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剑吻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1862)的古籍与生物简介及其灭绝原因

2022-12-31 23:51 作者:红色哲罗鲑  | 我要投稿


图0—1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i→目: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科: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s→属:白鲟属 Psephurus→种:剑吻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1862)
分布:欧亚大陆亚洲中国长江 ╳(金沙江 ╳、嘉陵江 ╳、岷江 ╳、沱江 ╳、乌江 ╳、洞庭湖 ╳、鄱阳湖 ╳、巢湖 ╳等…╳)、黄河 ╳、钱塘江 ╳、甬江 ╳、辽河 ╳?、海河╳?、淮河 ╳?、东海 ╳、黄海 ╳、渤海 ╳?等…╳
ⅰucn:eⅹ 灭绝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 © 百度‍‍。

0.古籍:

在中国古代的文籍中,长江、黄河、钱塘江等流域有1种被称为鲔的鱼类,它们有庞大的体型、细长的吻,结合古籍与图画等信息,这种被称为鲔的鱼类正是白鲟 Psephurus gladius,中国南方水系中最强大的掠食者。

战国时期《山海经》中记载“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鱣鮪。”其中鮪正是白鲟;西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鱣有鮪,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的诗句,可见在当时白鲟是鱼类祭品之1,此外西汉礼学家戴圣的《礼记》中也写道“天子始乘舟,荐鮪于寝庙......鱼品多矣,荐必以鮪,为其特大者,谓之王鮪”表明在当时白鲟是重要的贡品,并且大个体白鲟还被称为王鲔,而在冬天时可以贡任何鱼类,但在夏天时贡品必须是白鲟;《诗经》中的《卫风·硕人》中描绘过“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是藏藏,鱣鮪发发”的场景,指的是渔民在凶涌的黄河中用网捕捞白鲟等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战国~2汉时期的著作《尔雅·释鱼》中写道“鮪鱣属也,大者名王鮪,小者名鮛鮪。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鱔鱣之鱼,有一鱼状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由此我们可知小个体白鲟被称为叔鲔,并且在湖北宜都以上江段会出现小个体白鲟。西汉《淮南子·说山训》写道“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将白鲟升华为懂得聆听音乐曲调的动物;3国时期的陆玑在《毛诗疏》也写道过“鮪魚形似鱣而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颌下。”其中描述的特征同样为白鲟,西普的刘奇认为“三月遡河上,能度龙门之限,则得为龙矣。”将白鲟在3~4月份进行的徊游行为升华为是为了化龙而进行的,东普郭璞的《江赋》中写道“叔鲔王鱣鷉練鮋,鯪鳐鯩鲢。或觡鹿象鼻,或虎状龙颜。”让白鲟长出了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的鼻子。从魏晋时期开始白鲟也有另1种传播较广的称呼:鱏,例如魏晋时期张华的“玄鹤降浮云,鱏鱼跃中河。”,南朝文学家庾肩吾的“海鸥时出没,江鱏乍險喁。”唐代诗人沈仲昌的“江南仲秋天,鱏鼻大如船。”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巨鱼十数,色苍白,大如黄犊,出没水中,每出,水辄激起,沸白成浪,真壮观也。” 文中描述的场景很可能就是白鲟徊游或者在繁殖期间追逐跳跃的场景。北宋文学家苏轼《渼陂鱼》也曾写道“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坐光磨闪。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文中描述了1尾长有长尖吻与红色鳞片的鱼,很明显也是白鲟,唐代诗人王安石写过“白沙眠騄骥,清浪浴鱏鱼。”的诗句,文中的白鲟出现就能让江河翻腾,唐代《酉阳杂俎》中认为“蜀中每杀黄鱼,天必阴雨。”既每杀死白鲟都会造成天气转坏。

图-1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的宋代《道子墨宝》,其中被力士们捉拿的精怪中包括白鲟 © 百度‍‍。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又观打鱼》中写道“鮪岫居而能变化,故有山根、云雷之句。”在其描述中白鲟会伴随雷云出现。

图-1—2 金沙遗址中出土的纹金带,纹金带中的长吻鱼类明显为白鲟 © 百度‍‍。
图-1—3 成都博物馆汉画像中的鱼类,从身材与长吻大口均为白鲟特征 © 百度‍‍。
图-1—4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明代佚名的《二郎神搜山图》,其中被力士们捉拿的精怪中包括白鲟 © 百度‍‍。
图-1—5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佚名的《搜山图》,其中被力士们捉拿的精怪中包括白鲟 © 百度‍‍。
图-1—6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收藏的明代的《灌口搜山图》,其中被力士们捉拿的精怪中包括白鲟 © 百度‍‍。

