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室哲哉《活捉音符 ——電影「天與地」音楽監督NOTE》第四章、Portfolio(作品集)


書名:小室哲哉《活捉音符 ——電影「天與地」音楽監督NOTE》(小室哲哉《音を生け捕る——映画「天と地と」音楽監督NOTE》)
著者:小室哲哉
發行人:角川春樹
出版社:角川書店
發行日期:1990年6月15日第一次出版
聲明:版權歸原著作權持有者,此譯文僅供粉絲交流,不用於營利商用,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Disclaimer: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holder, this translation is only for fans to communicate, not for commercial profit, if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me to delete it, thanks.


小室哲哉的大腦,可能被分成了好幾個區塊,在各自活動著。雖然存在著獨立性,但同時又有著關聯性。Portfolio——聽聽作品集內在的主題。

【對小室哲哉的好奇心②】傾聽胎動
Q:你喜歡孩童時期的小室哲哉嗎?
A:喜歡。我感覺孩童時期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最為相近。小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束縛,腦袋裡裝的想法主意都是那麼的自由。雖然內容有其局限性,但是就「自由」這一點來說,和現在的感覺是一樣的。
Q:記憶中令你懷念的聲音是怎樣的?
A:乘坐電車的時候,鐵軌接縫處發出的「嘎嗒咣隆」的聲音。我喜歡坐在電車車輪正上方的位置,配合著電車發出的聲響的節奏,我總會不自覺地哼起曲子。已經好久不坐電車了,這很令我懷念。
Q:自有記憶起,出生以來喜歡的第一首曲子是誰的?
A:我個人是從古典音樂入門的,那自然是古典音樂了。在各種古典樂中,最先喜歡的是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如果不是技術超群絕對彈不了,有一段的速度十分之快,我為之震撼。
Q: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的樂器是什麼?
A:小提琴,從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或許是因為家裡沒有鋼琴的緣故,一開始沒有接觸到鍵盤樂器。現在也很喜歡小提琴,不是在於演奏,而是作為一種樂器。如果技術差的話,那發出的聲音將是噪音污染,如果用高超的技術進行演奏,那將是妙音仙樂。是具有極限性的一種樂器。
Q:有沒有非常喜歡的音色呢?
A:如果是樂器的音色的話,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倒不如說那些與構築的聲音相對應的自然音,於我反而更有意思,譬如街頭人潮洶湧的喧囂與嘈雜。
Q:說三個令小室哲哉受到影響的音樂家。
A:其中一個是虛構人物呢,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裡頭的主人公,這是一部描寫了古典音樂家一生的作品。我最受這位約翰·克里斯朵夫影響。雖然我現在做著流行音樂,聽著歌謠曲。當然這些也都是音樂,但是很簡單地就往上添加旋律了。約翰·克里斯朵夫的話,每添加一段旋律,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深思和價值觀,這真是厲害啊。而這種內在的成熟性,現在是很難這樣慢悠悠地去思考的。而這種作者內在的糾葛,使得作品有著一定的深意。
還有就是T·REX的馬克·波蘭,旋律上的話是柴可夫斯基。
Q:平時都是什麼時候創作曲子?
A:幾乎都是被最後期限追趕著完成曲子。
Q:對戰爭有什麼興趣嗎?
A:戰爭可以說是最能表現人類慾望的東西,各種科技也是通過戰爭有了十分大的進步。不僅是科學技術,軍隊的前線、系統以及經濟都在發展。當然我明白有著比這種力量更大的不幸。但只從進步角度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科技可以說有著雲泥之差。現在德國的汽車技術,也是脫胎於那個戰爭時代。從飛機到火箭,我只是單純對這一部分感興趣而已。
Q:你認為音樂家是自己的天職嗎?
A:沒有。雖然現在處於音樂家和藝術家的身份之間,但至少我從沒想過音樂家是我的天職。
Q:作為流行音樂的演奏樂器,你認為哪一種最具有將來性?
A:就現在這個時間點的話,我認為是synclavier(計算機系統)。從自然音到合成音,能發出一切聲音。能夠進行數字錄音,能進行自由構築、修正和編集。是一種集合了各種使用功能的系統。
Q:面向21世紀,你認為今後最有效的藝術、娛樂是什麼?
A:我想還是複合藝術吧。並非是單一流派的,而是復合的。音樂上也不僅僅是聲音的表現。
Q:現在自己在什麼東西上花錢最多?
A:是什麼呢?!說起來我沒有進行什麼投資,也不是車子,沒有特別花錢在某樣事物上。
Q:現在家裡有什麼想立馬扔掉的東西嗎?
A:剛扔過,所以現在沒有。我原本就屬於那種不喜歡隨身攜帶一堆東西的人。但是我扔掉的垃圾会有粉丝拿回去,那个我真的拜托了,请不要这样。
Q:请告诉我,你喜欢和讨厌自身性格上的哪一点?
A:應該是八面玲瓏這一點吧,既令我喜歡又令我討厭。不管是對著男人還是女人,意外地想擺出一副好臉色,但某種程度上也會引起麻煩,都是因為八面玲瓏的緣故。



