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解释)

2023-03-20 22:18 作者:爱因斯坦的Y酱  | 我要投稿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解释)

一:早期部落的分配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类面临着生存的物质需求,以及对自己生存安全的保障,迫使人类必须走向集体,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更加有保障。此时人类面临着社会资源的不足,以及同种物种的竞争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前者是客观问题,后者则是主观问题。客观问题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主观则是思想上的问题,不恰当的比喻一个是理科问题一个是文科问题。

那么为什么人类一开始是母系社会呢?因为母系社会具有天然的社会向心力,大家都为了生存选择抱团,同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大家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但是即便是母系社会,分配权也是掌握在母亲和管事的舅舅手里,因为社会底层逻辑是暴力,男性在社会竞争上更具有优势。这是强者与弱者的矛盾,而不是男女的矛盾。社会分配原则依旧遵循暴力。

教科书以及社会普遍观点认为,人类发明了种植技术,从采摘食物变为了耕作,是人类从母亲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的关键,个人认为这种叙事逻辑是错误的。人类形成母系社会的底层逻辑是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但是耕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你一个人打不过老虎,耕作之后一个人还是打不过老虎的。真正让人类从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

人类开始发明并使用工具也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科技的发展让人类个体或者让人类集体在于其他物种竞争当中更加占有优势地位,这种转变促使了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变。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向强者身边所聚集,因为强者在社会竞争中更加有竞争力。形成母系社会也是因为母系社会的集体力量比个体更强,父系社会同样如此。个体从依附于母亲,转向依附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父亲上。

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本质没有区别,只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权从母亲身上转到了父亲身上而已。社会向心力依旧是以集体可以保障生存,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不过母系社会的血缘开始向部落的族群转变。社会分配规则依旧是暴力。再这里,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我们要注意到,社会的资源是天然的稀缺的。由于社会个体是无法脱离集体的,必须依附于集体求生存。但是社会的生存资源并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粮食和水是生存的关键,受本能的驱动,上层的统治者也必然会拿走更多的资源,而当社会稳定时候,社会人口增加,但是社会资源并不一定增加。粮食产量取决于土地面积,种子产量,天气等各种因素,因此即便是部落社会,上层社会资源依旧是逐渐增加,底层逐渐减少。因此,最底层的劳动者收获的资源也必然是最少的。社会本质就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部落的族群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竞争开始成为主要矛盾。部落之间的冲突产生奴隶,奴隶本身不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由于大河流域的地理因素,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粮食产量更多,且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因此大河流域地区的发展会更加迅速。

更多以及更加稳定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产生更多的脱产者,脱产者中的智者发明文字,使得社会发展具有活力。文字让科技发展和思想的发展得以延续。

这里面,我个人是认可四大文明古国的存在的,因为都是大河流域,必然都能养活足够多的人口。甚至个人认为,早起的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科学技术上应该是要领先我国的,因为二者处在文明交汇的中心,必然也会正面促进社会的发展。这里为什么最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下来了呢?因为古中国的地理位置会更好,南方是雨林,东边是海,西边是荒漠,北方是草原。自古以来对中国的威胁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草原在古代注定无法稳定的提供食物,这就导致游牧民族的人口无法突破,所以他只能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但是达不到亡国灭种的地步。而其他三个国家就不一样了,都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这就导致了他们文明在早起的发展过程中,是没有容错率的,一旦王朝衰弱,没有地理天险可守的早期文明,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取代,自身的文明也随着消亡。

至于欧洲,则就更不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文明,没有足够的稳定的食物,是养不过足够多的人口,必然也就无法产生文明。被西方鼓吹的古希腊,则更是如此。吹嘘的文明没有对应的生产力,更像是如韩国般造假而来的。而同样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的古罗马,则应该是取代了两河流域或者古埃及的原生文明的国家,吸取了他国原生文明的文字,但是由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始终无法将文字转化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二:封建制度下的分配法理

在这长时间的发展里,人类社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部落的边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扩展。社会分配法理依旧没有变化,直到大禹的出现。

尧舜禹的禅让,我认为并不是主流的让贤制,而是斗争(文斗或者武斗)的结果,在社会分配底层逻辑为暴力的法理下,根本不会产生让贤。

而禹开启了家天下,并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而不是尧舜,是因为恰好大禹统治时期,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古时候由于对社会的科学认知不足,自然会产生各种自然崇拜。此时的大禹,借助治水的功绩,获得了前者所没有的民意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一场思想革命-----君权神授。