明代宋濂的《燕书》中彻底将白鲟变为了水怪,内容中写道:“东海有巨鱼,名王鮪焉。不知其大多少。赤帜曳曳见龛赭间,则其鬣也。王鮪出入海中,鼓浪歕沫,腥风盖翛翛然云。逢鮂鳛鰹魾必吞,日以十千计,不能餍。出游黑水洋,海舶聚洋中者万。王鮪一喷,皆没不见。其从容行海间,孰敢向问之者。泝溯上罗刹江,潮退,胶焉。矗如长陵。江滨之人以为真陵也,涉之。当足者或战,大骇,斫甲而视,王鲔肌也。乃架栈而脔割之,载数百艘。乌鸢蔽体,群啄之,各饫。夫王鮪在海也,其势何如?一失其势、欲为小鱦且不可得,位其可恃也哉?”白鲟在文中被描绘成山丘般高大的水怪,可以击沉上万艘船只,进入钱塘江搁浅后被当做了丘陵。

图-1—7 明代《三才图会》中写道:“鮪即鲦须。鲔似鱣而小色青。黑陸機云鲔头小。而尖似鐵兜鏊口。亦在颔下大者不过。七八尺一名鮥。肉色味不如鱣也。”根据文中的描述与图画中绘制的形象,很明显是白鲟 © 百度‍‍。
图-1—8 明代《上元灯彩图》展示的南京元宵节时各式各样的花灯,其中有1盏白鲟灯 © 百度‍‍。
图-1—9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经写过“其状如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颌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柄。肉色纯白。食之补虚益气,令人肥健。”描述的特征结合李时珍绘制的画,可以确认是白鲟 © 百度‍‍。
图-1—10 日本江户时期《绍兴本草》中的沙鱼,长吻小齿的特征证明其为白鲟 © 微信@志怪mook。
图-1—11 清代《无量无量寿佛会庆图册》中龙宫的海怪中包括白鲟精 © 微信@志怪mook。
图-1—12 清代的郭璞在《山海经》写道过“鮪即鱏也,似鱣而长鼻,体无鳞甲。”绘图中的长吻明显为白鲟 © 百度‍‍。

图-1—13 清代《毛诗明物图说》中的鲔,长吻小齿等特征都证明这是白鲟 © 百度‍‍。
图-1—14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的《鮪鱼图》,通过长吻的特征可以辨别其依旧是白鲟 © 百度‍‍。

1.生物简介:

1860年普鲁士人Eduard Von Martens参加了Thetis远征探险,并发现了白鲟,回到普鲁士后在其出版的Thetis远征探险的书中命名,但将其错误的归入了匙吻鲟属 Polyodon,命名为剑吻匙吻鲟Polyodon gladius,种加词Gladius指剑,指白鲟形似剑的吻部。

图0—2 1862年英国探险家Thomas Wright Blakiston率领队溯长江而下,并且写下了Five Months on the Yangtze记载这段经历;而他在湖北咸宁市见到了白鲟,将其描述为:“体长3ft,嘴部呈钟状,向外突出,鼻子伸出头部12ft。”并在书中绘制了白鲟的画像 © 微信@旧影志。
图0—3 1871年1月31日John Thomson携带摄像机路过湖北石首时在鱼市场拍下了这张白鲟照片,可能是历史上关于该物种的首张照片 © 百度‍‍。

