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速刷南开大学艾跃进《孙子兵法》详解

2023-07-08 13:43 作者:花灼枝  | 我要投稿

南开大学艾跃进《孙子兵法》详解

学习笔记

 

一、孙武的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陈国公子陈完(又名田完)的后裔,约公元前535-?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广饶)人。青年孙武为避内乱远奔他乡,到吴国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一方面与好友伍子胥一样半耕半读。伍子胥得到吴王重用后,极力推荐孙武为将。孙武携带兵法十三篇面见吴王,孙武练兵,宫斩美人。

二、《孙子兵法》的实践意义

公元前506年,孙武带领吴军对楚国实施深远的千里战略奇袭,以三万之旅大破楚军二十万之师,五战五捷,最后攻占都城郢,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史称东周第一大战。

公元前494年,孙武大败越军。

公元前484年,孙武带领吴军重创齐军。

公元前482年,孙武协助吴王在黄池会盟,取代晋国成为霸主。

孙武三十年戎马生涯。美国战略家柯林斯在书中称孙武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因此,孙子兵法是人类最早的军事智慧之光,其诞生标志着人类古代军事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

三、始计篇(从政治方面论述要慎战,以及如何预先判断战争胜负)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例如萨达姆总统悍然发动吞并科威特的战争,导致自己国破家亡,就是不慎战的表现。

道、天、地、将、法五要素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根据。道是要让老百姓和统治者有同样的意志,天是自然气候条件,地是地形条件,将是有智信仁勇严,法是规章制度。

另有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以五者七计判断战争输赢。

制胜之道:造势、诡道、多算。

四、作战篇(从经济方面论述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及其客观依据)

① 举兵十万,日费千金——打仗费钱。

② 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持久战是毛泽东对孙子的超越(进攻方速战速决,防守方打持久战)。

③ 因于粮——从敌方解决我方粮食需求。

④ 胜敌而益强。

五、谋攻篇(全书的核心篇章,在战略策略上论述战胜敌人的全胜思想)

① 全为上策,应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② 谋攻之法,在于伐谋。以武力为后盾,靠智谋取胜。

③ 将者,国之辅。

④ 君要知用兵之患,将要知用兵之法。

⑤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六、军形篇(积蓄军队的作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寻机胜敌)

①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② 胜敌之策:修道保法、活用攻受。

③ 胜于易胜、以镒称铢。

④ 积蓄军队作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以镒称铢,寻机歼敌(毛泽东的超越:兵力太少,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七、兵势篇(创造有利的态势,充分发挥军队的作战力量)

① 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② 善用奇正。

③ 择人而任事。

八、虚实篇(论述在作战指导上争取主动的原则和方法)

① 制人而不制于人(毛泽东对此有很好的论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② 避实击虚,明察虚实转换,乘敌之虚,以众击寡。

③ 因敌变化而取胜(对谋攻篇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补充和深化)。

九、军争篇(争夺胜利的条件)

① 变迂为直(转不利为有利,后人发、先人至,就是说后于敌人发动战争,却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既争取民心,又夺得主动权)。

②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危险的一面)。

③ 军争之法则:统一号令行动,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根据八种具体情况用兵。

十、九变篇(从战争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常规,随机应变,灵活用兵)

① 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知道变化的好处、掌握变化的方法)。

②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会全面的考虑到正反两方面)。

③ 有备无患。

④ 克服将帅的五种弱点(勇而无谋、贪生怕死、刚愎求成、矜于名节、溺爱民众)。

十一、行军篇(战场上因敌处军、视情相敌;要加强对部队的管理和教育)

① 军队在各种地形情况下的处置原则。

② 军队在战场上观察判断敌情的各种方法。

③ 用道理去教育军队,用军法和军纪去统一军队的行动。

十二、地形篇(重视地形,因地制宜,因地制胜)

① 明察六地之道,避免六败之道。

② 遵循战道,善待士卒。

③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十三、九地篇(起到对整部孙子兵法总结的作用,讲述的作战要掌握九地之变)

① 掌握九地之变。

② 利用人情之理,扬长避短。

③ 强调兵贵神速,趁敌不备,攻敌之虚。

十四、火攻篇(讲慎战思想)

① 以火佐攻者明(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明显容易获胜)。

② 火攻适用的对象、条件和原则。

③ 合力而动,慎战为重。

 

十五、用间篇(用间这对于事关战争全局的问题要进行战略侦查,即了解敌情必须依靠间谍而不可取于鬼神)

① 先知敌情,必取于人。

② 用间的种类方法和要求。

③ 用间的重要性。

 

 

总结:

孙子兵法全篇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始计篇——总论战争谋划,是全书的总纲,起着挈领全书的作用。

第二部分:作战篇、谋攻篇——从战争全局出发,提出速胜和全胜的战略指导。

第三部分:地形篇、兵势篇、虚实篇——从作战指挥角度,着重论述了谋形造势,避实击虚,争取主动的问题。

第四部分:军争篇、九变篇——从作战指挥角度侧重讲趋利避害、通权达变,避免被动的问题。

第五部分: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揭示了兵因地利而致胜的规律。

第六部分:火攻篇——通过火攻、水攻的论述,阐述了知天取胜的道理。

第七部分:用间篇——总论军视情报。同始计篇收尾相顾,形成率然之势。

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军事思想:重战、慎战、备战、战争与众因素(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

治军论:将帅的作用,“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提出了将帅的选用标准——智信仁勇严。

将帅的品格:不计名利、不避责任;足智多谋;熟知敌我,胸怀全局,敌变我变,掌握全局;聪明的头脑;唯道不唯上;克服五危。

提出了军队管理问题——民与上同意;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宽严相济、以法治军;分数、形名,重视军队的组织编制和作战指挥。

充分准备,未战先胜:思想上修道保法,令民与上同意;物质准备,器械辎重粮草;临战态势。

哲学思想:朴素唯物论思想;原始辩证法思想;高度概括胜战的普遍规律;谋略致胜。

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在战争和军队建设上反映出了地主剥削阶级的烙印;过分夸大和强调了统帅的个人作用,表现出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在军事思想的某些方面具有片面性,因而具有局限性,比如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就过于绝对;思想方法上有循环论,比如把自然界的运动和军事规律的变化过程说成是周而复始。

但纵观全书,孙子兵法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著名的军事典籍,是我国人民奉献给人类的思想宝库中的伟大瑰宝。

速刷南开大学艾跃进《孙子兵法》详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