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游记12:归途

2022-09-11 21:29 作者:绿皮东风  | 我要投稿



2022年8月1日,东北第19日,我在大连站上车。没有坐飞机,也没有选高铁,而是登上T131次列车,取道山海关,南归。


大连站的特快列车广告,2001年(图源推特)


1937年的大连站,当时它还是“南满铁路”的南端终点(图源推特)


大连站,两次安检后,登上停靠2号站台的这列特字头。21世纪,高铁时代,T们早已失去往日的骄傲,沦为不折不扣的“慢车”。作为纯火车迷,我为选择它想出了一个特别硬气的理由:更直观地感受上海和大连的距离。

 

T131次穿行在城市里,跨越风光一时的老站。而我在孤独的软卧包厢里,眼看着大连渐行渐远。


(软卧包厢一览)


距离大连车站最近的火车站——沙河口站,也是沈大铁路和旅顺支线的共用车站。2014年之前一度办理客运(图源推特)


19天东北探索里,疲惫侵蚀我的寂寞,还好,视野里出现大连北站,这是大连地区的高铁终端,也是大连城区的北端。越过此处再往北,就是辽东半岛的腹地。

 

我的“一人时间”在金州站被打断了,包厢里进来一家四口,包括一位小婴儿。她们乘坐这趟车去徐州,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地方,参加婚礼。


金州站(图源推特)


四位乘客中,老阿姨身体不太好,需要在下铺休息。我只好到车厢过道去,张望掠过的风景,顺便去周围包厢看看哪里还有空余的下铺。

 

此时正值午后,软卧包厢大多从里面锁着门。正当我快要放弃,13号车厢最前端的包厢引起我的注意:它的门是打开的。

 

包厢内坐着一对母女,征得她们的同意后,我坐了进去。母女二人在旅顺生活,坐这趟车回葫芦岛探亲。

 

阿姨穿着白色衣服,不时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事务;她的女儿,一位喜欢猫咪的小姑娘,好奇地看着我这位不速之客。我们交流起彼此的家乡和生活,萍水相逢的距离感被一时的“车厢共同体”取代。


(母女二人)


看我不时在记录本上写下车站,小姑娘很好奇。她拿着猫咪玩偶靠近我,模仿小猫的声音逗我玩,让我回想起儿时和妹妹嬉戏。

 

此刻,T131次已经由北转向西,驶上沟海铁路,沿着渤海湾的穹顶向另一端的沟帮子前进。

 

列车速度突然放缓。是到站了么?我向车外看去,发现线路两边有许多积水。阿姨说,前几天大连一带下了大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洪涝。走出包厢,我看到许多乘客在走廊上看向窗外。列车缓行到一座小桥时,地上的限高杆只剩横杠可见。驶过积水地带后,列车的速度又恢复如初。


大连→沟帮子之间的路线,已与当年大不相同(图中的“河北线”又名“沟营铁路”,建于1900年3月。是沟海铁路的前身)


沟帮子站是沟海铁路和沈山铁路的连接站。到达此地意味着列车已经绕过渤海湾,即将一路向南,直取关内了。

 

傍晚的霞光映红了半边天空,洒在巨龙般的T131次上。凌海、锦州、塔山......一个个熟悉或者陌生的车站挨个在窗外掠过,电影《大决战》映入我的思绪。


锦州站(图源推特)


沈山铁路在内战时期是国共鏖兵的焦点。如今无论是运筹帷幄的将帅,还是麾下搏杀的士兵,大都成为历史。只有铁路故线犹在,越过风雨,为后世凭吊。

 

葫芦岛站到了。我别过母女二人,回到自己的包厢内。包厢里的一家人午睡刚醒,正在整理内务。我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天后,又到过道上去放风。

 

包厢门口,有两个山东乘客,我加入了他们的聊天。其中一个小姐姐姓孟,名珂,和孟子的名字同音不同字。

 

我和小姐姐出生年份比较接近,话题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和二次元上,聊得很投机。

 

“现在有些用户批评哔哩哔哩‘变质’了。”我不经意说。

 

“是这样的。”小姐姐表示赞同,“不过,它也要在市场上谋生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感慨道,“如果真的按照那些二刺螈所谓的‘非商业化’的道路走下去,恐怕早就树倒猢狲散了。哦对了,请问你是在哪儿下车啊?”

 

“我在济南下车,准备停留几天后去其他地方。”

 

“我对济南印象最深的它的泉水,尤其是趵突泉。这次我本来想从大连坐轮渡去烟台,然后去济南,可惜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成行,希望下次可以去看看。”

 

此时列车减速,山海关站到了。这里作为明长城的东端,家喻户晓。明末,吴三桂在这里献关,皇帝就得去煤山上吊。


长城最东端:老龙头


T131次在黑色的夜幕里奔驰。过了这里,东北真的在身后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不久,列车抵达徐州。此地是京沪、陇海铁路的交汇点,也是“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在。随着金州一家人的离开,我又获得了“一人时间”,独享包间。

 

兴许是夏季,万物葱茏,窗外还是江北,但景物已经和江南大差不差:路基一旁的农田里,翠绿色的稻谷被方方正正地划成格状,农民的自建小屋星罗棋布,分布在田地四周。

 

越过淮河,列车在蚌埠车站一掠而过,没有停顿。2008年合宁铁路开通之前,上海至合肥的火车过江后,需要在蚌埠进行换向,可见当时蚌埠在铁路系统里的地位。高速化洪流冲击下,昔日的“铁路重镇”减色了。

 

下一站是南京站。这座横跨长江的石头城从三国时代,就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对象。T131次减速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时,我靠近窗户,仔细观赏着这条无数次经过的河流,聆听它的流经的广袤国土,那当曲的淙淙清流、虎跳峡的咆哮和宜昌段的曲折,都在南京段渐渐开阔而温和下来。棕黄的江水恍若一面平整的归歌,倒映天上白云。


(南京站1993;图源推特)


驶出南京站的列车进入京沪铁路沪宁区间。T131次列车的旁边耸立着高架,高架上是2010年通车的沪宁城际高铁线路。这条线路通车后,极大增进了沪宁城市群的互联,同时也让承担过重客运任务的京沪线空闲下来,一些小站因此停运。


(沪宁城际铁路线路图;图源推特)


比起风吹雨打日益破败,我更愿意看到这些退役小站再度客运,使资源最大化。希望铁路局可以在部分既有铁路上试行通勤客车,给予旅客更多出行选择。

 

安亭西站在窗外掠过,T131次进入了上海地界。我整理好行李,即时心得,寥寥几笔,抓紧在记录本上记下。


(上海站到达;图源推特)
(停放在上海站的大绿皮车。日本火车迷摄于2002年;图源推特)


也许,路过它们,并且深深地爱过,就是旅行的全部意义。我坐着上海地铁3号线,在海派的水泥森林里穿行。

 


东北游记12:归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