1873年Günther根据在上海采集的标本建立白鲟属 Psephurus,并且更名为剑吻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白鲟别名长江白鲟(长江)、扬子江白鲟(长江)、中华白鲟、象鼻鲟、象鲟、象鱼(四川)、象鼻鱼(四川)、象耳(重庆)、长鼻鱼、琵琶鱼、琴鱼、剑鱼(四川)、箭鱼(四川)、木主鲟鳇(杭州)、朝剑鱼(湖南)、中华匙吻鲟(国外)、中国剑鱼(国外)、鲔(古称)、鱏(古称)等…是1种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长江、黄河、钱塘江等大型水系及沿海的巨型掠食性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现存唯2的匙吻鲟科及唯1的白鲟属 Psephurus物种。白鲟身体呈梭形,,体形较细长,bl为bh的8.43~10.64倍,头部与突出的剑状吻部很长,bl为hl的1.66~2倍,为rl的2.4~2.91倍、hl为rl的1.36~1.51倍,背部与体侧呈深黑,腹部呈银白色、位于中体侧的侧线周围为白色;吻部前端粉红色且如玻璃般半透明,延长部分呈圆锥状,从尖端~基部逐渐粗厚,占头部hl大部分,吻2侧有较为柔软的皮膜,吻后部腹面有1对相隔较近的短皮须,mg为ed的1.5~1.9倍,bl为lkb的108.18~131.75倍,口下位且口裂大,弧形且可伸缩,2颌具备细小牙,眼晴呈圆形且极小,bl为ed的144.5~170倍,hl为ed的80~95.5倍,bl为es的6.79~7.97倍,3角形的鳃盖大而延长,几乎整个头部都具备梅花状的洛伦兹壶腹 Ampullae of Lorenzini、陷器 Pitorgan,分别用于感受水中电信号以及波动,其鳃孔大且鳃耙较为粗壮而排列紧密。发达的1对胸鳍位于体前腹侧、胸鳍鳍条33条,1对腹鳍位于体后部、腹鳍鳍条32条,背鳍位于体后方、背鳍鳍条46~53条,臀鳍位于背鳍下方、臀鳍鳍条48~52条(1959年毛万荣采集自杭州钱塘江的1尾tl88.8cm的白鲟背鳍鳍条64条、臀鳍鳍条57条),尾部具备尾柄侧突、tsl为tsh的1.5~2.15倍,尾鳍是明显的上尾叶>下尾叶的上歪尾、上尾叶顶部具备6~8块棘状长形骨板;白鲟具备发达的肌肉和感应器官,白鲟在头部、躯体、胸鳍等部位都具备发达肌肉,囗部还具备控制伸缩的肌肉,感应器官除上述提到的头部感应器官以外还具备听力强的内耳与灵敏的嗅觉(上述数据大多来自于:1989年3月~1991年6月长江重庆江段渔民误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鲟幼鱼与在湖北宜昌、上海崇明、浙江宁波采集的4尾bl14.6~49cm的白鲟幼鱼)。

白鲟体型巨大且♀>♂,大多成年个体tl2~3m、bw30~100kg,较大的个体tl3~4m、bw100~200kg,1972年四川泸州渔业社曾捕获1尾bw400kg的白鲟,在我国南方各水系中仅次于中华鲟 Acⅰpenser sinensis,四川渔民间亦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的谚语,其中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白鲟、黄排指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白鲟虽然极限大小很大,但平均个体通常较小,大多都难以>100kg,其rl、hl占比过大且躯体较为纤细,bw普遍不高);白鲟生长速度也很快:1y时850g,5y时tl1.6m、bw12.6kg,7~8y时tl2m、bw30kg,11y时tl2.44m、bw67.5kg,其age29~38y、极限59y,远不及分布于北方的巨型鲟形目,这样较快的生长速度可能是对南方较高温度的适应。

图1 现收藏于四川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鱼类标本室的1尾tl>4m的白鲟标本,其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宜宾渔民发现浮尸 © 百度‍‍@红星新闻。

(此处注意(Ping Chih,1931)与(A. E. Pratt,1892)分别提到过tl7m与bw2000lbs的白鲟个体,前者是通过在南京采集的1个hl1.5m的白鲟头部估侧,后者则并未提及准确信息;(Ping Chih,1931)中的tl7m数据在后续的文献中被多次引用,(A. E. Pratt,1892)中的bw2000lbs则直~(马骏、邓中粪、邓昕、蔡明艳,1996)才出现在中国文献,并且被换算为≈908kg,同时被提及的还有上文的tl7m数据,原文并未标注其为同1个体,后经混淆被传为同1个体并被多次引用。但考虑到白鲟实测数据较小,此外(Ping Chih,1931)中利用hl估侧hl与rl占tl变化极大的白鲟,(A. E. Pratt,1892)则只是1篇游记,Pratt作为传教士也并无对白鲟这类大型动物的体型估测经验,因此上述提到的tl7m与bw2000lbs的数据基本可以被确认为错误,“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也仅为谚语,不可代表真实情况(马骏、邓中粪、邓昕、蔡明艳,1996)中根据1981~1990年从重庆河口~长江干流共8个江段2450km的流域中利用滚钩、定置钩、流刺网、插网等工具误捕的135尾白鲟(38尾tl7.9~33.5cm、23尾tl59cm~1.375m、41尾♂tl1.76~2.51m、33尾♀tl1.94~3.54m)个体鳍条及齿骨计算所推算出的白鲟渐进体型为♀tl4.363m、bw264kg,♂tl3.685m、bw148.6kg,考虑到当时白鲟种群已经受到影响以及渐进体型与极限的差距,笔者认为白鲟上限tl5~6m、bw400~500kg)。