思想革命解决了群众基础问题,但是还需要解决内部武力竞争问题,因为社会分配法理是需要靠武力维持威慑的。因此大禹一定对下面的竞争者进行了利益的分配,也就是重新设计了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

以血统来替代之前的武力斗争,社会财富的分配权从所有人的武力斗争转为个人的血统继承。将社会人为的按照血统分为三六九等,再依次进行社会财富分配。这种制度就是封建制。这世界上所有的封建制度都是一样的,以血统来调整分配,人为的分三六九等,封建制的本质就是种姓制度。因此,夏朝的建立不是新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是第一个封建王朝。

这里额外说明下,在西方人眼里,社会的发展逻辑是部落,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近代,现代。我个人认为这种叙事逻辑是非常愚蠢的且不客观的。你如何去评判一个社会是奴隶制呢?看是否具有法律意义的上奴隶还是奴隶的占比?奴隶的产生来源于两个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奴隶本身只从事劳动而不参与分配。现代也无法去确定古代奴隶的占比,更别说美国建国初期可是大肆贩卖黑奴,那你该如何定义美国是奴隶制国家还是近代国家呢?同样的,即便是现代社会,泰国的皇帝,中东的国王依旧存在,如果是按生产力的发展来划分,很多封建制国家同样拥有奴隶,我想美国初期黑奴的生产力不仅大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甚至高于很多现代国家。因此我认为这种叙事逻辑,根本上是西方对世界发展的狭隘认知的表现。

在启建立夏朝之后,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社会的分配权的交接从之前的斗争(主要武斗)转为以血统继承(主要文斗)的方式,这个角度来看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分配法理从之前的弱肉强食变为种姓制度,同时伴随的是社会向心力也必然发生改变。社会向心力从之前的族群的身份认同开始转为国家的身份认同。

这里我个人认为,族群的身份认同感会更偏向左,国家的身份认同感会更偏向右。族群里面的社会地位相对平等,在分配上,会更偏向于多劳多得。而国家里面,社会地位不在平等,分配上,不在以个人的劳动为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族群的身份认同相当于自己的小家庭,而国家的身份认同相当于整个宗族。对于整个宗族之间出现阶级差距的包容度必然大于小家庭内部出现的阶级差距,后者必然会导致社会失去稳定性。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分配法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部落社会的本质来说是个充分竞争的社会,即便是强者也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底层的利益的,因为靠暴力维持社会的统治地位,他本身也需要去维护暴力本身,族群既是他的统治对象,也是他统治的基本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族群的身份认同会更偏向左。而到了封建王朝,上层社会依靠的社会法理转变为血统之后,他的统治地位源之于他的血统,因此,他需要维护的是他血统的纯正性。而底层劳动人民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是无法自发的向上形成革命的。错误的思想钢印将底层劳动人民锁死在底层,同时又无法脱离集体。因此,封建主义对于上层来说,是个极其稳定的社会,而对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个残酷压迫的社会。因为上层并不对底层负责。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底层人口逐渐增加,社会财富增长缓慢(没有多余的社会劳动土地和交易),底层人的竞争会进一步增大,底层矛盾达到高点。因此,封建社会王朝,只能将这种积压在社会底层的矛盾转移到其他国家,通过对外战争来消除掉多余的人口,而上层则继续坐享其成,也不会因为战争而失去性命。

因此封建王朝的特点是1社会等级深严,上层无需对底层负责,阶级压迫严重,受思想影响,底层无法自下向上形成革命,社会稳定2社会财富分配僵化,社会成本自上向下转移,底层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3对外战争频繁,需要不断的通过战争消耗掉底层过多的人口

 

三:封建制度的消亡

社会主流说法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个人并不赞同。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财富的分配问题,因此从社会财富的分配出发,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秦汉就已经结束了。

中国封建制度消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科技(铁)的突破促进了农业的增长,使得社会承载的人口上限增长,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边界

2,科技(铁)的突破让国家的管控边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同时让各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3,知识的向下传播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底层的思想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秦朝最终统一了六国呢?

