力的过程,所以不妨考虑像老碧一样,或者像许多学习直播up主一样,借助舆论等他律因素,过程中好的习惯养成,自律也就没那么难了;
自学核心经验:循序渐进——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知识学习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这里说的情况,常常要克服伴随大半辈子的不良习惯和思维误区,用脚趾想想也不可能立刻解决,建议对效果的预期至少以月为单位会比较明显,而且每天记录,对自己的进步才能有一个确定的认知,绝对不要凭感觉去判断任何事情;
规划监督经验:弹性目标——做规划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莫过于,僵硬刻板,人本就是具有波动性的一种动物,学习与学习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状态是会周期性波动的,尤其是女生因为生理特质的影响,这种波动性更明显,所以理想状态下,每一天的规划目标都应当完全不一样才对,但是这样就太麻烦了,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记录低谷期的状态,以状态下限作为量度去规划目标,然后可以每个月做一次时间内容上的微调,符合人的生理周期;
自主备考经验:阶段性模考——这个来找老碧私聊过的学弟学妹,老碧都提到了每个月模考的重要性,且不说这样子可以更好的检验学习效果,然后有的放矢地改进复习方略,心理学上,阶段性模考的学习效果也会提升许多倍,何乐而不为?

应急措施:
a——有本书叫做《逆商》不妨一读,多看一些名人传记,尤其是自传,发现许多厉害的人也遇到过许多麻烦困扰,可能就不会觉得遇到问题和你的天赋出身有什么关系了;
b——经验只有实践才能提升,所以,还等什么,干就对了!
话题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