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推进榴弹的辨析(二战篇)

2022-09-17 19:53 作者:原野灰PetG  | 我要投稿

我们先从二战开始谈,当时几种筒子都非常好区分,原理差别极大。

(一)以铁拳(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或浮士德为代表的无后坐力炮或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 

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使用铁拳的国民冲锋队(充斥着孩子和老人(大部分是炮灰))但铁拳的威力不容小觑

下一秒就是生与死

铁拳Panzerfaust,和大多数人认为的单兵发射的都是火箭筒的错误理解不同,这超口径大头棒子是标准意义上的无后坐力炮!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铁拳不是火箭筒!!铁拳不是火箭筒!!铁拳不是火箭筒!!

铁拳弹头全重3公斤,其中战斗部直径10厘米,长36厘米,重1.5公斤,里面装填有400克炸药,里面包含TNT和钝化黑索金混合炸药。全部的发射药(54克黑火药)都装在发射筒里----这是铁拳和火箭筒的根本区别。 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由发射筒、机械式发射击发机构、保险装置、发火系统、瞄准具和背带等组成。发射筒是一个两端开口的光滑直管,内径44mm,用无缝钢管制成,前面有很短的喇叭形扩张段以及弹药定位缺口,后面有筒尾加强箍,筒上焊有表尺框和发射、击发机座。发射系统由火帽、导火管和点火药等组成。

弹头和发射药

当然,54克黑火药发射一坨3公斤多战斗部的后坐力不可能是人类能承受的,所以铁拳身管后方是空的,发射时的后坐冲击波以及火焰会从身管后方排出,以达到平衡后坐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无后坐力炮原理,但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很多动能是被身管吸收的,铁拳的身管也不厚,所以发射一次后就会被破坏,但它设计初衷就是一次性用途。

当然,这种超口径式的铁拳反坦克筒子战斗部很重,初速很低,射程也只有30米,50m与100m几种,很多时候发射这种一次性筒子的士兵也是一次性的...(国民冲锋队直呼。。)其在战争后期对抗苏军的钢铁洪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后期坦克紧缺的德军的救命稻草。

在二战中德国共生产了超过800万(一说600万具)各种型号的铁拳(多数为铁拳100)。

(基本信息)

1942年起作为老式的Faustpatrone放大版开发,最终的成品是重不到10千克的一种简单武器。身管由便宜的低等钢材制造,长约一米,内径根据版本在4至6厘米不等。身管后部装有简单的后准星和发射装置。由于没有前准星,射手通常利用弹头的轮廓来瞄准。身管内预装有少量的黑火药作为推进药。战斗部重约三公斤,装置在身管前部并有装置在木质尾上的金属整流药罩战斗部的装药量约为800克的TNT/RDX混合炸药。

铁拳在身管的尾部上方标注有红色的警告字样"注意!火焰喷射!"(德语:"Achtung! Feuerstrahl!")以防止射手被尾焰烧伤。身管在发射后即被抛弃,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单次使用的反装甲武器。装甲拳通常将尾部通气管靠在身体右侧发射,它的锥形装药可以击穿倾斜30度200毫米的RHA,能从正面击毁大部分的盟军坦克。(来自火器百科)



德军战术配比


  由于射程较短而火力极大,铁拳在近距离巷战中有极大优势,比如在45年柏林被攻陷前,其曾打掉了数百辆苏联装甲车,就连当时苏军的IS-2重型坦克也无法抵挡,被击中后坦克内士兵死状,给当时前线部队留下不小阴影。 (金属射流的威力

在二战中德国共生产了超过800万各种型号的铁拳。

铁拳30型 射程30m, 破甲深度140mm

铁拳60型 射程60m, 破甲深度200mm

铁拳100型 射程100m, 破甲深度220mm

铁拳150型 射程150m, 未完成(10只样品)

几种型号

在1945年1月,铁拳150问世了。铁拳150在发射原理上采用铁拳30的设计。但是在战斗部_上,铁拳1 50型采用全新的结构:尖锥型的风帽+圆柱型的弹体。这种战斗部设计形式的优点有两个: 1简化生产;2.优化气动外型,提高了射程; 3.保证威力。另外,铁拳1 50还专门设计了预制破片套,可以说铁拳1 50型是铁拳家族发展的一次突破,初步确定对战后单兵反坦克武器设计的指导性地位。


“铁拳”家族

铁拳家族在二战中的最终型号是铁拳250型(“Panzerfaust 250”)。它问世于1945年4月份,但是甚至没有来得及进行测试战争就结束了。



标准发射姿势
发射弧线是抛物线,通常要上扬

著名的RPG-7被认为参考了装甲拳的部分设计思想

德军的反坦克筒子一览(注意最后一个后面会讲)


(二)火箭筒--以巴祖卡和坦克杀手为代表

更加著名的巴祖卡
巴祖卡反坦克手

巴祖卡,标准意义上的火箭筒,战斗部自带个火箭发动机,所以它的射程比铁拳这种无后坐力炮是要高得多。发射时候火箭弹在身管内点燃向后喷射提供动力。这时候整个火箭身筒说白了就是个纯粹的发射架,不需要承受太多压力。所以真正的火箭筒一般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到后来换上玻璃钢之后重量更是大大减轻。