1地理位置给了秦朝更高的容错率

2秦朝大建水利设施,为秦朝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秦朝通过变法思想解放的更加彻底,给了底层更大的上升空间,同时推行军功制,打破了封建制的分配法则,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的积极性。

之前基础里面就写过集体竞争的六大要素,个人认为,秦朝在这六个方面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这也是秦朝为什么能最终统一的原因。

那么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呢?个人认为并不是所谓的暴政,而是以下几点:

1利益分配没有调整好

秦朝军功制后期实质性的破产,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军功制度并没有即时的做出调整,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后期土地无法兑现,内部矛盾重重。

同时秦朝的崛起,实际上是新兴的新贵族对传统贵族的挑战,秦朝在最后都没有对传统贵族进行彻底的清算,这些传统地方贵族原本世袭爵位,在军功制底下自身的利益必然受损,因此整个国家内部不仅仅秦朝内部自身新老贵族矛盾,六国传统贵族也对秦朝持反对意见。

2人口与士地的矛盾

秦灭六国中,并没有造成大量的百姓死亡,整个国家人口依旧庞大,需要大量的土地供养,社会通胀压力大。过多的人口无法像封建王朝那样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3国家内部意识形态问题

秦灭六国,但是本质各国遗民并不会马上认可这个新生的政权,恰恰相反,家国仇恨反而是基础。封建王朝时期,社会的向心力从部落的族群(民族)转向为国家。二者的区别是民族偏左,国家偏右。民族偏排斥,国家偏包容。民族偏平等,国家偏阶级。民族的向心力会更强,国家的向心力会偏弱。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个人认为正是要消除掉各个思想学说对国家政权的影响,从思想统一上解决民族融合的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秦始皇都没有真正去解决,所以当秦始皇死后,整个社会的矛盾便会彻底爆发。

四: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汉朝的建立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口,解决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

2秦始皇只解决了各国大贵族,却没有解决地方的地主阶级。而在楚汉之争中,这些地方势力也随着战争被削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3汉朝初期采取分封制度,一方面稳住了地方的利益,同时也另外一方面也等于把地方的军权控制在了自己手里,断绝了各民族不合武力斗争的局面。

社会的底层逻辑是暴力,支撑暴力的就是军队。通过分封将各个地方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等于整个社会都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要对异姓王动手的核心原因。

因此,汉朝初期采用无为而治,修养生息,只有稳定的社会才能使得国家产生财富,保障国家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 地方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权力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豪强重新崛起

3. 前朝各国之间的民族融合问题

4. 社会各个阶级的利益分配问题

秦汉后与之前的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点,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思想的进步,社会结构往下进一步解体,同时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了向上革命的可能性,这是封建时代所没有的。

我们前面讲过封建王朝上层是不用对底层负责的,只对血统进行负责,同时受到思想束缚的原因,底层人民无法自下而上的进行革命,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朝会有苛政猛于虎的原因。但是科学技术与思想的进步,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最终在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最大的影响在,他给底层劳动人民开启了自下而上革命的可能性,王侯将相宁有种于?

实际上,劳动人民虽然有力量,但是却天然的缺乏组织,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也是短视的,这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缺乏教育的表现。实际上,在整个国家中,不仅仅是最顶层的皇帝和大贵族,同样还有众多中间的权贵阶级。朝廷与地方矛盾,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中央与偏远地方,同样也是阶级最顶层与最底层的矛盾。封建王朝时,顶层的国王和贵族可以肆无忌惮的榨取民力,因为底层是无法突破思想的束缚向上革命的,最终结果也都是新的贵族通过革命取代旧的贵族。到了大一统王朝,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结构进一步的解体。但是思想却给底层开个口子,给了劳动人民造反的政治正确。因此从汉之后,这种政治正确实际上相当于给最顶层的统治者的权利上了把枷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除了极少数,真正对底层劳动人民剥削最狠的是谁?是顶层还是地方基层官?而当底层的劳动人民受到无法承受的社会成本时,最先受到冲击的又是谁?

