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ZARA以次充好被罚,制造企业如何把控产品质量?

2021-05-13 19:44 作者:企知道  | 我要投稿


近日,上海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服装品牌ZARA的关联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原因是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及到的产品包括儿童凉鞋、裙子等。而在此前,这家公司就曾因违反明码标价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被处罚。

“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以次充好,把本来不合格的产品当成合格品出售。在2月份,同为服装生产企业的H&M关联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也曾因同样理由被上海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近10万。

在搜索引擎用关键词搜索,制造企业因为不合格产品被处罚的案例还不少,做电缆的、做家具的、生产日化品、化工品的都有。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以上两条法条并在一起看,我们不难得出:企业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不仅会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严重的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当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法律方面的风险,制造企业被处罚,往往还会影响企业商誉,导致上下游客户的流失,也不利于开发新客户,从而给公司周转和业务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些企业被罚的时候喊冤叫屈,狡辩公司没有主观故意,是上游原材料就有问题,或者说公司对产品不合格不知情,是员工疏忽等等。其实等收到罚单,什么都晚了,不如提前做好预防。

制造企业如何提升产品合格率、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从而降低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呢?

很多中小企业缺少严格的质检流程,对原料采购把控和成品的检测都没有规范的要求,这就会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中。怎么让客户相信你的产品品质?空口无凭,拿出证据才有说服力。

ISO9001是世界性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企业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不合格品。取得证书之后,企业不仅可以为自己市场形象加分,获得更多客户的信赖,提升竞争力,还能在一些补贴类项目申报和资质认定中更具优势;对于一些政府招标项目,通过ISO9001认证是必备条件,没有证书就意味着没有机会参与投标。


ZARA以次充好被罚,制造企业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