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内分泌-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可以持续或间断产生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代谢紊乱;
病理:
10%恶性、10%是多发、10%是肾上腺外、10%儿童;
大多为良性;80-90%发生于肾上腺,其他部位的最多位于腹主动脉旁;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只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主动脉旁嗜铬体除外);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阵发性高血压-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血压骤升,>200/130mmHg,伴有剧烈头痛、大汗淋漓、心动过速(三联征)、面色苍白;每次持续一般数分钟;发作过后有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皮肤潮红、流口水、瞳孔缩小;可能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
持续性高血压-从阵发性发展而来,或在高血压基础上阵发性加重可能考虑本病,否则不易与高血压病鉴别;常用降压要无效,但对血管扩张药物有效;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血压波动大、可有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高血压和低血压、休克交替发生,血压突然降低时要考虑本病;
心脏-长期后负荷增加导致肥厚、扩张、心衰;心律失常;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增高-耗氧增加、发热、消瘦;
糖代谢-血糖过高、糖耐量降低、糖尿病;
脂代谢-脂肪分解增加、血游离脂肪酸增加;
辅助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持续性高血压平时和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可发现异常;
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不能被可乐定抑制;尿儿茶酚胺、VMA排泄量增加;
药理试验:
若阵发性患者始终不发作,可作胰升糖素激发试验,患者静注胰升糖素后血儿茶酚胺升高>3倍;
影像学检查:
必须在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后进行,否则造影剂可能加重高血压;
肾上腺Bus、CT、MRI、核素(标记的奥曲肽);
治疗:
嗜铬细胞瘤大多为良性,可手术切除获得根治;术前用口服酚苄明、哌唑嗪等a受体阻滞剂先控制高血压至少2w+扩容;如患者有心律失常可用β阻滞剂,使用之前必须先用a阻滞剂,否则单纯阻断β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血压会骤升;
高血压危象-静脉推注酚妥拉明,血压降低到160/100mmHg时改为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