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鲧和大禹

2020-05-13 20:26 作者:HoldenLW  | 我要投稿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载:“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

 

“白马”鲧,图片来自网络


次生态的转变

秦朝,《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汉代,《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汉代,《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蜀西川也。”

西汉,《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西汉,《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鲧的出现无论在任何古籍中,似乎都被当做了“大禹”的陪衬。但鲧神话本身,仍具有一些被现代人讨论的闪光点。

 

第一阶段:因为“大禹”的原因,鲧再先秦典籍中的“家族树”与“社会化”样态十分完整。从先秦资料分析,袁珂老师在《中国神话通论》中认为,鲧在这一阶段被描述成了一位“神国的背叛者”,他敢于窃取息壤为民解苦,是一位“英雄”。在此阶段“鲧”还有一种“白马”的形象,袁珂老师将这个形象与《山海经》中的“戎宣王尸”(马状无首)联系在了一起,寓意在表达鲧遭到行刑之后的景象。

 

第二阶段:因为神话历史化的原因,中央集权的封建中国不允许“背叛者”或者“特立独行”的形象出现,所以“鲧”作为治水的失败者,难免会被“抹黑”许多,如《吕氏春秋》中就把鲧描述成了一个居功争位的人物。而且,因为大禹的原因,鲧“生禹”的神话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的演化,如“化熊”、“化鱼”、“画龙”等等。再往后发展,结合资料分析,“鲧”的神话性也越来越弱,出现了“鲧娶妻生子”一说。鲧的神话能得以保存,主要还是因为“大禹”,不然鲧神话的真相或许永远难见了。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阶段:现代学界在袁珂老师思想的影响下,许许多多的研究都意在探究鲧神话的真相,现在有“造城郭”才被打压一说、还有“反抗斗争精神不被提倡”一说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试图从鲧治水神话入手,寻找“夏王朝”的秘密。




大禹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2.       战国中期,《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3.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成书,《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4.       春秋时期(有争议)《世本·居篇》:“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5.       年代待考,《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螚。

 

次生态的转变

1.       西汉,《史记·夏本纪》: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2.       汉代,《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3.       东汉,《汉书·律历志》: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

4.       东晋,《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5.       北宋,《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第一阶段:先秦典籍之中,大禹的神话可归为两类:“治水神话”、“家族神话”。治水神话顾名思义就是“大禹治水”,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大洪水”从何而来,但从各类旁证(如各国神话故事研究)中可以确定的是,上古时期确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而大禹作为治水英雄被记录在了典籍中,因为“治水”这一巨大的功绩,“禹”的英雄性“神格”被得以逐渐放大,为后世其故事的变迁做了铺垫。“家族神话”这主要集中在“禹”与其父亲“鲧”的身上,在先秦典籍中“鲧”被视作了一个治水失败的典范,鲧受到了天帝的惩罚,若说其唯一的功绩似乎只有“诞生出禹”了。在这一阶段,鲧也被视作了禹最好的衬托。无论是治水方法还是“神格”上,大禹的光辉都变得更加耀眼(结合袁珂老师《古神话选释》,与相关资料分析得出)。

 

禹与巨熊崇拜,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神话变迁的“完整性”、“体系性”的特点,大禹的“治水神话”与“家族神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治水神话”开始了“发散型”的变迁趋势,从《拾遗记》、《淮南子》、《太平广记》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治水神话中加入了新的“神”,如“黄龙”、“玄龟”、“土伯”、“无支祁”等形象,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且。治水神话过程也得到一些阐述,如“度量天地”、“智斗无支祁”等,甚至是治水神话的开始与结局也得到了说明,如治水神话与共工怒撞不周产生了关联,用做了治水背景,“疏通水道”作为了结局。这让大禹治水的神话的更加“完整”,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家族神话”只要是在《史记》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史记》中《夏本纪》记录了大禹帝王的整个“家族”系统,让大禹的故事变得更加“系统”,而且大禹神话在变迁的过程中也向着“小型家庭”,即“人话”的趋势靠拢,如:大禹娶了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又上述分析可知,大禹的帝王形象在这一阶段得以彻底树立起来,虽然“大禹”的神格越来越高,但却没有变得高不可攀,这与大禹神话的“社会化”变迁分不开关系(结合袁珂老师“广义神话”概念,与朱大可老师《华夏上古神系》,与相关论文资料分析得出)。

禹汉画像砖拓片

 

第三阶段:目前对于大禹的研究与讨论并不在“大禹”故事本身之上,而在于其“相关”的与一些意象之上。例如,治水神物“息壤”的讨论就有“沙盘说”、“大地初始之泥”等数种。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在大禹所创造的那个,虚无缥缈的“夏王朝”的研究上。目前,大禹相关的“文化产业延伸”也变十分抢手,如“大禹故里”等等。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鲧和大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