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老子曾说他有三件为人处世的秘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能慈能俭便能勇擅广,不敢为天下先便能成器之长。这一想法不仅能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更能成为一种准则时刻修正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在那些纷争飘渺的年代,能“存器之长”的妙法,更是为大多数人所追寻的目标。所以无怪乎这一思想能跨越2000年的人间烟火,时刻对炎黄子孙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线的延伸,孙中山先生的一句震天撼地的“敢为天下先”与那愤然不顾投身于推翻腐朽清王朝的身影,更是令许多爱国志士感动不已,前仆后继的加入到了拯救国家民族的事业中。随着清王朝在18991年灰飞烟灭与新中国的建立,我想或许也会有人动摇,脑海中会浮现这一问题:究竟敢不敢为天下先?这两种做法到底孰对孰错?
从时间上来看,老子所处的时代或许正逢太平盛世,无需为国分忧,而风雨飘渺的近代,又恰好需要一个人来开创先河。所以,难道说敢不敢为天下先,其主动权不在我们,而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显然不对,盲目的顺应时代来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被称为明智之举。这种无主见的行为不过是冠冕堂皇随波逐流罢了。自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
如果从结果上来看,老子的做法偏向于修身养性,明哲保身,是位于个人层面的。而孙中山先生的做法更偏向于舍己为人,自我牺牲,是位于家国层面的。由此一来,这便不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更加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的选择权,就被我们牢牢的捏在手里。
你可以选择寻一处世外桃源休养生息、陶冶情操。手执一卷旧书,与古者讨论世间大道。放眼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的长河里肆意遨游。建立自己的准则,不沾染这尘世间半点陈梓,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从此将生命扩展至天高地阔、远山沧海。
你也可以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万点星光,揉进万家灯火。
一切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