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人民日报中摘抄优质作文素材?
如何从人民日报中摘抄优质作文素材?小编看法是:可以多看看几个经典评论栏目,从里面摘录优质素材。这几个栏目是:
1.人民论坛
这是一个评论栏目,主要针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发表看法,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评论中的名言、典例和观点,都可以积累和参考。比如:
反浪费、重节约,为何被如此看重?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可以“孕育”众多其他优秀品质。《元史》里有句名言:“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徐特立同志说过:“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从反面看,“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浪费不加约束便会滋长奢靡腐化之风。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各方面厉行节约,才能打开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健康风尚的突破口。(人民论坛《以俭修身 以俭兴业》)
这一段话,有《元史》中的名言“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有徐特立的话“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还运用了正反论证,能够说明节俭的重要性。摘抄后,遇到“节俭”“传统美德”等主题,都可以运用。
2.今日谈
这是人民日报中的一个小栏目。这个栏目只是“豆腐块”,内容不多,一期聚焦一件事,发表相应看法。每期大概三四百字,可谓短小精悍。我们可以从中摘录最新新闻、金句名言和犀利观点。这些,都是很棒的作文素材。比如:
“震撼,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精美绝伦的文物,无一不让人惊叹”……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今日谈《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这一则“今日谈”,谈的是三星堆考古发现。“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是网友对三星堆的犀利评论,“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是三星堆出土的主要文物。如果摘抄了,写作文时遇到“文化传承”“历史文化” 等主题,都可以运用。
3.任仲平
这是人民日报的重磅文章,每一篇都经典大气,内容丰富,堪称最好的素材库。不过,这个栏目不是每一期报纸都有,很多时候,几个月才能看到一篇。但里面有大量的名言、典例、观点,可以摘抄和积累。比如: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艘巨轮正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发。(任仲平《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摘抄经典词汇“急流险滩”、“惊涛骇浪”、“行稳致远”、“小小红船”和“巍巍巨轮”,可以摘抄经典句子“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此外,写“建党100周年”主题的作文,还可以借鉴和参考文中的观点。
4.暖闻热评
这是人民日报专门点评社会新闻的一个栏目。这个栏目会先用一两百字归纳“暖闻”,然后,针对这一则“暖闻”,发表几百字的评论。“暖闻”本身可以成为记叙文素材,而点评内容,则可以成为议论文资料。因此,可以从里面摘录不少干货。比如:
【人物】公交车上“投桃获李”的小男孩
【故事】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帮这位乘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交换。
【点评】小男孩帮乘客投币解围,乘客拿出两个苹果答谢;男孩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司机师傅,司机师傅也送给男孩一个李子。这个“零钱—苹果—李子”的互换过程,体现了以心换心、以善报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善意循环”荡起的涟漪,就这样在人们心头不断传递,充满正能量。
我们可以摘抄小男孩的事迹。写记叙文时,巧妙借鉴,以旁观者的视角,再现这一幕。这样,就可以写成一篇有时代特色、能展现社会新动态的记叙文。写议论文时,可以借鉴点评中的观点,比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