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王明珂:《民族・神话・历史——中国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第二讲
第二讲-北方边缘:秦汉帝国的边疆扩张与边缘
秦汉帝国的扩张
1. 秦汉时期中原帝国向各方扩张其资源领域
2. 西北:由河西走廊推进至新疆,由陇西进入青海东部。
3. 正北:将长城推到可行农业的北方极限地区。
4. 东北:由辽东进入朝鲜半岛北部。
5. 西方:至于川西岷江上游的青藏高原东缘。
6. 西南:云南北部及贵州西北部。
7. 南方:至两广、湘西、鄂西南等地
8. 西方:岷江上游是汉帝国人类生态的极限。
9. 西南:汉帝国在“西南夷”之地设郡统治,但并不稳固、不全面,或只透过本地豪王行统治。
10. 东南:设郡县治理,其地逐渐中原化。太伯奔吴之历史被本地人接受。
11. 南方:设郡县,但“蛮夷”之乱让帝国在此的统治不稳固,也非全面。
12. 南方的“遥领”州郡(云南贵州的州县事实上设在湖北湖南的地方)
秦汉帝国的北方边缘
13. 战国时燕、赵、秦等国便开始建长城,秦、汉帝国将之往北推进至农业可存在的极限。
14. 长城外人群被迫投入不同型态的游牧生业中,并结为各种政治群体,以与中原帝国争资源。
15. 正北方,各游牧部落组成匈奴国家来突破汉帝国长城。
16. 西北方,西羌以部落或短暂部落联盟来抵抗汉帝国入侵。
17. 东北方,乌桓、鲜卑以部落联盟,高句丽以国家,与汉帝国争资源领域
汉帝国的北方边缘:长城
18.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维基百科)
19. 在月球能见到唯一的地球上人为建筑?
20. 长城代表中国
汉帝国的北方边缘:匈奴
21. 古文中关于匈奴的描述:
l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l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l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父死,妻其后母。
l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l 风吹草低见牛羊?
l 匈奴铁骑,战无不克
22. 战国时,北方的华夏国家秦、赵、燕等向北推进其领土,并建长城将戎狄隔离在外。
23. 蒙古草原上的专化游牧经济渐成熟,农牧混合经济的戎狄已无法生存,纷纷投入游牧生计部落中,并形成一些大型部落联盟。
24. 几与秦统一中国同时,蒙古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蜕变为匈奴国家,以对付南方的秦帝国(有种解释:匈奴帝国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南方大帝国的出现。事实上匈奴的国家组织对游牧是不利的。)
25. 西域是匈奴的贸易路线,因此汉朝控制西域是为了断掉匈奴的贸易利益。
26. 游牧;牧养马、牛、羊、骆驼。
27. 以狩猎、贸易、掠夺、收税贡等手段获得额外资源。
28. 长程贸易与掠夺都涉及与定居国家打交道。
29. 牧团、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组织。
30. 集中化政权,统于单于,阶级社会。
31. 以对外掠夺、贸易所得珍稀物品之分配,来维持由上而下的社会阶序
32. 秦到西汉初,黄河河套一带是汉帝国与匈奴竞争之地。西汉初,汉帝国以和亲政策来和缓与匈奴间的关系。
33.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汉朝采进击策略。驱逐河套、漠南及祁连山南北麓的匈奴。建河西四郡,并在西域驻军屯田以控制绿洲国家,打击匈奴。匈奴因此退居漠北。
34. 公元前1世纪中(汉宣帝时),南部匈奴部落归顺汉帝国并藉汉帝国之力攻打北匈奴。汉对南匈奴又采和亲政策。
35. 公元1世纪中的东汉时,匈奴再度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败退,西迁中亚。
36. 公元2-4世纪的汉末魏晋时期,许多匈奴部族迁入华北,愈来愈卷入华北政局,并逐渐汉化。
37. 后来匈奴领袖刘渊,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前赵政权
匈奴国家的内在弱点
38. 汉军对匈奴出击大都选在春季。初春是游牧人群艰苦而不宜长程迁徙的季节。
39. 这样的战略,迫使许多匈奴部众降汉,也使得匈奴率部北迁。
