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回符号批判——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滥用违背后现代的本质

2023-06-16 17:13 作者:LOKI_TTT  | 我要投稿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本批评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基本技能,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批评模式带来了某种写文章的便捷,造成批量产出文本批评论文的局面——尽管ChatGPT暂时不被允许用于学术领域,但是许多学生却自发地成为了论文生成器,不禁让人匪夷所思。事实上,使用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套话、固定批评格式,这一行径本就违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初衷与本质。为了说明这一行为的弊端以及探寻如何帮助这类同学走出思维困境,笔者决定以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为例来进行思考。 1.理解符号 后现代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废墟之上的,这一修辞就体现了后现代的破坏性,对现代文明大厦实施爆破的炸药,是符号批判。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语言,是符号的代表。发现语言的符号性质以及语言实践对人类思维模式的侵袭,对长期处于社会秩序中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那么,我们首先借助语言来理解作为手段的符号。 人类智识发展的初期,需要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不断认识事物来培养思维能力,帮助大脑更好地习得预判技能,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因此,一个人对环境的把握范围与把握程度取决于他的生存需求与生活需求。不论在什么语言中,母亲的发音都是双唇鼻辅音“m”开头的,因为人上下两唇一张开就自然发出了这个音素。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或者生理现象,即“m”的音是在最开始产生并最容易被发出的。接着,它被与妈妈的意义发生了联系。这一联系是基于生存需求的:进食需要张嘴、呼唤母乳需要张嘴,于是张嘴发出的声音就与乳汁供给联系起来、与乳汁供给者联系起来。这一联系是人类的创造。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是声音而不是这个动作或其他自发的手势成为意义的承载者?人是群居动物,为保证意义传递的效率,我想发声是最快的方式——声的传递速度在自然界中已经很快了。因此,“m”与母亲产生联系,是人出于生存需求对环境把握后的语言结果。 那么,“m”与“母亲”原来是两个东西,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承认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这两者中,“m”是主体发出的用于把握环境的语音工具,“母亲”是该工具通往的目的。如此,我们就辨明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能指”是工具,“所指”是目的。在语言系统中,有无数的能指与所指,我们把能指与所指变成两个同轴嵌套的圆环,它们能各自自由地转动,每个圆环上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填充着能指们和所指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它们有条不紊地匹配与对应,完成意义传达与意义获取的任务呢?是人共同的社会实践。在共同的实践中,人们彼此之间对环境的把握范围与把握程度相近,并在共同生活与交流中形成一个最大公约数,两个同轴圆环就随着这个公约数在历史长河中缓慢转动着。 同理,一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都是如此运作,对女性(性少数群体)、精神病的社会身份标识同样如此。 2.理解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 如上文,两个同轴圆环彼此磨合的过程,是遵循着最大公约数标准的。这一标准,一般取决于在生产生活与组织生活中处于顶端的群体的考量——他们需要关照一个人类社群的最大生存利益。这一过程中,部分群体的利益需求被约分了,换句话说,成为了维系社会的耗材。如果历史地考察这类细节,其表征往往是利益受损的群体无法发声,即无法通过当时社会规定的合理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解决问题。这些合理途径,相当程度上就是符号。 但是,经过现代化的生产力大进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受制于生存条件而不得不牺牲少数群体利益的情况减少了,最大公约数的分子与分母更加接近了。一些原本遏制的内容有了发展空间:比如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异性的性取向、精神方面的深入探索等等。自然科学的祛魅作用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与勇气,于是人们发现并敢于揭露从前符号秩序中令人不悦的一面。这正是所谓“符号”,所谓“批判”。 女性主义运动,其目的在于使人的社会价值评判与其性别、性取向脱钩,这更深层次地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精神分析则探寻人的思维形成机制,以病理性案例作为研究的参照(类似于语言研究要以患有不同语言障碍的案例为参照),同时关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这都是与社会现实直接相关的内容。历史地来看,它们同样是手段,它们自身无法维系自在。 现今许多人动辄提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似乎它们和太阳、月亮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这两个名词与其中的术语,不过也是一些符号,任凭言者如何分析这些术语内在的逻辑关系,只要无法与现实产生联系,那么都是无意义的行为,反而强化了这些名词能指的无力,如果不着眼于现实分析其肌理,最终只能被投入意义真空区——大家根本听不懂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3.谈谈文本批评 许多人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所以有必要谈谈摆脱的方法。如上文,这些用于文本批评的工具需要与现实产生直接的联系,如何理解现实?虚构文本是不是现实?古代文本是不是现实?我们不能这样一概而论。阐释的目的在于发掘现存文本的意义。现存文本当然有虚构的、当然有过去的,甚至大量文本本身就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的。但是它们有受众,在精神层面与我们的现实发生了联系,我们就要分析这种联系,还原发生联系的情形。而不是一看到文本,立刻举起XX理论作为防御武器。孟子说:“一乡之善事,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与文本接触,就是与其传递的意义打交道,我们应该坦诚与其交流,才能真正有所收货。否则,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

重回符号批判——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滥用违背后现代的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