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计划#046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
激励事件是故事的开始,麦基总结说激励事件必须尽快让观众亲眼看到,而不能发生在幕后,也不能做太多的次情节的铺垫,如果说激励事件发生之前还有些什么的话,那也是为了这个激励事件让观众看起来尽量的真实,尽量能和主角产生移情作用而存在。
故事的脊椎,是主人公为了恢复生活平衡所表现出的深层欲望和所进行的不懈努力。这种欲望可以是自觉的目标,也可以是不自觉的目标,也可以二者皆有。不自觉的目标一般更加坚固和持久,自觉目标可以随着时间变换,但是不自觉的目标始终贯穿如一。



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这便是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
单纯型(纠葛)故事
内心冲突——意识流
个人冲突——肥皂剧
个人外充图——动作/探险、闹剧
复杂型故事
同时发生在内心冲突、个人冲突、个人外冲突三个层面
除非你的雄才大略就是想要创作动作类型、肥皂剧或意识流散文,我对大多数作家的忠告是,设计相对简单而又复杂的故事。“相对简单”并不是指简单化。它是指限定于下列两条原则的转折漂亮、讲述精彩的故事:不要增生人物,不要繁殖景点。与其在时间、空间和人物之间玩着跳房子的游戏,还不如克制自己去设置一个具有合理限定的人物阵容和世界,并将精力集中于创造一个丰富的复杂型故事。
这中间我在想,在把理论往实践上套,那么现在大家看的vlog是不是故事,是不是也适用于故事创作的理论,极端一点,所谓XXXX的一天这种类型的生活vlog,只是静静地记录某个人平常的一天,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但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觉得得到了视觉的满足和心灵的治愈。我们为什么对陌生人普通的生活感兴趣,我想这个冲突点不在于短片本身的情节,首先我对短片的主人公产生了移情,例如 我也有这样的习惯,我也有一模一样的盘子,我也喜欢这么煮麦片吃,然后是受众产生了一种欲望,想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悠闲自在地一天,自己却因为主观或客观的条件无法完全做到,于是投射到短片中精致的主人公身上,让ta代替自己度过完美的一天。这其中应该也有一种不自觉的欲望,与流逝的时间和浮躁平庸对抗,享受有限生命里的无限细节。这是主人公(同时也是作者)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观众期待看到的,有人把生活过成了我想要的样子。现代互联网分享型短片的故事性,应该是由分享者和被分享者共同来完成的。
一个艺术家只要立志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便迟早会意识到,生活既不是对紧张局面的微调,也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罪犯盗取核武器占领城市以索取赎金的超级冲突。生活就是关于这些终极问题的提问,如:如何找到爱和自我价值?怎样才能使内心的混乱归于宁静?以及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社会不平等和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生活就是冲突。冲突是生活的本质。作家必须决定在何时何地排演这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