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服走进课堂——以华夏衣裳,兴礼仪之邦
穿汉服授课的老师
以华夏衣裳,兴礼仪之邦
近年汉服文化正在逐渐复兴,越来越多人对于这一具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服文化逐渐浸透进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周围也不难发现身着汉服出门的同袍们。那么,如果穿着汉服给学生上课,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CLASS
来自武汉理工学院的郭蓉和董雨分享了她们的体验:作为来恩施建始县景阳镇义务支教的老师,她们身穿汉服,为恩施山区的100多名中小学生开展了一节“汉服主题传统文化课”,让小乡村里的三尺讲台有了别样风采。课堂上,郭蓉和董雨从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开始讲起,以自己身上的汉服为例,生动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传统服饰的三个基本特征,讲台下的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七年级的冉俊洋说:“我从这堂课学到了很多汉服的知识,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魅力!”
课堂上最特别的是,不以“老师好”“同学们好”来问好,而是以传统的拱手礼和抱拳礼问好,“课下很多小学生看到我,都是以拱手礼和抱拳礼打招呼。”郭蓉高兴地说,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很多孩子们都爱上了国学,喜欢上了汉服。

其实汉服也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早在殷商时期,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汉服纹饰精致美丽,它的整套衣冠体系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纺织和锦绣等优秀传统工艺和美学。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包容万象、容纳百川,底蕴深厚又博大精深。
近年来汉服逐渐回归到了国人的视野中,当下“汉服热”的迅速崛起,也显示着这一代青年人审美的逐步变化,我们不再依附于西方的审美体系、不再一味标榜西方服饰之先进;而逐渐看到了汉服之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也开始从这一身传承千年的华服中挖掘文化自信。
作为向下一代传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力量十分重要,而这些身着汉服走上讲台的老师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言传身教之中,给孩子们心中种下华夏基因的种子,培养文化自知,激发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学生对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等到合适的时候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同时,穿汉服上课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相比于枯燥的讲授,汉服的参与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当语文老师身着汉服,讲起“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的诗句时,百年前诗人眼中罗衣随风飘荡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当历史老师身着汉服讲起三国战事时,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也跨越岁月而来… … 学生的代入感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无形中变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汉服是华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符号。汉服的流行正是华夏文明复兴的开始。教师穿上“汉服”走进课堂,是使华夏“服章之美”走进孩子们心中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的今天,唤醒国民意识,从文化层面增强国民自信心、消除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的积极实践。

写在最后✦
今天,“汉服复兴”的话题越来越频繁的被提起,这一“复兴”不只是单纯的复兴一件衣服,而是复兴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复兴国民的民族自信。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能决定未来建设国家主力军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但是,汉服的复兴不应该仅仅是小群体的行动,而应该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责任。身着华夏衣裳走上讲台的老师们,是园丁,更是先锋,他们向讲台下的学生展示着汉服之美,更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穿上汉服开始,树立文化自信,体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力量。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重回汉唐并不是历史的止步不前,而是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以汉服为媒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华夏文明。


文案:行阿菓
编辑:继欣
美工:英特纳雄耐尔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