【小室哲哉/Self Liner Notes】
小室哲哉自身訴說作品的誕生過程,通過自身的天賦與感性,著眼於時代,導出主題,構築作品的作業流程。主題呼喚著主題,作品呼喚著作品。
[小室哲哉另一活動據點,倫敦]
06.1988
倫敦給人的印象首先是顏色吧。城市的顏色十分迷人,公園的綠,建築的紅、黃、青、茶,以及交通工具的顏色。總之是與日本不同的色彩使用以及色彩感覺。說得夢幻一點,彷彿進入了格林童話中的世界。建築也殘留著從前幾十年歲月的印記。在倫敦,就算是普通的民居,也有70年、80年之久的歷史,這不算稀奇。可能是沒有地震吧,現在還存留著許多石頭建築,這是一個有歷史感的城市。
和日本之外的都市相比,譬如說紐約或者洛杉磯,倫敦恐怕是與東京最為相近的。雖然人們常說紐約和東京很相似,但那僅限於像六本木或銀座這樣的市中心,如果是深入到富有煙火氣息的地方,你會發現東京與倫敦更相近。當英國是發達國家的時代,日本恐怕向英國學習了許多東西吧。
如果將東京、紐約、倫敦各城市的優點收集起來規劃一個新城,那恐怕會是一個了不得的現代都市。
要論在倫敦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或許很多人會說像是從前以朋克、時尚著稱的國王路,對我而言則是科文特花園吧(音樂劇《窈窕淑女》的舞台,原本這兒是蔬菜水果市場,如今已經轉移到泰晤士河對岸了。如今這兒依舊保持著原有的建築風貌,成為了一個熱鬧的年輕人的市場)。附近有許多歌劇院和戲劇學校,藝術氣息很濃厚,氛圍很合適。
[首先,一定要去看看音樂劇]
首先,我真的很想看音樂劇。看了好多遍還是令我津津有味的是《歌劇院魅影》。這可真是了不得,雖然每天都在上演,戲票依舊賣到了一年之後。說到日本,像是歌舞伎這樣的古典表演藝術,如果也能引入現代技術,我想會相當適合。我自身也很感興趣,之後TM NETWORK也會嘗試融入音樂劇的要素,這對我來說很具借鑑性。故事本身並沒有那麼複雜,大家看的是演出或是特殊的技術,那可以是歌唱、舞蹈甚至是花樣滑冰的形式。譬如說日本的歌舞伎,不是也能加入現在搖滾風的流行要素、各種音樂的要素、特效、以及演出嘛。可能會有人覺得那是歪門邪道,但這種想法在倫敦並不存在,倫敦的音樂劇是在吸收了許多東西之後創作出來的近代戲劇。在這層意義上來看,倫敦的文化極具柔軟性,將古典與新潮結合地十分之好。