因此,我不认可说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是因为皇帝有着不可限制的权利这种说法。真正在盘削整个社会财富的,实际上是中间的各个阶级的地方士族与豪强。他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剥削百姓,同时还可以天然将这种矛盾转移到了上层。

这里我并不是在为皇帝洗白,不可否认皇帝要为整个国家政策承担责任,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在上下阶级中间,趴在人民以及国家身上嗜血的也正是这些多如牛毛的中间阶级。这也是为什么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事的原因。

但是最顶层与中间阶级也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一方面中间的士大大阶级会不断的压榨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就是整个国家的管理,又是必须要建立在士大夫阶级之上的。因此怎么调和这种矛盾才是关键。

1古代的里帝拥有唯一且合法的血统继承权,真正继承的是皇帝是拥有唯一合理的暴力象征,只有将暴力集中在皇权之上,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在皇帝手里,社会才不会因为利益纷争而陷入武斗,从而保持国家稳定发展。

2庞大的帝国需要众多的人才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这些阶级是需要消耗掉国家财富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阶级会无限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

3封建王朝的血统继承制度被打破,底层的劳动人民需要有上升的通道。

4由于国家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受制于古代生产力的问题,古代小农经济的模式,无论是粮食还是社会财富实际是有上限的。随着社会稳定发展,上层社会的成本是逐渐增加的,同时社会底层人口不断增加,这种内部矛盾是双向进行的。

因此我们看到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贵族问题,同时平乱反叛将军权收回中央。

2经济上盐铁官营,将社会核心财富收回中史,保证了中央的财政经济。

3迁徙贵族,向商人征收重税。

4黑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第三点,我基础理论篇第四点描述过,社会财富需要对应两个条件,就是芳

劳动的成果和满足彼此需求的交易,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核心原因是,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农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土地和足够多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劳动者从事生产,但是交易量和范围都有限,而商人在社会当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商人保证了市场的充分交易,促进了社会的财富增加以及一定程度上社会稳定。

因此,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当中,社会劳动者本身是农民和工人阶级,士大夫依附于权利,掌握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会占有社会越来越多的财富,商人则是通过市场交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官商同流合污,来赚取更多的财富。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社会财富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者本身是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形成劳动成果,但是由于自身不具有市场交易能力,需要商人来解决交易问题。因此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成果就相当于一定会有一部分是被商人多赚取的。这二者既是相辅相成的也同时是对立的。我把前者这种通过出卖自身劳动力形成劳动成果的行为称为社会主义行为,而后者通过自身资财(金钱,渠道,权利等)赚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称为资本主义行为。也就是说,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是必须有社会主义行为和资本主义行为的,二者既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相矛盾的。因为商人本身不从事生产本身,那么商人赚取的社会财富越多,相当于社会劳动者失去的劳动成果就越多。

所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同时互相矛盾,二者都不能走向极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没有交易,社会便会失去活性,无法创造社会财富,从而社会得不到发展。一个社会同样不能只有交易没有生产,那样的社会基础保障都没有。

第四点,我个人认为董仲舒是历史地位严重低估的一个人。前文说过社会向心力有国家身份和民族身份,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面对整个国家包含着不同前朝遗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社会矛盾中。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真正建立了汉族的核心。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得不到认可,是因为儒家说推行的是封建礼教那套,简单来说就是种姓制度,这无疑是开历史倒车,同时也无法满足当时社会新兴阶级的利益,所以儒家春秋战国时期注定无法得到支持。而到了汉朝,儒家之所以得到支持,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社会结构虽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解体的,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科技发展逐渐解体的。因此,在血统论被打破,但是社会生产力也并没有进一步产生根本性的爆发,因此,儒家的礼制,配上推恩令,合理的保证了各阶级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儒家提倡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是最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既符合农业社会的特性,保障了社会稳定,也能起到社会向心力,实现各民族的融合。

3依靠儒家所推行的人才选拔机制,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凝聚力,一方面保障了社会人才向上流通的渠道,从而为社会进步和稳定提供了基础。

至此,中国彻底摆脱封建王朝的问题,进入新的大一统王朝。

五:大一统王朝的核心

文字是文明的核心,他推动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思想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进步会推动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会推动社会结构不断的解体,思想的发展为新的社会稳定提供理论基础,保障社会稳定。和平稳定的社会,会进一步推动社会技术的发展,从而实现正向的循环发展。

我不赞同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说法,因为在汉朝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分配体系就发生了变化。

1社会的分配权在皇帝手里,同时有着整个国家合法的暴力机构做背书,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2社会的向心力则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不断的随着社会生力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分配规则同样以儒家伦理和价值观为基础,国家管理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4底层人民有着自下而上革命的政治正确。以上四点是我认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核心。

那么接着核心继续看社会的发展问题。中国古代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还是管理制度,都是当今世界之最。这三个点要分开来看。

