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芽之旅》与《青蛙君救东京》——电影简析

1. 前言
就第一印象而言,这是一部“不那么新海诚”的新海诚电影。监督一改往日风格,减少了爱情在剧情中的比重,却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奇幻的主线故事上。废墟中的门,会说话的猫,三条腿乱跑的椅子,以及巨大狰狞的地下蚯蚓……这些元素渲染出了一幅荒诞的图景的同时,却又让人隐隐感到有着某种现实主义隐喻。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某个风格类似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确实,这是一部与村上春树有着紧密联系的作品。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对于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青蛙君救东京》的拓展创作。本文将剖析电影意向背后的文化元素,带大家了解作者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

2. 关于《青蛙君救东京》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最早出版于2000年,收录的六篇短篇小说,围绕着地震讲述了六个同样荒诞的故事。而其中最为荒诞的当属第四篇《青蛙君救东京》。小说讲述了普通人片桐先生和自称“青蛙君”的巨大青蛙一同,与引发地震的蚯蚓战斗,最终拯救了东京的故事。
我们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青蛙君”在小说中的拯救者形象,其实就是电影中男主宗像草太的化身。草太身负诅咒变成椅子,以及铃芽多次想用亲吻唤醒草太,这些来源于童话《青蛙王子》的剧情,也是主创将草太与青蛙联系的线索。

而更加明显的元素,是那藏身于地下,带来地震与毁灭的蚯蚓。也就是小说中的“蚯蚓君”与电影中的“蚓厄”。
“蚯蚓君指的谁呢?”片桐战战兢兢地问。
“蚯蚓君住在地下,庞然大物,一皱肚皮就起地震。”青蛙君说,“而且马上就要皱肚皮了,大皱特皱。”
“蚯蚓君恼火什么呢?”
“不知道。”青蛙君说,“谁都不晓得蚯蚓君黑乎乎的脑袋里想什么,连长得什么样都几乎没人瞧见。平时他总是一个劲儿昏睡不醒,已经在地底的黑暗与温暖中连续睡了几年几十年之久。眼睛自然也退化了,脑浆在睡眠过程中化得黏黏糊糊,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我猜想他实际上已什么都不考虑,仅仅用身体感受远处传来的声响和震颤,一点一点吸纳、积存起来罢了。并且,其中的大部分由于某种化学作用,都转换成仇恨这一形式。至于何以如此,我是不明白,这是我无从解释的。”
————村上春树,《青蛙君救东京》
这段青蛙君对“蚯蚓君”的解读,与电影中草太对“蚓厄”的解读十分相似。日本自古有着鲇鱼带来地震的传说,而鲇鱼与蚯蚓黏糊糊的形象类似,自然都被用作了地震的象征。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是对1995年神户大地震的悼念与思考。灾难突如其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突然成了易碎品,使得当时的日本民众陷入了恐惧与绝望。在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蜂蜜饼》中,村上用童话般温柔的语言,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未来。《铃芽之旅》最初也是为了纪念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而提出的企划,影片期望人们能够走出地震的阴影,重建安定的日常生活。
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就能发现小说与电影都有着更深层的隐喻。
3. 关于《圣经》
为什么村上会用一只巨大的青蛙来扮演拯救者的形象?或许青蛙君就是对于拯救者“Christ”的隐喻。我的解读为,“青蛙”的日语发音“kaeru”类似于“Christ”的日语发音“kirisuto”。
这也并非没有来由的推测。在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中,青蛙君的第一次出场并不是在《青蛙君救东京》中,而是小说集的第三篇,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这个篇章中的主角善也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并被信奉邪教团体的母亲认定为是“神明的孩子”。而由于善也跳舞的姿势类似青蛙,也被大学时的女朋友称呼为“青蛙君”
大学时代一直交往的女孩称他(善也)为“青蛙君”,因为他跳舞的姿势类似青蛙。那女孩喜欢跳舞,常常领善也去跳迪斯科。“喏,你手长腿长,跳起来摇摇晃晃,活像下雨时的青蛙,好玩极了!”她说。
————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

