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重新修建圆明园?圆明园遗址的价值远比重修后高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300名宫女、太监、工匠被活活烧死。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烧了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见的暴行。
如今我们看到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的圆明园,是一个被烧毁之后的残垣断壁的圆明园,之所以会有不少人提出要重建圆明园,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圆明园在被毁之前的样子。
圆明园在被毁之前,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世界上最华丽的皇家园林,从清朝的康熙年(1707年)开始到道光时期的一百多年间,经过清朝历代皇帝的不断修建,最终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多处景观.
雍正于1722年继位之后,对原有的圆明园进行了扩建。他在园中修建了如正大光明殿、内阁、六部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简单地说,雍正在夏天不但可以来此避暑,还可以在这里办公,等于是把整套行政机构完整地搬到了圆明园。
此外,雍正还在圆明园东侧扩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形成了圆明园三大园区的基本格局。到来的皇帝则对圆明园的景区进行了扩建,如乾隆年间扩建了西洋楼景区,嘉庆年间主要对园区进行了修缮。到了道光年间虽然国力衰退财力不足,但仍对圆明园进行了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的修建,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个皇帝,最为鼎盛的时期在乾隆年间,最多的时候圆明园有一百多处景观,其中四十景被称为“圆明园四十景”。这样的景观不是一般的景观,而是独成格局的景观为一景,如此构成的四十景。这些景观每一个都可以称为“园中园”,其形态各异,自成体系。
在乾隆的鼎盛时期,整个圆明园有至少600座小园林,其规模是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首。整个圆明园的建筑面积有16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呢?可以参照下故宫,故宫的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圆明园的规模其实比故宫还大。
就这样的规模来说,如果要重建的话需要多大的花费呢?恐怕要动用国家力量才有可能了。
其他的不说了,就说这十二生肖兽首的情况,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被抢到了西方,其中的牛首、猴首与虎首2000年由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猪首和马首是澳门爱国人士何鸿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斥资600多万港元和691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目前只有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回归,鼠首和兔首确定流落海外,而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等五件文物至今下落不明。如果要凑齐这十二生肖兽首,估计也是一笔海量的花费了。
圆明园在被抢的时候,光是文物经粗略统计就有150多万件,包括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稀世珍宝。如果要凑齐圆明园中的文物,要花多少钱呢?
而以上的情况,也只是圆明园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要完整复原整个圆明园,全部的花费无法计算,要真正地复原也只有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但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复原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拿着这些钱去支援更多的现代化建设才是有意义的。即便真的复原了,如果国家不强大,以后不还是会被抢掉么?所以如今复原圆明园,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孟子》中有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那一句我们熟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笔者要说的不重建圆明园的原因之一,且是最重要的。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的一块伤疤,这块伤疤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时被英法联军烧的,原因就是清朝没有答应英法强盗的无理要求,所以趁着清朝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打进北京,是典型的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