社会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核心两点,做蛋糕以及分蛋糕。

在中国古代,要想社会发展,需要维持社会稳定,而要维持社会稳定,则要国家农业稳定。因此,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核心。但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核心因素有:劳动力本身,田地的多少,亩产的产量种子质量),天气因素,化肥。以上除了劳动力本身之外,其他全部是客观因素,涉及到现代化的各种知识,无法简单的做到突破。因此,农业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上限,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有人提到可以去他国购买或者掠夺,但是实际情况,古代的交通不便以及整个中国,最肥沃的土地都在中原,其他国家更比不上中国。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就是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社会总财富无法突破上限。这是做蛋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在社会制度上和思想体系上无疑是进步的,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无法突破王朝周期律的核心原因。所有的改革都是调整整个社会的分配,但是无法帮助整个社会突破生产力的上限。在分蛋糕上,中国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思想文化,都依旧是当时整个世界最好的。思想以及制度都是要依据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来定的。前文说过,社会财富有两种行为,一种通过劳动力换取财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行为,在分配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一种通过资产变现,是资本主义行为,在分配上也就是按资分配。随着王朝的发展,从王朝初期到末期,我们可以观察到,按劳分配的比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低的,按资分配的比例则越来越高,也就是王朝后期,社会财富分配上,贫富差距不断增加。因此就会出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现象。但是这种结果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本质就是强者不断剥削弱者的。同时,客观的市场经济行为也不能通过市场政策调整去改变,只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因此,古代中国王朝的改革都是不断调整社会财富分配,缓和社会矛盾,来达到延缓矛盾的目的。在整个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从上到下是种蛇尾相连的结构。虽然顶层皇帝掌握着最高的权利,但是需要保障中间士大夫阶层来维持社会运营,同时需要保障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来维持统治。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阶层开始产生不可调和的认知偏差,同时随着人的本能在不断扩张,社会上层的社会成本会不断的增加,这种成本向下转移,最终压在底层劳动人民头上。而底层劳动人民而言,社会的稳定发展,会让底层人口不断的增加,劳动财富却在不断的减少,社会成本却越来越高,最终一旦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无法保障,便会触发底层的社会政治正确,引发农民起义,当农民起义达到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中央朝廷的暴力机构相抗衡的时候,此时社会中间的地方豪强便会借此机会,利用民意推动社会持续动荡,从而完成王朝更替。比如王朝末期出现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流民。而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自然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面对这种大规模的起义,中央的军队无法第一时间进行压制,必然会引发社会的连锁反应,各地方豪强趁机火中取栗。

在这个过程当中,史学家们总是在批判位于顶层的皇帝荒淫无度,奢侈挥霍,但是很少却批评中间各个阶级权贵们的顶层的皇帝,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有着共同的利益的,二者都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发展,才能保证自己的统治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

但是社会制度始终是向上负责的,位于中间的士大夫阶级,在认知偏差和人的本能推动下,会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而不断的占据社会更多的财富,同时社会话语权却在这些士族手里,而他们却在理论宣传上不断的抛弃自已的责任。

因此,在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保证弱者不被强者剥夺,同时要中间的士大夫阶层保障向上负责,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营,这是一个主观上的问题,也就是分配论所对应的思想问题。主观问题上是一个不可具化的操作,他本质是人性问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在具体执行层面,实际上只能依靠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甚至有时候人为的灵活处理。这种行为,在广大的影视作品以及社会宣传当中,给人一种中国古代是法治黑暗的时代,是一种个人权利无限膨胀的时代,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片面的。

很多人甚至对经常提到的社会稳定嗤之以鼻,实际上稳定的社会才是对底层最有利的局面。因此,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层面,有些时候古代皇帝会合法的容许某些人进行贪污。

同样的,由于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是欠缺的,对中间的士大夫阶级是同样要加以限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儒家文化里面为什么要宣传清廉,苦难。防止社会差异过大导致社会动荡,可以说老祖宗在社会管理制度上是非常有逻辑可寻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人的本能是趋避厉害的,是贪婪的。而思想教化是无法可视化的东西,因此,你始终无法保证中间的利益集团会一直保持在某一个水平之上,就如同皇帝也无法保障自已的贪欲不会无限膨胀一样。因此,社会都在宣传海瑞,但是没人愿意做海瑞,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海瑞拯救不了大明朝,而张居正可以。人性才是社会管理最后的敌人。