白鲟是中国南方淡水水域中最强大的掠食者,体型巨大、游动迅速,发达的肌肉使其极有可能是南方淡水水域中游速最快的鱼类,吻部密布的感应器以及发达的听力与嗅觉可以在浑浊的水中能灵敏的探测猎物,同时白鲟也性格暴躁且应激性强;在每年6~8月的洪水期,会有部分白鲟进入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或通江湖泊索饵,而等到9月则会返回干流越冬,而它们的食物也会随着季节和栖息地而有所不同,在春秋季它们主要捕食铜鱼属 Coreius、吻鮈属 Rhinogobio,而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江段则会主要捕食鲚属 Coilia,但作为全水层掠食者的它们也会在部分时间在河床底部捕食虾类  Decapoda、蟹类 Branchyura,例如在重庆、涪陵解剖的8尾白鲟胃容物主要为铜鱼,而在安庆解剖的5尾白鲟胃容物则为鲚属与少量虾蟹。此外白鲟巨大的伸缩口可以捕食1些较大的猎物,1名老渔民声称在1947年10月横沙岛捕获1尾bw75kg的白鲟胃容物为2只鸭属 Anas,称它们会先把背部浮出水面让野鸭在上面活动,随后突然翻身使其落水并将其吞食;1983年1月中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解剖的1尾tl3.54m、bw148kg的白鲟胃容物为1尾重3.7kg的青鱼 Mylopharyngodonpiceus、1尾bw4kg的鲤 Cyprinus carpio,还有大量无法辨别的鱼类骨骼;1975年10月在四川泸州解剖的1尾tl3.04m、bw126kg的白鲟胃容物为1尾tl90cm、bw7.25kg的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理论上大个体白鲟足以将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列入食谱,白鲟做为大型变温动物,可以在1次性进食大量猎物或者进食大型猎物后长时间不进食,肠道内具有的7~9个螺旋瓣也可以较好的消化食物,此外川江上还有着“鲶鱼跟着象鱼走。”的谚语,指白鲟会用长吻将石缝中的小鱼赶出来,但由于口下位的原因,猎物常被鲶属 Silurus偷吃,不排除这种情况,但长吻驱赶小鱼可能是白鲟利用吻部感应器探测;而根据渔民描写白鲟甚至会仰腹静卧并用“香鳃”让猎物之间游进口腔和鳃部,这种行为也在水池中被观测到(白鲟的体形特征以及在淡水中占据的生态位都与海洋中的大型掠食性鲨总目 Selachomorpha有1定相似性,体形特征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颌骨与感应器官)。

白鲟分布范围也是较为不确定的内容,白鲟的记录甚至有达到过日本和朝鲜的,另外19世纪有他国学者记录过在辽河的白鲟,但这些记录都由年代原因难以考证,很有可能是出自误认;已经确认的地区为长江、黄河、钱塘江流域及其沿海流域,但如今我们已经无法进行调查。

图1—2 白鲟的错误分布图,忽略了除长江以外所有有白鲟分布的地区,并且夸大了白鲟在海中活动的范围 © 百度‍‍。
图1—3 (Hui Zhang、Ivan Jarić、David L. Roberts、Yongfeng He、Hao DuJinming Wu、Chengyou Wang、Qiwei Wei,2019)中的白鲟分布图,标注了部分白鲟分布存疑的地区,没有标注存疑的海洋 © Extinc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Lessons for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auna。

白鲟♂和♀分别在5~6y和7~8y性成熟,在每年3~4月的繁殖季节会从长江口逆流而上前往上游四川宜宾的金沙江≈800km江段产卵((李云、刁晓明、刘建虎,1996)中对金沙江河段和四川江安附近的长江河段观察和测试的结果为:显示上游河道底质为砂/泥质,下游河道底质为砂石,d≈10m、流速72~92cm/s、溶氧量8~10mg/l、ph值8.9、透明度39cm、产卵期水温18.3~20℃)产卵具体时间在晚上或黎明,白鲟亲鱼还会互相追逐或跃出水面,据(邓中粦、余志堂、赵燕,1987)的数据,age7~15y的♀白鲟绝对繁殖力为178000~788000枚卵(平均为359000枚)、卵呈呈褐色、ed2.7mm、为沉性卵,受精后经过45d孵化。

