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时一地一感

2022-11-12 22:19 作者:v-v-vian  | 我要投稿

 

       昨夜下了一整夜充沛的雨,在雨声中入了眠。接近十一点才起床,多云的天气,微淡的阳光照在身上一层薄薄的暖。烧水,冲咖啡,啃两片面包,外面的风牵引一根长长的线缆摇曳着。谁家的雨伞撂在了走廊上。看一会书,刷一会美食视频,吃一根香蕉……时间过得零零碎碎。

 

       夜间闻雨只觉安宁,倒少了凄凄之感,潇潇声不过是反衬平静,倒要感谢它的无休无止。下吧,南方人还会怕下雨么,谁没有被那缠绵之力蚀过身心,像中了一记化骨绵掌。想到唐玄宗到了巴蜀之后夜雨闻铃的凄凉,只因伊人已逝。

 

       今日书中读至东坡先生贬谪海南岛,即宋时儋州,先生自得其乐,常写些小文小记寄友或自娱。当下心里总想发问:为何先生不辞官归隐呢。回眉山教教书也好,何必跟那些乌七八糟的人纠缠一生。想那时读书人谁能身心不交付儒道,连曹雪芹也要借警幻仙姑之口,规劝宝玉委身孔孟之道,方是正途,书中一直逃不脱这一命题。十年寒窗,囊萤照雪,谁能轻易摆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儿之志。不到穷途谁能领悟那是梦幻泡影呢。先生一生颠沛流离,于纸间已见一斑,多数时候贫穷但豁达,然白驹过隙,行至终老,不免感伤尤甚,才会说出 :“……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 

 

       前几日看到 房思琪 中的一段描写,感觉特别狠,狠到不便引用,此处“狠”的意思是:作者已然不在乎谁会看到这些话,看到的人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欣赏还是谩骂,那些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精神状态。不管了,也管不了,作者遵从了内心,以及故事本身的走向。此时作者已经不由自己掌控。唯一能贡献的便是真诚了。

 

       文字的功能太强大了。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描写美丑善恶。大部分人是好美善,厌丑恶的,写文章偏爱展露美好的内容,仿佛是人之常情,要显得华美也并非难事。而那些丑的展示,恶的描摹是极其不易的,这总让我想到作者本身,他们必然已将自身置于地狱,才能傲视丑恶,白描出它的真面。这种成全,有点佛教中以身饲虎的意思。肉身菩萨的光辉。或者那个疯老头的一番话,倒可以准确形容这种感受,他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想想不得不泪目。就像张爱玲的文字里,你是很难感受到美和暖的,只有无尽的苍凉,极致的悲恶,千疮百孔的感情,然而她的叙事又是勾人的,让人置身故事里,悲也好欢也罢,跟她不相干。正如她自己所言:快乐这东西是缺乏兴味的,尤其是他人的快乐。真是一针见血啊。

 

       想说不管写作内容,也不论写作技巧,写作终究是有关心灵的事。“写作内容决定外在形式,作品风格是精神的自然流露。”  真诚大概便是众妙之门。

 

 


一时一地一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