[來自倫敦!電影「僕らの七日間戦争」(我們的七日戰爭)原聲碟]
這是一張構成比較簡單的作品。那是才剛來倫敦的時候,有點以披頭士為意識創作的一張作品吧。當然,我們TM NETWORK三人都不算披頭士世代,從年齡上來說,等到有所了解也已經是他們解散的時候了。實際上,披頭士活躍的期間根本對他們毫無興趣。所以,其實到現在才把他們的唱片收集到手頭,是這樣一種程度罷了。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後期的披頭士,「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67年發表)尤為特別,是我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在聽的。還有像「White Album(THE BEATLES)」(69年發表)也很喜歡。所以這一次,我想以現今的解釋,以那種形式進行創作。而電影的主題曲和原聲,和影像配合的時候,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吧。「僕らの七日間戦争」(我們的七日戰爭)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反叛”,其實是有相當深刻意義的一部作品。而要如何以積極、明快的方式進行傳達,這與TM NETWORK的形象也有重合的一部分。譬如,現在有很多以悲觀的一面看待世界的音樂,而我們卻想給予年輕人以希冀。而這張原聲碟從純粹的意義上來說,並非完完全全屬於TM NETWORK自身的作品,有著TM NETWOTK嶄新的一面,我是這麼想的。不能說是整體,但有著專業搖滾的一面。
菅原比呂志導演的電影以及關於電影的思考與價值觀更容易理解。從時代上來說也更接近,一些話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具體落實到音樂上沒有那麼多的要求,我也就很自由地去進行創作。
電影的影像部分,拍攝一結束,都逐一給我看了。導演把拍攝完的所有影像都帶到倫敦給我看了,我在錄音室完成音樂和影像的配合。音樂與影像,在節奏上是有相似點的。譬如當人在奔跑的這一畫面,配合上音樂能使情緒更加高漲。這種節奏感,音樂與影像是很相似的。但是我並不是從某種類型音樂上進行創作的,譬如說戰鬥場景就要配合戰爭風的音樂,愛情劇就該配上戀愛風的音樂,我不是這樣做的。電影的主人公都是中學生,有許多校園場景,因此很難聯想到什麼校園風的音樂。某種意義上,我是根據電影畫面帶給我的節奏感來進行創作的。
這張原聲碟一共收錄了14首曲子,其中3首曲子是帶人聲演唱的。其中「SEVEN DAYS WAR」這首主題歌,在創作的時候靈光乍現,想要加入孩子們的和聲。無論如何非常想加入,因此集合了這裡(英國)的中學生,為我合唱了「啦啦啦」的部分。還有由木根尚登作曲、小室みつこ作詞、我編曲的插曲「girlfriend」。最後一曲是為電影中某個場景製作的,孩子們在廢棄工廠盡情玩樂的場景,從錄音機傳來的歌聲,是偏洋樂英倫迪斯可風的曲子。果然有人聲的曲子很不錯啊,讓這邊(英國)的女孩子來唱了。大家在聽專輯的時候,到了第7首突然出現了人聲,可能會嚇一跳吧。
而這張專輯的聲音主要以鋼琴音色為主,吉他、薩克斯、打擊樂全都是通過機械操作現場演奏的,所以大家聽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臨場感。至於主題曲,宇都宮的人聲在曲子的一開始就出現了,這與過往TM一系列的單曲也很不一樣,曲調也很不相同。對我自身而言,過往不曾出現的東西,也能在電影音樂中得以展現。
這張原聲並非照原樣收錄了電影中的配樂。也加入了電影中沒有的音樂,我通過重新製作混音,使之成為一張整體聽感和諧的專輯。






[專輯「CAROL」是以音樂劇為意識而創作,同名演唱會亦是]
10.1988
製作這張專輯的時候,還完全沒有特別的概念。僅僅只有主題,腦中有一幅畫這種程度的主題。以到處可見的普通的女孩子為主角,誰都能代入的那種普通的女孩子,相貌、才能都一般,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一言以概之,平平無奇。當然名字也要普普通通才好,關於名字的選定,7月在英國鄉間的錄音室錄音的時候,詢問了住在附近的大媽,「那樣的話,Carol就不錯」,因此女主角的名字就叫「carol」了,沒準兒原本是「Lucy」也有可能呢。
而這個女孩,在某種作用下捲入了不可思議的事。而這樣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在此次事件中覺醒了隱藏在體內的力量。是這樣一種嘗試和實驗。通過描寫這樣一個女孩,來展開整個故事。尋常的生活中,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進一步的幻想中,就成了如科幻一般的故事了。
故事本身並沒有被構造得那麼複雜(在carol的日常生活中,發生了如白日夢一般的事情,音樂被什麼盜走了。carol徬徨在失去旋律而化為廢墟的地球上。),以簡單的故事為背景就好。我們之後也要一邊進行演唱會巡演,一邊豐富故事內容。因此,首先發表專輯這樣一個作品,大家並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結局,所見的只是一個開頭而已,是終於開始了的一個引子。我想完整的故事,要到「carol tour」結束才能知曉。





確實,搖滾樂隊以音樂劇為意識進行專輯創作以及進行演唱會的例子幾乎沒有,雖說很少見,基本上也都是以音樂為主。不僅從聽覺上,體力上精神上都留給人一種欲求不滿的情緒。糟了,那就只好接受假裝滿意地回去了。還有,與其是看完後經過仔細思考所能獲得的一些理解,我希望觀眾在觀看的那一瞬就能享受到壓倒性的喜悅。因此,舞台上的變動以及佈景就顯得很重要。演出這種事,每做一件事,那就是增加預算,是沒有底兒的。你會越做越上癮,如何把控那個上限是很難的。
但是,我希望大家抱著和從前看TM NETWORK演出一樣的心態來看這次演唱會,在那樣的狀態下演出就開始了。並且等到演出結束的時候,就又回到了尋常世界中。而在那一刻,如果大家覺得和一開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那這場演出也就成功了。