而于地下潜藏的蚯蚓,也在《神的孩子全跳舞》中被第一次提到。
善也不知道跳了多长时间。反正很久很久了。一直跳到腋下沁出汗来。继而,他蓦然想到自己脚下大地的深处。那里有冥冥黑暗的不吉利的低吼,有人所不知的运载欲望的暗流,有黏糊糊滑溜溜的巨虫的蠕动,有将都市变为堆堆瓦砾的地震之源,而它们又都是促使地球律动之物的一分子。他停止跳舞,调整呼吸,俯视脚下地面,一如窥看无底的深坑。
————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
“蚯蚓”不仅仅代表地震,而是更加宽泛且深刻的,对于“末日”的隐喻。这种隐喻最早可追溯至《启示录》中对于审判日的描述。
第三位天使吹号,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众水的泉源上。这星名叫茵陈,众水的三分之一变为茵陈,因水变苦,就死了许多人。
————《圣经·新约·启示录》第8章第10—11节
这里的“茵陈”是一种类似艾蒿的苦涩草木,英文写作“wormwood”,直译过来就是“蠕虫木”的含义。这对应了“蚯蚓”的英文“earthworm”,即地下的蠕虫。

更有趣的是,沙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自己的著作《白痴》中,提出了对于《启示录》的奇特解读:“茵陈星”就是如今遍布世界的铁路网,飞驰的火车就是预言中蛀蚀大地的蠕虫。
继她们之后,列别杰夫的中学生儿子来说,《启示录》中所述落到众水泉源上的“茵陈星”,据他父亲的诠释,乃是遍布欧洲的铁路网。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在《铃芽之旅》中有着大量的铁路元素:电影开头的平交道口,大臣乘坐火车移动,铃芽乘坐新干线去东京等等。而东京的巨大“蚓厄”,正是从铁路隧道中钻出地面的。《青蛙君救东京》中,火车也作为隐线串联故事。满腹经纶的青蛙君不仅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作品《白夜》,也提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角安娜卧轨自杀的情节。或许青蛙君在用安娜来暗喻与蚯蚓(火车)搏斗的自己。

“不是铁路,不!”列别杰夫反驳道,他在气急败坏的同时又感到无限快乐。“老实说,单是铁路还污染不了生命的泉源,而是这一切通通都遭到了天谴;最近几世纪以来的思想倾向,从总的方面来说,就其科学和实际方面而言,也许确实应该诅咒。”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铁路是现代化的基石。正是铁路机械带来的人口流动与物资流动,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而也正是这种无止境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蚯蚓”的隐喻就变得更加深沉而晦涩了。这个黑暗、邪恶、神秘、强大,却又蛰伏于地下的怪物,似乎是在隐喻如今资本主义社会所暗藏的危机。这危机可以解读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可以解读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更是社会心理意义上的存在主义危机。

在村上春树看来,1995年发生了两件对日本至关重要的灾难性事件,一件是神户大地震,而另一件是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这起由邪教发起的针对地下铁路的恐怖袭击,也对应了《青蛙君救东京》与《神的孩子全跳舞》中的细节。当然,如果我们回看日本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会发现这也是日本经历经济衰退的十年。灾难之后,人们曾经相信的“美好未来”,早已消逝在八十年代黄金岁月的迷梦之中。而曾经遥不可及的死亡,则以前所未有的可怖形象涌现在了人们面前。
我想大概是看神户大地震报道看过头了的关系。那种图像对四岁小女孩来说终究刺激性太强了。因为半夜醒来恰恰是从发生地震的时候开始的。沙罗说是一个她不认识的叔叔把自己叫醒的——就是地震人。那个人把沙罗叫醒,要把她装到小箱子里去,箱子又不大,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个人。所以沙罗说不想进去,结果那个人就拽过她的手,咯嘣咯嘣把关节折起来硬往里塞。于是沙罗一声惊叫醒来了。
————村上春树,《蜂蜜饼》
《铃芽之旅》中,“蚓厄”便是这种不安感的具象化。影片结尾草太曾提到,“人心的安定能够平息蚓厄的躁动”。蚯蚓涌出的“往门”出现在废墟中,而废墟恰恰是缺乏这种安定感的地区。不管是温泉旅馆,游乐场,学校,还是铃芽小姐与母亲玩耍的庭院,“往门”或许代表着对于过去事物的追忆。曾经的喧嚣与繁荣会衬托出如今的败落,我们对于美好往昔的迷恋会转化为对未来的绝望。

