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篇【困境成圣】

我们上篇讲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干,静静地等待志同道合者,或者真正赏识你的人。如果终生不遇,平平淡淡一生,也未尝不可。可是,更大的可能是环境非常困难,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让我想起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人上疏,对刘瑾等宦官弄权进行了抨击。戴铣的奏疏让刘瑾非常愤怒。刘瑾以皇帝的名义派出锦衣卫到南京,将戴铣押解至北京。
王阳明早就对专权擅政的太监刘瑾不满,一听说戴铣被抓,立刻挺身而出,上疏言事。王阳明通过这个奏疏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言官直言无罪,不应拘禁;其二,陛下聪慧,定会明断是非;其三,恳请让戴铣等官复原职。
这封有理有据的上疏,得罪了刘瑾。他派锦衣卫将王阳明抓进了大牢,严密看管。当时正是寒冬时节,天空飘雪,北风凌冽,王阳明的处境可想而知啊!一个月之后,皇帝的诏令下达,王阳明被判杖责三十,贬谪龙场驿做驿丞。
在王阳明被贬往龙场的路上,刘瑾派出刺客暗杀他。王阳明伪造了一个投水自尽的现场,然后坐上了一艘商船,从杭州湾出发,停泊舟山,本想经舟山返回余姚,不料遇到台风,竟然随风来到福建鼓山。
登岸之后,王阳明顺着山路走了数十里,想在一个寺院投宿,却被拒绝。王阳明只好在一个破庙中过夜。半夜被老虎吼叫声惊醒,原来王阳明误入虎穴。好在老虎只在庙外吼叫,并没有攻进来。王阳明与老虎僵持了一夜。第二天和尚见王阳明没有被老虎吃掉,觉得王阳明并非常人,这才接待王阳明。
和尚请王阳明到寺庙中吃斋,王阳明也没有推辞。吃完饭,王阳明在和尚的带领下游览了寺院,在后殿发现一个正在打坐的道士。这个道士是王阳明的老相识。王阳明一见道长就表示他要出家,道长微笑不语,为王阳明占了一卦为“明夷”,卦辞是“利艰贞”。道长解释说:“如今昏君在上,奸佞弄权,贤达遭到迫害。你要坚定信念不能动摇,同时也不要有任何行动,避免进一步的灾祸,等待时机。”王阳明感谢无为道长的一片苦心,便鼓足勇气,决心远赴龙场。
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阳明到达了龙场驿。驿站一片破败,首先要解决居住和吃饭问题。王阳明和仆人四处勘探,终于找到一个石洞。王阳明命名此洞“阳明小洞天”。石洞虽然潮湿,却可以挡风遮雨,是一个天然的好居所。王阳明在洞中整天打坐,以求静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静修,胸中的郁结逐渐散去,心情也好了很多。
就在王阳明心境大开之时,三个仆人却同时病倒了。为了让三个仆人尽早康复,王阳明亲自采摘药材,熬汤煎药,服侍这三个仆人。王阳明身处逆境终于领悟到:所谓圣人,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不动摇,完善自我,不求发达,只用阳光的心态和爱意,影响周边的人。用自己的精神世界,照亮周边的黑暗,最终走出困境。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安慰自己心灵的去处,究竟是什么地方呢?我们下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