弹药

当然,火箭筒背后的尾焰会比无后坐力炮大的多。而且更要命的问题是火箭弹往前飞出身管之后向后喷射的尾焰容易烧射手一脸,所以要不就用挡板,要不就得带面罩。

可以看到圆形挡板

同时德国也有德版巴祖卡---Panzerschreck”坦克杀手火箭筒(战车噩梦)

带面罩防尾焰

从结构和外形上来看,坦克杀手火箭筒和巴祖卡火箭筒没有任何区别,主体结构都是一根无缝钢管,然后加上一个电击发装置。火箭弹的口径则是88毫米,比美国巴祖卡火箭筒的60毫米火箭弹要大上不少。

在经过1943年的小批量生产和实战测试后,坦克杀手火箭筒在1944年开始大批量生产


硕大的挡板

事实证明,面对开发于苏德战争爆发前的T-34中型坦克,坦克杀手火箭筒完全可以将其击毁。倾斜装甲在面对穿甲弹时或许有效,但面对空心破甲弹的时候就不太好用了,以前挡不住德国人的HHL磁性反坦克炸弹,现在一样也挡不住坦克杀手火箭筒的攻击。

德军的反坦克小组手持坦克杀手火箭筒,以伏击战术骤然对汹涌而来的T-34中型坦克开火,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许多没有防备的T-34中型坦克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击毁了。

当然了,德军士兵对于坦克杀手火箭筒也不是一点怨言也没有,主要就是体现在这玩意会暴露自身位置上。坦克杀手火箭筒在发射后会产生巨大的浓烟,如果反坦克小组不能及时转移,很容易就被苏军步兵和坦克集火。

另一方面,防盾虽然能够保证他们不至于被烧秃脑壳,可是这玩意的重量也是不轻巧,在实战里非常不利于士兵们进行转移,所以一些胆大的德军士兵干脆就把防盾拆掉,冒着被烧秃脑壳的风险作战。

坦克杀手火箭筒在二战末期是德军步兵最值得信赖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PS:德军的坦克杀手(战车噩梦),其炮弹的火箭助推动力,在飞离发射管2秒仍然工作,从概念上看,似乎有点火箭助推榴弹的味道。欢迎探讨~

看了之后应该能很好的理解二战时期的无后坐力炮与火箭筒了。

简单的去理解,火箭筒就类似穿天猴,无后坐力炮就类似二踢脚。

哦对,还有个PIAT,这货发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

PIAT

PIAT的主体是一根37英寸(约1米)长、32磅(14.52公斤)重、直径76毫米的金属发射管。前端上半部敞开,以便装入超口径破甲弹,尾端是包有帆布的T形肩托,结构简单到了让人联想起冷兵器时代的弓弩。发射管内装有一根巨大的弹簧,一头与肩托相连,另一头是撞针。PIAT攻击坦克的有效射程为91米;当做轻型迫击炮对付房屋及建筑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甚至更远。(理论而已只是)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战役由加拿大部队中用于实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除非一直竖起存放,其他状态下任何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弹药爆炸。在意大利本土作战前,英国人对此进行了改进,穿甲威力有所增强,但引信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以至于在战后英军禁止PIAT的实弹射击训练。

即便存在种种问题,PIAT在当时仍算得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比如PIAT在发射时不会产生尾喷焰,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射击,同时也不会因产生烟雾而暴露射手位置。

之后有机会出一篇专栏专门讲讲这个有点特别的武器。(20世纪的“英格兰弓弩”)

(三)展望()

回到正题,那么现在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一个是铁拳无后坐力炮射程太近,二个是火箭筒容易烧射手。那么有没有综合解决方案呢?其实二战那会儿也用过一批可重复利用的无后坐力炮,比方德军的LG40,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无后坐力炮。

德国伞兵的LG40

um...好吧,这个三百多公斤的东西不能算单兵武器

诺曼底战场的美军

M18无后坐力炮,初速370米/秒,有效射程450米,最大射程4公里。这些指标看上去很完美吧?

不,因为它是无后坐力炮,所以它的管壁需要承压,得厚,所以重20公斤,而且它是线膛炮,口径只有57mm,这就导致弹头装药不多,穿深只有76mm,当做步兵炮用来拆掩体是可以,但拆坦克就很头大了。所以之后火箭筒、无后坐力炮会如何发展呢?

到了60年代,单兵筒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下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呢?)就讲讲RPG-7等火箭推进榴弹,以及新式火箭筒(如M72 LAW)、无后坐力炮(如“古斯塔夫”)关注了就不会错过哦~

喜欢我的专栏 如果能点赞 收藏 投币感激不尽。欢迎关注~~有什么有趣的东西想让笔者写的话,欢迎私信哦~~

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推进榴弹的辨析(二战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