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基础篇)

2023-03-20 22:17 作者:爱因斯坦的Y酱  | 我要投稿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基础篇)

一:社会的底层逻辑是暴力

解:人类本质是动物,动物是属于自然界。因此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是自然界的底层逻辑。而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则是弱肉强食,也就是暴力。所以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是暴力,同时,在弱肉强食的逻辑下,强者对弱者是有着天然的剥削权。

二:个体必须依附于集体

解:丛林法则里面,由于任何一个个体无法保证自己拥有绝对的武力,因此,个体必须依附于集体。脱离集体的个体必然面临死亡。

三:人类的行为逻辑受动物本能驱动

解:春秋时期有着著名的性本善或性本恶的讨论,但是个人认为,人类出生伊始,并无善恶之分。因为人本身是动物,他的行为逻辑自然受动物本能所驱使。肚子饿了就要吃,口渴了就要喝水,因此,人的本能也包含着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同时,好逸恶劳,贪婪,趋避厉害等等,也是本能的表现,这种具体表现为人的进一步的欲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我们将后者的行为定位恶,与之相反则为善。同时,所谓的善恶之分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是事件的结果。因此,人的道德的高低只取决于自我的行为的结果。简单来说,一个人道德的高低取决于对当事人要求所作所为的事情的道德水平的高低。比如,遵纪守法的人并不代表这个人道德水平很高,因为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他一样可以是个人渣。反过来说,当前社会要求某些人或者某人只能做某事或者不能做某事,这些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取决于这些事情所表现的道德水平。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影响。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当事人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思想逻辑,当当事人受到的教育是积极向善的一面的,往往当事人的行为结果是善的。反之当事人受到的教育是恶的,那么往往当事人的行为结果是恶的。

人类拥有道德必然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品质。我把这种受教育形成的高尚的思想品质所形成的人格,称之为人的自我,当事人的行为受到自我的驱动。受到自我驱动的行为结果与人本能驱动的结果互为对立面,行为结果为一善一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同时存在某些人所作所为的结果为善时,并不代表当事人就是善,也有可能是强者对弱者的轻蔑,比如说已经饱腹的狮子是不会对旁边的食物下手的。

最后,我们也要注意,人的本能不仅仅受思想的影响,也会受到人的需求或者欲望所影响。因此,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会受到本能的驱动。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受到本能的驱动。当人所受到的思想影响为恶的时候,也会受到本能的驱动。只有当人所受的思想教育为善,同时基本需求满足,压制住人的欲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受自我驱动,行为结果上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三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缺失,都会使得人的本能受到加强,最终行为结果取决于人的自我驱动力量更强还是本我驱动更强。

四:社会的财富本质对应劳动成果以及满足彼此需求的交易。

解:自然界的法则是弱肉强食,是竞争。所以,社会的资源没有不劳而获,生存权并不是自然界的基本权利,人需要通过不断的竞争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个人认为,生存权只有靠自己竞争所得,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基本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但是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人的劳动的成果往往只能满足自己一部分的需求。多出来的需求则需要去彼此进行交易,这种满足了彼此需求的劳动成果的交易结果,就是社会的财富。

为什么一定要彼此交易社会劳动成果才能形成社会财富呢?当一个人无欲无求的时候,他是不需要社会财富的。而正常人是有着某些需求的,当你的劳动成果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你的劳动成果便没有交换的价值,自然也就没办法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比如说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田地,此时你种的菜与米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这种劳动成果便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农民的出路就是成为匠人的原因(技术工)。

因此一个社会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社会上,人的劳动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社会上形成交易,劳动成果包含物质上的以及精神上的。而金钱核心是媒介,本身并不能自我产生劳动成果,也无法自我进行交易,他必须对应人的需求,即满足人物质以及精神需求的劳动成果。

