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远胜朱允炆,朱元璋不传位朱棣,终酿靖难之役!
朱元璋虽出身低微,却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尤其是作了皇帝之后,他更是“对自己的国家,对皇位的传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坚定的主张。面对早在自己称吴王时就确立的继承人长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的状况,朱元璋很痛心,倍受打击,不得不重新考量新的皇位继承人。

其实,当时朱元璋面临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就是颇具军事才能的四子朱棣,其次还有另外十多个儿子也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最后就是朱元璋孙子辈的人选,即长子朱标的儿子嫡长孙朱允炆。朱元璋在数十年的奋斗中,养成了处事非常理性、非常自信的个性,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拿定了“传位于嫡长子一脉”的主意,做出了让皇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决定。

今天来看,身处封建体制内的朱元璋不管他如何有思想,有主意,也逃不出封建体制的束缚,这样就可以理解朱元璋放着能力和年纪都更占优势的四儿子朱棣不用,而执意将皇位传给年轻仁弱的长孙朱允炆的原因了。朱元璋这样做的初衷是想利用自己开国皇帝的特殊身份,为朱家后世树立一个皇位传承的榜样,即“立长不立幼”,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杜绝后世子孙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发生自相残杀事件。所以,他坚定地放弃了“立贤立能”的原则,放弃了朱棣。

其实,就是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朱标温和缺乏勇武的个性也不太满意,但为了明王朝的长远利益,他从没动过换太子的念头。所以,任凭朱棣再怎么表现,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动摇老爹朱元璋为后世皇位传承制度打样的长远打算。所以,朱棣要当皇帝是得不到老爹朱元璋支持的,这只能怪他老爹太有主意,想的太长远了。

不过现在看来,朱元璋虽然很努力地想让明帝国沿着他设想的方向前进,搞了“废丞相、嫡子传位、太监不得干政”等许多重大政策,但后来明帝国的发展轨迹却基本否定或变相否定了他定的规矩。他规定明朝不设丞相,到后期却出了多位权臣;他确定了传位嫡长子的制度,却连一辈都没传完,就被儿子朱棣肆意破坏;他钦命立下“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却只过了数十年就被太监王振扔到了爪哇国,其后明朝出现了一个更比一个强的乱政大太监。

朱元璋选择长孙朱允炆作继承人,并为其砍掉所有潜在的荆棘和刺儿头,但他千算万算却算丢了“权力超越亲情”的铁律。他认为最威胁朱家江山的是外姓有实力的能臣,所以他大开杀戒,用屠刀砍掉了几乎所有开国名将,却没想到当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吊打的时候,满朝文武,除了一些七嘴八舌的文人,就是一些没有真实本领的窝囊废武将,最终,朱允炆只能被朱棣吊打,并丢命。但朱元璋还是挺高明的,他死后明帝国的局面虽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向前发展,但皇权却仍然在朱家后世子孙手中传承,这可能是老朱致死也不后悔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吧!

朱元璋选择选择长孙朱允炆接班儿,还有一种考虑,就是他当时可能认为自己能活得更长久。那样,他多挨一年,朱允炆继位后就多一份资本。试想,如果朱元璋再多活5年到10年,那时,朱允炆也许就不怕叔叔朱棣来攻打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朱元璋选择皇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出于多种考虑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要为后世子孙打样儿,为稳固朱家对明帝国的统治做出表率,所以,他放弃了能力更强的燕王朱棣而选择了仁弱的长孙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