40. 据中国史籍记载,匈奴曾频频发生雪灾,造成大规模人畜损失。此也是后来造成南、北匈奴分裂的原因之一
41. 游牧是利用边沿资源第一种生活方式。
42. 国家组织与国家军事行动,使得匈奴部落、牧团常违反“移动”与“分散”等游牧生计原则,因此连遭天灾打击。
43. 牛、羊有宜其生长的环境。各地游牧季节韵律亦不同。辅助性生计各地不同。
44. 环境变量大,牧团须能自行决定其行止。
跨越长城
45. 匈奴南下掠夺汉帝国时,经常有部众或整个部落叛逃入汉。汉帝国亦有奴仆听说匈奴中生活好,而逃入匈奴。
匈奴国家的分裂
46. 自长城内流出的资源,让近长城的漠南匈奴部族成为中原帝国人类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47. 近长城的部族难以与漠北、西域的匈奴部族同心同德,最后造成南、北匈奴分裂。
48. 唐代:东、西突厥;宋元:中亚蒙古汗国、蒙元;明清:东部蒙古(键靶)、西部蒙古(瓦剌)
汉帝国的西北边缘:羌
49. 青海东部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
50. 半游牧,畜养牛、羊、马
51. 种麦、狩猎、掠夺
52. 牧团、部落、短暂部落联盟
53. 平等自主社会(史料记载:三千帐羌人投降,有三百五十个首领)
54. 各地域人群对内彼此争夺资源的人类生态
55. “无君”的部落社会
56. 美好河谷是彼此争夺的对象。
57. 在攸关生死的游牧生计行动上,每一小单位人群(牧团或部落)自作抉择。
58. 依敌对势力大小,而组成大小不等的短暂部落联盟;结盟时要解仇、交质、盟诅
59. 西羌向以对内各部落间的争夺,来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对长城内的中原帝国原来并无威胁。
60. 公元前2世纪末,汉帝国侵入青海东部的河谷地带,西羌结盟对抗。
61. 赵充国屯田防备,采“防其大故,忍其小过”策略。
62. 东汉采征伐策略,引起百年间多次“羌乱”
63. 汉帝国无法解决“无王”的西羌,先是大量杀其豪酋,后来将降服的西羌部族迁入长城内管束,造成更大的政治动乱。最后以羌制羌,屠杀其众。
64. “羌乱”造成整个关中残破,此为东汉灭亡的主因之一。
65. 五胡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需投入权势武装团体以寻求保护,如此形成“军阀”割据,中国西北州郡残破自此始。
66. 青海东部仍然各部落分立,对内争夺资源。
汉帝国的东北边缘
67. 箕子朝鲜是否存在难以肯定。
68. 公元前4-3世纪,燕国势力曾到达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
69. 公元前2世纪初,燕将卫满在朝鲜半岛北部及辽河平原东部建立卫氏朝鲜。
70. 公元前2世纪末,汉帝国灭卫氏朝鲜,在此建立郡县但其统治不全面、不稳定。
71. 辽西地区行农牧混合生业的部落,如乌桓、鲜卑等,经常攻击帝国边郡。
72. 汉帝国将他们移到长城外较宜农牧的地方,便于控制,并以其武力替帝国守边。
73. 公元前37年高句丽政权建立于辽东、夫余之间,并往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扩展
74. 进入公元1世纪后的五百年,约当中国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满洲中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成为一个人类生态实验室;三种政治军事力量交战。让本地有三种可能发展:
①成为中原帝国之郡县
②建立本土集中化、阶序化王权国家(高句丽)
③结合各部族、各生业人群,向中原帝国争资源(鲜卑,不是民族,而是部落联盟)
汉帝国的东北边缘:高句丽
75. 公元3世纪东汉帝国结束而辽东陷入混乱的时候,高句丽往辽东发展,但受阻于曹魏,曹魏并攻毁其国都丸都山城。
76. 公元4世纪,高句丽王国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扩展十分成功,消灭中原帝国在此建的乐浪郡,但其在鸭绿江河谷平原的国都丸都山城,曾毁于鲜卑建立的前燕。
77. 5世纪初好大王时,高句丽往朝鲜半岛中部发展,日本北九州的政权亦往朝鲜半岛南部扩展其势力。
78. 公元427年,高句丽为避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以及为了往朝鲜半岛南部发展,将都城迁至平壤城。
79. 两者投入与百济新罗等国相争,让半岛上的资源竞争更激烈。
80. 公元5-6世纪是高句丽发展的高峰时期,地跨满洲南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中此部。
