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经历过的fans圈事件
阿姨我经历过的fans圈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两大巨星哥哥张国荣和校长谭咏麟的粉丝事件。两位巨星在80年代产出了无数的好歌和影视作品,因此也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顺便说一句,阿姨我是哥哥的粉丝,当然,也会听校长的歌。高峰的时候,两人一起出现在晚会,一方唱歌时,另外一方的粉丝就会喝倒彩,相传还出现了粉丝围堵,甚至粉丝之间的互相掐架。最终的结果就是,哥哥退出了乐坛,校长宣布不拿奖项,但粉丝之争也因此得以平息,或者说,缓解。根据各种访谈,哥哥和校长自己也觉得这种行为无意义,而且本身彼此是朋友,却又不敢同时出现,另一方面担心粉丝因此受到伤害,压力非常大,所以才作出这样的决定。当然,对于电脑屏幕前的你们,这些也是相当于古代发生的事儿,就好像牛李党争那样,听听就算。哥哥退出乐坛的时候,我四岁。
然后,到了民国……咳咳,90年代,媒体或者说资本又找到了新的替身,那便是四大天王。也许是吸取了当年的教训,虽然有火药味和添油加醋,但这时候媒体和电视台的宣传策略还是正面为主。四大天王各自拥有大量的粉丝,争夺的还是乐坛的各大奖项,同时也不断产出新歌曲。顺便说一下,当时的阿姨我很迷黎明,可长大了,才觉得,学友的歌也是那么好听啊。也因此,也没见过有报道过什么大规模的粉丝矛盾事件。所以,四大天王的竞争还是算良性的,很多时候都能看到他们同台演出。当然,2000年以后,乐坛也开始没落了,至少对于我来说,香港乐坛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没落的。
就算再往前走,许冠杰,郑少秋,罗文等等,也是拥有庞大数量粉丝的明星,可也没有听说过有历史记载的粉丝矛盾。再往前,粤语剧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也同样拥有自己的粉丝团。当然,和环境与媒体宣传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乐坛和影坛的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大家还可以圈地自萌,况且,喜欢许冠杰的也可以喜欢郑少秋,喜欢陈宝珠的也可以喜欢萧芳芳。
我寻思,最良性的粉丝经济应该是,粉丝喜欢偶像,购买偶像的产品,于是偶像就要用稳定的产出去满足粉丝的需求,如此循环。然后,为了割更多的韭菜,资本增加了游戏的玩法,就是加入竞争,各大乐坛奖项,来刺激偶像们的产出,我觉得,虽然表面上刺激了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可这无异于给鸡打激素,它长得肥,同时也缺营养,长此以往,鸡种抵抗力越来越弱,你就得不断寻找新的鸡种来取代,现在的粤语歌坛变成什么样,大家都有目共睹。
而上述良性竞争的前提应该是偶像要有质量足够好的产品。可当一个偶像没有产品产出的时候,粉丝要对他产生什么样的需求?或者说,资本要如何去引导粉丝产生“购买欲望”呢?大抵就是往他的“脸”上做文章吧,这我就不讨论了,我又不是学微观经济学的。曼昆的书我还没啃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