图1—4 白鲟幼鱼全身白色且半透明,rl与hl占比较大,吻部相对较宽 © 百度‍‍。

白鲟幼鱼生长~25cm时口裂已过眼,白鲟幼鱼3~4m时较大个体tl由12cm生长~46cm、bw由50g生长~350g,6~7m时tl53~61cm,7~8m到冬季bw1~1.5kg,1y+时2~2.5kg,可以捕食各种小型动物(在1985年6月21日~10月12日长江口崇明县东端裕安捕鱼队浅滩插网的49尾白鲟幼鱼(bl>10cm1尾、bl10.01~20cm25尾、bl20.01~30cm3尾、bl40.01~50cm11尾、bl>50.01cm1尾)的胃中发现了8类16种生物,摄食频度达100%,而在其中胃育塞度达到2~4级的占标本数的85.7%;其胃容物包括:1.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2.1种哲水蚤 Calanoida、3.1种等足类 lsopoda、4.1钩虾 Gammarus sp、5.1种端足类 Amphⅰpoda、6.1种糠虾 Mysⅰdacca、7.脊尾白虾 Palaemon carinicauda、8.安氏白虾 Palaemon annandaleⅰ、9.1种仿对虾 Parapenaeopsis、10.长臂虾 Palaemonidae11.蟹类、12.1种大眼幼崽 Megalopa、13.1种鞘翅类 Coleoptera、14.刻氏鲻鱼 Mugil cephalus、15.矛尾鰕虎鱼 Chaeturⅰchthys stⅰgmatⅰa、16.4指马鲅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其中虾类出现40次、出现率81.63%、端足类 Amphⅰpoda出现16次、出现率32.65%、鱼类 fⅰsh出现6次、出现率12.24%、等足类 lsopoda出现6次、出现率12.24%、蟹类出现5次、出现率10.2%、瓣鳃类 Lamellibrancbiata出现3次、出现率6.12%、桡足类 Copepoda出现2次、出现率4.08%、糠虾类 Mysⅰdacca出现2次、出现率4.08%。1989年3月~1991年6月长江重庆江段渔民误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鲟幼鱼胃容物包括小型鲤科 Cyprinidae的头骨、脊椎骨、肌间骨,还有虾蟹类的甲壳残片以及1些糜状物)。

白鲟出生后会集群活动,随着个体的生长会逐渐分开,会大量的前往上海崇明长江口育肥,除此之外还会进入洞庭湖、鄱阳湖这类通江湖泊(1983~1985年余志堂在长江各地共计采集了900尾+白鲟幼鱼,其中1983年6月~7月崇明的采集到了tl9.1~21.2cm、bw2~19.3g的>700尾白鲟幼鱼),另外在四川泸州捕获的白鲟最小也有2~2.5kg,说明部分1y白鲟幼鱼也会溯河而上。

2.灭绝原因:

根据(Ping Chih,1931)、(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1960)等文章描述,白鲟在民国以及建国初期的上海、四川、南京等地都是较为名贵的食用鱼,其中春、夏季可以捕获肉质鲜嫩的幼鱼,成鱼则使用板车拉到市场上如切豆腐般出售,并不需要称重;但除长江以外,其余流域的白鲟开始逐渐消失。

1953~1956年著名鱼类学家刘成汉与四川大学生物学校友在四川宜宾岷江上下游的采集中就采集了1尾bl68.3cm的白鲟幼鱼,在之后的(刘成汉,1979)中提到过岷江的白鲟,但在此之后就没有明确记录。

图2—1 1959年毛节荣采集自杭州钱塘江的1尾tl88.8cm的白鲟,为钱塘江最后的白鲟记录 © 杭州钱塘江鱼类的调查

1958年以来李思忠结合本所三门峡工作站的资料以及1962-1963年自己在秦岭、山东、河南的调查中在黄河下游、山东、河南都有白鲟相关记录,随后消失,在此之后白鲟仅分布于长江,并且分布范围依旧在缩减;1956~1963年郭治之等学者在江西鄱阳湖的湖口、星子、都昌、波阳等多县共采集了6000+尾鱼类,其中也包括白鲟,然后鄱阳湖关于白鲟的记录消失。