五:财富分配的底层逻辑

解:社会财富必然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以及无法调和(不统一)的,而人的劳动成果却是有限的,同时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的劳动成果会全部产生交易,这也就导致了社会的财富必然是稀缺的。无限的人的需求和有限的社会财富,最终结果在人与人的竞争当中,社会财富的分配必然是不平等的。因人而异的竞争力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所形成的不平等,会自发的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而阶级的强弱会进一步加剧彼此不同的社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进而激化阶级矛盾(本质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财富会向强者转移)。因此,阶级矛盾是财富分配不公的果,不是财富分配不公的因。所以,妄图消灭彼此阶级,从而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事情,从本质来说就是错误的。

六:影响阶级矛盾的因素

解:阶级是天然存在的,不同阶级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会造次彼此之间的认知偏差,比如说何不食肉糜。不同的阶级产生的认知偏差会进一步加剧彼此对社会的认知,最终造成两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同时,由于人的本能驱动,上层阶级导致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剥夺社会更多的财富,进一步加剧社会阶级的割裂,进一步刺激阶级矛盾。

因此,影响阶级矛盾的关键因素,在于上层社会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以及被本能所驱使的无限欲望。

七:集体竞争的六大要素,人才,科研,金融,资源,组织度,思想。

解: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暴力为主的生与死的竞争。在集体竞争当中,科技是否具有优势?为竞争准备的资金是否充足?为竞争准备的社会资源是否足够?社会整体的组织度?集体内部对于竞争的思想是否统一?都是竞争的必然因素,而支撑这些因素的核心就是内部的人才。在生物上智商是随机分布的,因此,怎样筛选人才并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是重中之重。人才是竞争的核心。因此,将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筛选并放到合适的位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治国,也是竞争的最强形态。但是要注意不能是精英家族治国,精英家族治国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向强者倾斜,让社会精英们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无法上升到合适的位置上,从而在集体竞争中失去优势。

八:文字是文明发展的核心,同时只有原生文明才能具有文明性。

解: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文明?历史,简单来说就是有考据的文字或者图案证明某个时间某些人干了某些事。文化是指一定规模上的一些人的行为习惯,比如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着自己的风俗,这叫做文化。他的载体是这个地方的人。而文明,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合二为一,具有延续性和成长性。比如说,中国古代中原地文明的发展,同化了周围其他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明自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再成长。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出土的文物和典籍就是一种历史,他记载了某年某月某些人干了些什么。这些都是可考据的。所谓的文化呢,比如说今天我们国家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这些都是长时间受环境影响形成的地方文化。文明他一定拥有自己的文化,拥有自己的历史,他才能称之为文明。比如古印度的文明,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但是日本是否算文明呢?个人观点不算,因为日本的没有独立的历史,只有单独形成的文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在思考各地方文明发展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所谓的文明犹如嫁接过去的树枝一样,只能开花不能结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代码程序一样,真正的文明他是自己编写的代码,可以自己独立运行,发现bug可以自己独立去修复,不断的自我优化。而嫁接过去的所谓的文明,就像照抄不误的代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出现bug就只能遮遮掩掩,并不能主动修复bug。个人观点,这其中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有产生自己的文字。自己所产生的文字承担着文明知识的载体,不断累积的知识推动着这个文明不断的前进。这种文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我把他称之为文明性。因此,世界只有四大文明,其中古埃及,古印度与古巴比伦文明都已经失去文明性,因为他们的文字已死。至于所谓的西方,以及现在的印度等等不过是其他文明衍生出来的地方文化而已。

 

 

分配论一图表

1,分配的底层逻辑---暴力

2,资源不足产生的竞争的斗争方式有文斗和武斗两种

  集体内部主要以文斗为主,而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主要以武斗为主

3,社会分配权发生改变必然会伴随着斗争,文斗和武斗都会存在

4,分配的法理指的是   社会分配的规则

                      社会的向心力

只有稳定的社会才能稳定的产生社会财富,分配规则以及社会向心力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分配规则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指导原则,社会向心力指的是将社会各阶级团结在一个集体的核心,因此社会分配法理发生改变必然会发生思想革命。

5,影响分配的主要因素

客观上:物质基础,对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主观上:思想上,对应的社会分配法理

 

 


社会分配论-本能的博弈(基础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