81. 然而在中原结束五胡十六国纷乱及南北朝分立,进入隋、唐统一帝国时,隋、唐帝国数度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终于在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
82. 隋炀帝时,裴矩称高句丽为箕子之国,应对中国称臣。
83. 唐高祖时,温彦博称高句丽为箕子之国,应令其对中国称臣。
汉帝国的东北边缘:鲜卑
84. 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帝国让乌桓迁到长城边塞内,原来乌桓所居之辽东、辽西、渔阳等五郡塞外,则招来新附于汉帝国的鲜卑部落驻牧。当时鲜卑各部也臣服于高句丽。
85. 公元3-5世纪高句丽得以兴起及扩张,与鲜卑部落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高句丽从鲜卑那儿获得马以及骑兵作战的技术。另一方面,后来鲜卑兴起、南侵、西进,造成辽河平原及整个华北的动乱,也让高句丽在满洲有可乘之机
86. 鲜卑部落的森林草原游牧:畜牧、农业、狩猎、贸易、掠夺。
87. 产马及貂、狐等的皮毛(森林草原游牧)。
88. 养狗。
89. 因依赖狩猎而善射,善骑兵作战
90. 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迁于中亚,鲜卑部落联盟乘机移入蒙古草原;文献记载,未迁走的北匈奴十余万帐都成为鲜卑。
91. 这些南向长城或西进蒙古草原的鲜卑,以部落联盟组织,不断吸纳周遭的游猎、游牧与农业人群部族加入其中。
92. 公元3世纪,扩大的鲜卑分裂为东、中、西三部。东部鲜卑便是慕容、宇文等鲜卑部落联盟。中部为拓跋鲜卑,在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西部鲜卑为秃发部、乞伏部等,在陇西、河西
93. 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建立的有前燕、代、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
94. 慕容鲜卑之前燕、后燕,以使用马铠的重骑兵作战。
95. 公元5世纪,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朝之始。
96. 接受在地文化习俗,也为地方带来鲜卑及草原文化习俗。隋、唐承继北朝政治文化。
97. 公元3-6世纪,鲜卑部落联盟及其所建国家,限制高句丽王国在满洲的扩张,迫使往朝鲜半岛发展。
98. 朝鲜半岛各国间的资源竞争激烈化,因此也阻挡早期日本政权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扩展企图。
99. 鲜卑的骑战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有助于半岛上的政治统一。
100. 南北朝时,有些鲜卑贵族在接受中原之文史记忆后不自称“黄帝子孙”,而自称“炎帝子孙”,以示与“黄帝子孙”为对等敌手。
101. 到了隋、唐帝国时,更多进入中原帝国体系中的北方贵族自称“炎帝子孙”;“炎黄子孙”记忆由此而来。
中原帝国北方边缘的调整
102. 秦汉帝国的北方边疆扩张,引起边缘各人群的反噬,因此让中原帝国进入一“调整”期,经五胡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中原帝国得到新的体质。
103. 此时期之“调整”形成种种模式,后来一再发生。因此造成的中原及其边缘之人类生态,至今仍能见其遗痕
104. 草原游牧帝国兴起与分裂:内蒙古为今日中国的一部份、外蒙为独立国家。
105. 西域建都护府屯田:今日新疆建设兵团为中国在本地重要维稳力量。
106. 西羌部落分立、无相长一:青藏高原东缘人群,虽在近代民族识别下成为藏族,但其内仍有强烈的部落主义。
107. 出于满洲的半游牧或混合经济部落联盟:一波波入主中原(辽、金、清),使得今日东北成为中国的一部份。
108. “炎黄子孙”成为今日中国大汉族主义者的民族团结符记,但人们却忘了它的原始意义
109. 应如何书写长城历史?华夏英雄跃马长城、驱逐鞑虏的历史?或是长城在众人的努力下,由古代防御设施成为今日观光景点的历史?
谁的努力?谁是这历史上的英雄:
l 保卫长城的汉唐将士?
l 踏破长城的匈奴、蒙古铁骑?
l 穿越长城的汉奴仆与匈奴牧民?
l 习读儒家经书的鲜卑贵族?
l 招汉民开垦河套地区的明代蒙古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