在这种紧迫环境下,“青蛙君”便在期望中应运而生,成为了末日中的“救世主”。他通过宗教式的牺牲,拯救了这个岌岌可危的世界。这或许也是九十年代后日本邪教横行的原因吧。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反复描写这类“Christ”式的悲情救世主角色,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大哥德米特里,《白夜》中的主人公“幻想者”,以及《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电影中的宗像草太也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成为了一个迷茫而无奈的拯救者,成为了下一个安娜卡列尼娜。草太身上结出的水晶“crystal”,通常也被认为是对“Christ”的隐喻。


然而,当我以为电影应当和《青蛙君救东京》一样走向结局时,我却惊喜的发现,全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4. 关于《铃芽户缔》
电影的隐喻意向或许比较晦涩,但其表达的主旨却是清晰明快的。其日语原名《铃芽户缔》,可以直译为“铃芽小姐来关门”。“铃芽”的日语发音(すずめsuzume)与“前进吧”(すすめsusume)非常相近。而“往门”代表着往昔地回忆,关门便意味着关上回忆的门,开展新的人生。于是《铃芽户缔》就可以解读为“放下过去,前进吧!”

这是一部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缺憾的电影。纵然回忆中的人和事物是那样的温暖而耀眼,然而生活仍将继续。哪怕是三条腿的椅子,也有着向前奔跑的力量。铃芽小姐的旅程并没有在东京结束,而是继续向北进发。毁灭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只要继续前进,就能够在旅途中再度遇到爱你的人。
拯救铃芽的并非是存在于回忆中的母亲,而是未来的自己。是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青蛙君”。《天气之子》中的两难抉择其实根本不存在,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只有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着面向未来的勇气,才能够共同迎接末日之后的明天。

地下的蚯蚓仍在永恒地翻涌,死亡是时刻存在的可能性。但在死亡之中,恰恰有着新形式的涌现。日本文化中的“鲇鱼”形象确实是地震灾祸的源头,但同时也作为变革与复兴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直面死亡,才能够激发出生命最为本真的活力,这便是“向死而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将自身进入最深的黑暗中,才能在白天看到星星”。唯有在灰暗的死亡阴影中,才能寻求到最为鲜活的生命悸动。
我深知命如浮游
深知死亡总是如影随形
但此时哪怕再多一年,再多一日,再多一时,
我辈仍愿人生得续
————《铃芽之旅》

生命便是一个不断关闭旧门,打开新门的过程。我们在旅途中不断与新的旅伴相遇,同时又不断与过去挥手告别。在钥匙的旋转中,我们收获了纷呈的视角与感动,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只有无憾的走过每一个房间,我们才能有勇气抵达旅途终点,坦然打开那扇通往“常世”的大门。
5. 结语
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铃芽之旅》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新海诚电影了。不论是从电影观感上来说,还是立意深度上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期望新海诚能够追随宫崎骏前辈,继续创作有着思想深度的作品。
这一段时间正在构思《回转企鹅罐》解析的第二篇,查阅了不少资料。恰好观看了《铃芽之旅》,惊喜地发现两者用了非常相似的隐喻体系。于是就把有关联的材料筛选出来,提前做了一期电影解析。
如果这篇文章能给读到这里的你带来一点新的感动的话,就是我的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