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评丨别让基层改革“伪创新”误了“真成效”

2023-09-25 17:17 作者:一窗研究院  | 我要投稿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基层创新是改革的基本路径、重要方法和强劲动能。

通过创新,可以更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发展。一直以来,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做法,在丰富治理路径的同时,也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好的做法被提炼、固定下来,形成了有益有效的制度。

然而,当前在基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为了创新而创新”乱象,让创新泛于数量、滥在形式,不仅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

《半月谈》刊文也曾指出,由于过于看重创新工作,不少地方出现了“造词式”创新、 “复制式”创新、 “亮点式”创新等“伪创新”现象,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这些现象,实质上属于形式主义的变种。

伪创新泛滥,误了真成效

目前,基层改革工作中的“伪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类。

——“造词式”创新。

“爱心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牵手”……一名镇党委书记把数份名字各异的材料摊在桌上。

他说,其实这些都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改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层视此为一个新活动,重新组织材料上报,给相关干部平添不少工作量。有基层干部感叹:“‘伪创新’那是真折腾!”

一名街道办负责人诉苦,落实工作时还要苦思冥想“创新”经验,才能给上级留下印象。前几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机制”等“数数型”总结“烂大街”后,“找第一”成了新方法,“首例”“首创”等表述成为新宠。

——“复制式”创新。

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

据了解,有的部门想出“某长制”作为“新工作思路”后,便下文到乡镇、村安排人头,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等担任负责人。有的“新机制”多一个“长”便多出每月几百到上千元的补贴,却并未将相关机制办法作适配性调整,忽视了本地发展实际,只是简单地复制移植经验。

——“亮点式”创新。

有受访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此类“亮点式”创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层负担和成本。一位基层干部回忆,为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机制,某政务服务App安装覆盖率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显政务服务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尚不习惯智能手机操作,干部只能辗转联系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既耽误群众精力,也增加基层干部压力。

不良心态滋生伪创新土壤

“伪创新”的出现,表面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只求短效;深层次原因在于上级一味强调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基层干部铤而走险,挖空心思“为领导创新”“为汇报创新”。长此以往,会让基层真正的探索创新举步维艰,最终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伪创新是“为领导创新”。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许多基层工作都是类似的,仅仅完成工作只是“及格水平”,为给上级留下印象,就算同样的事情也要整个新概念,领导才会认为落实有力。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说,所谓“创新”,其实是“为领导创新”,“活还是那些活,除了汇报时有用,其他时候没啥意义”。

——工作责任随着新提法下压,伪创新成为“甩锅”新方法。

在调研时发现,少数基层机制上的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成为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

一位乡镇工作人员说,以“环长”为例,“环长”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兼任,没有相应的执法权,但当了“长”就得担责,出了问题就面临认罚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无形中把责任下推了。“有的部门对工作的‘创新’做法,背后难免有揽权、推责的考量。”这位基层干部说。

——工作思路跟着新领导更换,届届都创新才显得“有成效”。

中部某省一名镇党委书记坦言,有的创新工作需要领导高位推动,换了领导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换了,原来的创新也“过时”了,不再被关注,配置的资源也减少。

而有的部门换新领导以后,就算相同的工作也要“创新”个新说法和新名字,虽然内容一样,项目却成了这届的新项目。上述镇党委书记表示,这种现象在部分部门工作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届届有“创新”,才显得每届都有新成效和进展。

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认为,基层部分“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基层创新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

部分基层干部表示,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创新不能只从单一维度衡量,应该充分考虑适配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创新要宁缺毋滥。在考核方面要注重项目实效,而不是噱头,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

所以,破除“伪创新”,就要真创新,求真务实图创新。

1. 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之风,充分考虑适配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坚实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贏得口碑!

2. 积极发挥执纪监督作用,切实整顿不正之风,发挥党内监督、部门监督、群众监督一体作用,注重基层实践反馈!

3.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旗帜鲜明树立正确政绩观,崇尚实干实绩,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重实绩,挤压弄虚作假空间!

4. 加强政治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营造干实事氛围,对伪创新坚决说“不”!

做好基层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最终都要以群众是否满意、能否取得实效作为衡量标准。

党员干部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真正把力气和智慧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用在增进民众福祉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才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评丨别让基层改革“伪创新”误了“真成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