 

六:西方古代的发展与崛起

前文说过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古罗马是继承了某个两河流域文明或者古埃及文明的国家,他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生文明的文字以及科技,但是舶来的文明始终无法为自身提供动力。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清晰的脉络和逻辑可寻的。个人认为,随着汉朝打通了丝绸之路,汉朝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定程度上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的不发达,这种沟通时效是极其缓慢的。

个人认为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的一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到了中亚,进而进入西方。正是这种传播,让罗马进入了封建制,同时促进了中亚宗教的爆发,从时间线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符合的。

而对于当时的欧洲而言,看看罗马统治的边际线就知道,古人不会对一块有着土地价值的土地放着不管的,而在古代最大的土地价值就是生产粮食。其实可以同样参考中国本身,中国古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实际上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方,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的粮食中心在北方以及北方的威胁。南方古时候都是蛮荒之地,就是因为养不活足够多的人口。看看西方有记载的描述以及西方的影视作品,也能管中窥豹,所谓的西方古代的国王,不过是一个村庄的村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骨子里流行海盗文化的核心,因为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只能通过海盗去抢别人的,文化是有惯性的。

世界的文明从两河借由罗马传入到了欧洲本土,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逐渐开始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进而受罗马影响进一步发展成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本质的核心都是一样,都是种姓制度,为血统服务,只不过欧洲用所谓的贵族文化盖上了一层遮羞布而已。

这里很多人都说欧洲缺乏一个秦始皇,实际上即便秦始皇也没用。欧洲没有科技发展来扩张帝国的边界,也没有思想文化上的进步带来更合理的管理制度,只能依靠国家来维持社会的向心力。

前文提过,中国的社会向心力实际上是独有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与价值观。虽然汉朝已经不是封建王朝,但是在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上,我们说中国的天子也是天授神权的,这种理论随着丝绸之路从而进入到了中亚。我认为这个过程促进了中亚宗教的建立。自然崇拜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事情,但是能将一个社会从自然崇拜上建立起一个君权神授权的思想,是一定需要思想基础的。

随后宗教进一步传入罗马到欧洲,君权神授的思想也让罗马从奴隶制的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这里补充说明,某种程度来说,宗教的思想也是非常稳定的社会向心力的一种,对比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来说,、本质是一样的。但是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就是宗教控制的国家,思想上有着包容性也有着严重的排他性。就像一种便宜好用,但是副作用大的药。

由于西方社会长期处于封建制下,底层人民处于高压之下,因此对精神寄托是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的。同时,早期的宗教也确实帮助了不少社会底层人民,从而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群众基础。加上后期拜占庭教皇还同时拥有军权,在政教合一的加持下,欧洲传统的世俗权力,是被宗教权利给和平演变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说那是黑暗的四百年的原因。

那么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呢?

答案是元朝。蒙古的统治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对中国而已,有两个王朝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是元朝,一个就是清朝。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草原无法稳定的提供食物,从而导致游牧民族的人口其实一直不多。在我们的影视作品里面,往往把游牧民族拍的兵强马壮的,其实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一个饭都吃不饱的民族,怎么可能会长的很健壮呢?实际应该是恰恰相反,游牧民族骨瘦如柴,而汉人却是体格健壮。之所以古代游牧民族一直是我们的威胁,完全是因为游牧民族有马,骑兵对步兵是天然的优势,中国历史上步兵对骑兵还占据优势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岳飞,一个是戚继光。

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

1由于人口数量上的差异,不可能将汉族屠杀殆尽,然后鸠占鹊巢,因此只能维持对其统治。

2本族人必须保证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上要比汉族高,这是统治的基本盘

3要保证本族的独立性,防止被汉人同化,就必须要打压汉人的文化。

这里解释下为什么要防止被汉人同化而不是同化汉人。有的人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之所以很难被同化是因为中国人口多,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核心原因。人口多只能保证在面对少数民族时候,他不能完全鸠占鹊巢,只能保持统治,否则他将毫无意义。

真正保证汉人很难被少数民族同化的原因是汉人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不支持。汉人都是以农耕为主,农耕文明天然讲究劳动收取回报,因此,儒家文化在形成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也必然是契合农耕文明特点的。而古代的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两者之间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是完全不一致的,这也就导致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他要么保持独立远离中原,要么被汉人同化。

