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一个百年左右的乱世当中,会有如此多的人才辈出(二)
在此之前,都叫东汉末年,曹操没做过皇帝,怎么叫魏武帝?那就他儿子曹丕追封的。我们也要客观的承认陈述。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一方面,秉笔直书,一方面藏了很多的小心眼的,同样是写历史。你看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怎么记载汉高祖刘邦出生的,他说这个他母亲有一天。到大河的旁边,在那休息,突然之间是一条蛟龙,和他母亲纠缠在一起,然后就产生了刘邦这事写的活灵活现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跟事实相去深远。
如果真这样,他爸能四十多岁的时候,天天拿棍子追着的儿子打,天天说你不出去,你没水平,整天说他,你向你哥学学习,别老游手好闲的了。有没有点儿正事儿,你看看这是多大的区别。等到袁弘写汉光武帝刘秀出生的时候,他又是另一番景象,说他出生的时候,邢光万道。润彩千条整个这屋里剩一片红光,这个刘秀就诞生了
这就有点像赵本山的小品当中讲霹雳一声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都是因人而摄影的。陈寿在这方面恰恰不同,他对曹操的出生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铺垫。当然了,咱也不能说承受这个人就有多高明。主要是当时曹操的出身确实不好讲,毕竟他老爹曹嵩那是宦官的养子,没法说的太高大上。所以你要把这件事儿夸大了,历史上不一定有多少人来骂你。
比如范晔在后汉书当中写曹腾那一段,至少还说他就是侍奉的四代皇帝,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事人。还行也就过去了。等到说曹松的时候明确的讲。他就是因为行贿才当上太尉的,没有那么高大上。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怎么给曹操安排个好出身,只能是秉笔直书。当时还有很多说法说曹操不姓曹,那是夏侯家的人,那夏侯家和曹家在网上怎么数,当时说法是非常多的,但是陈寿在考证老曹家祖上究竟如何的时候。这些所有说法都没采纳,只说了一句莫能审。
其出生本末,意思就是我没考证出来这个话就挺耐人寻味了。我没考证出来他的本末,就是我听到很多消息,但是哪个消息最准确,甚至是我认为哪个消息最准确,但是并不被当事人所接受。我都没往上写,这事儿就让他悬着。你看这就是承受的态度,我不清楚的,我不随便写,我清楚的,但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也不强加。
这就跟三国演义的开篇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分歧。三国演义的开篇呢讲桃源三结义,说刘备是卖草鞋的,又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两件事情当中啊都不能得到准确的论证。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中山靖王您知道距离刘备有多少年吗?
二百多年了。他是汉景帝的儿子,而且据说这个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你想想作为他的后裔,过了二百多年,家里还能是个什么情况?所以裴松之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在书上加了一句世术悠远。招募难民什么意思?是隔得太远了,你再是皇帝的后裔。你这个身份跟你带不了什么太大的利益,刘备和曹操都一样啊,他们都不是世家大族出身,这点跟三国未来的走向是有重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