[解體TM NETWORK的音樂世界,再進行構築。『DRESS』]
03.1989
想要製作一張re- production專輯是在完成專輯「Carol」之後、剛從倫敦回來的時候。回日本之前,和那邊的製作人、工程師打過招呼,希望製作一張混音專輯。當時就說了一些客套話,什麼拜託了,那說不定會很有趣啊之類的。
比起「remix」,我希望用「re- production」這一表示重塑TM NETWORK音樂的概念,這也是很少見的。但對我自身而言,並沒有那麼大的變化。我自己在進行錄音工作的時候也是常會幹這種事的,使用同一卷帶子的節奏,替換不同的旋律,創作出兩首曲子。像這樣的音樂幕後製作是常有的事。因此,對我自己來說,不算什麼新鮮事。因此,就有了TM NETWORK這次重塑音樂的想法,僅留詞和旋律以及人聲,會再次構築成什麼樣子呢?
而這種re- production以5年前的技術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說只有數字錄音技術進步了,才能做到這種事。放在以前的話,只能使用已經錄製完成的原本的曲子,然後配合著它來錄製歌曲的伴奏。真是很費勁啊,也就是音樂沒法同步(Synchronization)。而現在使用synclavier這種計算機系統就能做到了。改變曲子的節奏或韻律,那麼人聲的節奏也必須改變。這部分留到後面比較好,那部分放到前面比較好,甚至能做到這一點。可以說這是一個只有技術進步才能完成的企劃。
而優秀的製作人或具有玩心的人,並不是只憑技術,而會通過自己的想法去將它消化。但是真的沒關係嗎,帶著半分恐懼和半分期待,就這樣吧把帶子送過去,請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製作。但是以防萬一,如果太不尋常的話就不發專輯。總之,這次就以一個粉絲的角度來看待,如果能夠享受re- production的曲子,那麼就發專輯。最終,能以專輯的形式發表真是太好了⋯⋯。
而這是音樂方面的想法,還有一點就是我在演唱會期間沒法脫身,沒法飛到國外去。那麼到底還能做些什麼事呢,我想就只有自己的想法能飛過去了。能飄洋過海的就只有音樂了。所以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和音樂交給身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及世界各地優秀的製作人,與他們一起玩耍。
所以大家在聽「DRESS」的時候可以認為是將TM NETWORK的音樂重塑了。以前,我曾打出過「funk+punk+fans=fanks」的關鍵詞,我還沒好好地貫徹這件事。因此現在就把之前的一切破壞掉,以一張「DRESS」來表現原本的fanks。



[第一張solo專輯『Digitalian⋯』是小室哲哉對90年代pop的實驗]
11.1989
和製作TM NETWORK的專輯相比要來得自由多了,真的毫無束縛。沒有具體的概念,有的是我自己對90年代方法的摸索,包括錄音的方式,這是80年代末最後能做的實驗。現在,我是用synclavier這一系統來進行錄製的,錄完一次伴奏,之後再配合歌詞。如果伴奏不足,可以很簡單地進行延長和縮短,放在以前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具體來說,沒有不能重做的東西了。只能在一瞬間完成的東西,可以進行多次修改。比方說音高不好,可以只保留唱歌時的情感進行修改。也可以改變旋律、節奏、曲子的長度。因此,可以保留一瞬之間的數據,作為素材進行再次活用。由吉他演奏的樂句還能換成鋼琴的音色,十分地人性化。
因此,現在以我這種方式製作和錄音的人可能佔全部的1%都不到吧。再過個5年,恐怕7成的人都會用這種方式去製作音樂。我可以打賭,像這種從曲子的製作方式、歌曲的旋律、編曲方式,再到創作的想法,都會改變。與其說是預感我更願意說這是一種確信。
音樂家對於完成的作品總會抱有遺憾。而有了技術的幫助這一點也會改善吧。而技術能達到上述我所說的那種程度,那麼剩下的就看音樂家的感覺了。作品到什麼地步才算完成,那個判斷是很難的。放任自流地話,這個標準是沒有底的。但是那個標準,其實是藝術家個人的標準。因此我覺得一個作品,最終能令自己心動就可以了。
【後記】
[小室哲哉,1990版RE- MIX,得到了多個啟發,對於未來的暢想]
這是借書本的形式所再構築的、活在同時代的藝術家·小室哲哉1990年版的RE- MIX。再說的具體一點,從88年春到初夏於倫敦錄製的電影「僕らの七日間戦争」的原聲,再到90年6月公映的戰國大作——電影「天與地」原聲音樂的完成。將這一段時間的創作活動記錄下來,獲得年輕一代大力支持的TM NETWORK的隊長——小室哲哉,深層解讀他的頭腦與思想。與大家一起,提前感受90年代的氣息。
因為是RE- MIX,它當然並非完全是小室哲哉的作品。但是毫無疑問,這是無限接近於他本人的東西,屬於小室哲哉的某個見解,在時代的反射下熠熠生輝。
看透時代的目光、想法、構築、再構築。在這裡,我通過自己的創作活動得到了一些啟示,能和大家一起暢想未來十分有幸。
最後,由衷感謝在編輯此書時給予我幫助的各位。謝謝。
EDIT 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