因此政治上确定本族人地位高于汉人,利益分配上保障本族人收益,文化上,他们自知没有优势,所以只能对整个汉人进行文化打压和思想奴化。

具体可以参考下汉人在元朝和清朝的识字率是有多低,哪怕即便被大家称之为最垃圾的宋朝,底层人民的识字率依旧是正常的。因此,元朝与清朝的统治者对中国的汉人进行文化封锁和思想上愚民奴化教育,但是自已的高层却一直在保持学习当中。而我们知道,生物上智商是随机分布的,这就导致了元朝和清朝的人才是大大低于正常汉人王朝的,同样也就导致了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对外国人却是保持开放交流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元朝时期,大量的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和思想文化传入到了西方,直接将西方整个科技树点满了。

当中国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入到了西方的时候,首先最先接触到的都是上层的贵族,这些贵族手里有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因为封建社会的贵族是非常稳定的,而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之后国内的世家大族都是在王朝更替当中,家族财富是不断的被清洗的。因此,西方的贵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使用当中,同时封建社会没有自下而上革命的可能性,这就使得西方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可以毫无顾虑的使用和研发,不用担心技术带来的社会失业,也不用担心拿底层人民生命拿来做研究的道德压力。同时,基础科学的流入也给西方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社会进步,增加了社会活力与人口,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底层矛盾。

在社会上,随着新兴思想传播的下沉,爆发了思想启蒙运动,对底层人民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思想作用。究其本质,根本性原因则是传统的贵族所代表的世俗集团在社会生产力爆发当中,产生的经济利益与教会产生冲突,借由底层的人文思想革命从而突破教会对政权的控制,世俗权利集团重新获得对社会的控制。

这里我为什么反对说是新的资产阶级集团呢?传统的封建制度下,欧洲大量的资金在上层社会手里,普通人是无法积攒大量的财富的。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社会财富,普通的商人是无法做到不依赖政治权利去挑战宗教权利的。一群没有暴力,没有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人是不可能产生革命的,更别说当时封建思想犹在。

因此我个人认为思想启蒙运动的实质是传统的世俗权利集团借由底层人民打着人文思想的口号而进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并重新取回了自己的分配权。

同时受到人文思想的传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也起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作用。因此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发生改变,世俗集团也需要谋求新的法理解释,这个时期也是我个人认为欧洲集体历史造假的主要时期。通过塑造国内的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来提高国家的向心力,这种表现与韩国如出一辙。既保证了的阶级利益,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七:新封建主义的形成  

通过中国的基础科学加上欧洲上层贵族资金支持,使得整个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的分配还是按之前封建血统为主,保持着一个社会平衡,通过对外的海外扩张与掠夺转移自身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但是这种模式很快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以金属为货币的年代,通过世界航海大开发,西方早期只是通过暴力掠夺全球各地的黄金和白银,然后将这些财富带回欧洲,但是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问题。过量的黄金和白银涌入欧洲,使得整个欧洲货币急剧贬值,从而引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使得欧洲传统强国进入了衰退期。

这种状况直到英国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英国在海外殖民发展过程中发现,与中国的贸易是持续逆差。我想也正是这种行为结果,使得欧洲金融资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替贵族打理资本的犹太人,在资本交易当中不断的进步。社会上很多知识的传播是家族内部的传播,当时金融知识的发展就是类是如此,他们仅在犹太人内部进行高速发展。

欧洲早起的无限制的掠夺黄金白银导致了货币贬值,原材料的大量进口导致本国商品贬值,最终都导致了本国经济萧条。因此,商品出口来赚取财富才是关键。因此,英国开始走向了殖民地掠夺原材料,英国本土加工再销售,以及积极对华开展鸦片贸易的原因。

同时,由于当时欧洲国家采取金本位原则,而中国采取的是银本位原则,金银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使得英国在彼此交易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金融知识,这些为现代金融理念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欧洲大陆,所谓的资本主义兴起主要伴随着犹太金融资本集团的发展而发展。欧洲的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一直从事着经营贷款的生意,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使得欧洲的很多犹太人依附于欧洲的贵族,负责帮贵族经营打理贵族的财富。这使得在欧洲高速发展过程中,犹太人有着以下天然的优势,相比于普通人,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触到他们所不能接触到的市场信息,同时他们比其他人更加容易接触到社会资金,同时犹太人负责帮欧洲贵族打理财富,在海外掠夺与贸易的经验当中,使得他们这个群体比其他人更加了解金融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后期欧洲犹太国际金融资本崛起的因素。

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整个欧洲各国的发展,伴随着整个欧洲快速的发展,犹太金融资本集团的财富也开始水涨船高,犹太资本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也开始逐渐上升。

也许是东印度公司的权利让犹太人看到了社会的本质,还是在殖民发展过程中,他们随着财富的增长逐渐开始追求起社会地位,无论是哪种因素使然。资本集团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加必然会侵犯传统的世俗权利的利益。这种利益驱动,推动者整个欧洲进行所谓的资本阶级革命。

欧洲的资本阶级革命本质是与传统的世俗权利做斗争。在斗争期间,资本集团的做法跟前两次和平演变一样,都是通过对底层进行思想革命,实行和平演变。最终实现资本主义集团取代传统的世俗权利集团成为新的统治集团。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个人观点,真正意义上传统贵族的落败是在一战之后。热战的出现彻底打断了欧洲传统贵族通过战争谋取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促使了一战后英国迅速进入绥靖主义。

在西方的宏观叙事逻辑当中,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按照部落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度,再到近代,现代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其实这套叙事逻辑是非常没有逻辑可言的。直到所谓的现代,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东西依旧没变的,比如说中东依旧是国王所统治,哪怕很多人眼里的发达的日本,本质也是被几个世家财阀所控制。同时,这个世界在非洲,依旧可以看到毫无进步的一些国家。可以说,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本质就是一个皇帝的新装。无论从人文思想还是社会制度,这种叙事都是没有逻辑可言。个人认为,真正的现代化只是仅仅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新的生产方式而已。国家的本质依旧要从整个国家的分配体系中去看。

当国际犹太金融资本集团取代了传统的世俗权利集团之后,我们看到社会财富分配的本质其实并无变化。这里我们看下以英美为例,两个国家有哪些区别?

首先,资本主义集团通过思想革命完成了和平演变,这种思想革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句话表面上看保护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但是社会本质是强者剥削弱者,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的分配权在资本集团手里,那么他们便可以通过改变社会规则来轻而易举的剥夺底层人民的社会财富。因此,这句话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资本集团的利益以及为资本利益集团的非法谋取社会财富提供了保护。

2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与税收完美结合,使得资本主义集团可以更加合法的剥削底层劳动人民。社会契约让底层人民形成了新的社会向心力,同时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宣传纳税是国家主人的思想概念,但是资本主义集团本身就是社会强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底层劳动人民是属于社会弱者,社会财富远不及前者。因此,资本家们便天然的拥有着更多的世俗权利。

3专利

不可否认,我们要保护个人的劳动成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科学技术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原因,资本家们在拥有巨大资本可以投入,或者买断以及研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专利更好的为自己的垄断所谋利,同时可以减少竞争者的诞生。

4选举制

选举制本身是新兴资本集团用来对抗传统世俗集团的产物,在新兴集团人数更占据广大优势的情况下,选举制可以更加方便资本集团们对传统集团发起挑战。但是当资本主义集团取代传统世俗权利的时候,资本集团们就需要防止类似情况再发生。因此,党争便顺应上台。党争不仅仅可以将资本主义集团内部矛盾放在可控的文斗局面,同时也可以利用党争来转移掉底层与上层资本之间的矛盾,将上下矛盾转移为两党矛盾,从而稳定社会。

以上是资本集团的核心,当然,他们还会用其他新的思想比如说隐私权等等,来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利益。英美本质都是新封建主义,背后的统治集团都是资本主义集团,主要以国际犹太金融主义集团为主。社会财富分配偏向资本方。以社会契约的新国家主义为社会向心力。

但是二者也同样存在着天然的不同。英国跟欧洲其他传统国家一样,本质还是封建主义1.0。因为他们保持着主体民族优势,而美国天然的没有主体民族。拥有主体民族的国家,社会相对来说会更加具有稳定性,因为可以天然的保证主体民族利益同时保障社会稳定性。而美国的没有主体民族,或者说传统昂撒人数量没有优势,这就导致美国在保障昂撒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性之间注定只能二选其一,因此美国社会本质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无法兼容的社会。对比欧洲,他从一开始就注定更加歧视,排外不包容。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解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