1970年代长江中白鲟亲鱼捕捞量达25t或676尾/y,平均尾/37kg,(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1960)中就利用在长江中捕获的多尾白鲟进行了关于其解剖的研究,根据(刘成汉,1979)的报道,在当时各大沿江渔业社age>1y的白鲟捕捞量普遍只有几、10几尾,且白鲟分布范围与总体数量还是在大幅度缩减,已经远不如历史水平。

图2—2 1981年1月4日中国湖北宜昌长江首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 Gezhouba Dam截流,葛洲坝投资¥4800000000、tl2.56km、h70m,具备发电、改善航道、抗洪等作用,后于1988年12月竣工;葛洲坝确实非常重要,对于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但它也切断了白鲟、中华鲟、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等多种洄游鱼类的徊游通道 © 百度‍‍。

白鲟亲鱼聚集于葛洲坝下,而有些白鲟会试图穿过大坝,大多无功而返,有的则头破血流。

图2—3 1981年葛洲坝下渔民捞到的无头白鲟尸体,推测其头部被葛洲坝水轮切掉 © 百度‍‍。

在后续关于葛洲坝的论证中,专家认为各种经济鱼类并不需要设置鱼梯,中华鲟也可以在大坝下游找到新产卵场,白鲟由于当时研究较少则基本被忽略,葛洲坝也并没有修建鱼梯或升降机等辅助鱼类徊游的设备(就算有鱼梯,白鲟这类对金属设施敏感的鱼类也并不会走)而白鲟当时在葛洲坝上下游都有1定规模的种群。

图2—4 1983年4月26日余志堂在湖北宜昌葛洲坝枢纽二江泄水闸下首宜昌市磷肥厂的附近江段采集了1尾tl3.15m、bl2.6315m、bw87kg、esw72.5kg、gw11kg、性腺发育~Ⅳ期的♀白鲟,编号83—001,怀有740000枚ed2.8~3.8mm的卵,1986年3月底~4月初又采集到了2♀1♂3尾成年白鲟,性腺均发育~Ⅳ期 © 在葛洲坝枢纽下游首次发现性成熟的白鲟。

1983~1985年余志堂在长江各地共计采集了900尾+白鲟幼鱼,其中1983年6月~7月崇明的采集到了tl9.1~21.2cm、bw2~19.3g的>700尾白鲟幼鱼;而1984~1985年夏季在崇明境内采集到共44尾白鲟幼鱼,其中1984年9尾、1985年35尾,其中6月采集到的个体tl8.8~10cm、bw2~4.9g,这些个体都出生不久,可以确定是在截流后繁殖的。综上可见葛洲坝截流后上游白鲟的繁殖依旧存在,产卵场为四川宜宾距柏树溪镇8km的金沙江段与四川江安附近的江段柏树溪镇周坝既三块石以上w360m的江段,据渔民称90年代初繁殖的白鲟个体普遍在100~150kg,假如真的如此,当时白鲟繁殖种群应该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图2—5 1991年危起伟在葛洲坝附近发现的1尾3~4y的白鲟幼鱼,随后放生 © 百度‍‍。

(邓中粦、余志堂、赵燕,1987)中推测1989年时bl<1.948m、bw<35.3kg的白鲟个体是在葛洲坝上完成生长过程的,1989年3月13日~4月25日李云、刁晓明、刘建虎对重庆的13尾共52kg的白鲟进行测量后发现bw范围为1.75~10kg、4尾>5.5kg、其余<3.65kg、估测age<3y、占比69%,在当时的白鲟幼鱼数量比刚截流初期还有所增+;1989年3月~1991年6月长江重庆江段渔民误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鲟幼鱼。而1992年在四川万县江段也发现过1尾tl50cm、bw1.3kg的白鲟幼鱼,最后的白鲟幼体是在1992年的7月8日在重庆长寿江段发现的1尾tl47cm、bw1.2kg的白鲟幼鱼,2者age均为1y左右,另渔民回忆在1995年四川宜宾江段胭脂坝下发现过白鲟幼鱼,此后发现的白鲟全部为性成熟的个体。

葛洲坝建造初期在四川宜宾江段白鲟发现量有10~32尾/y,1981~1996年长江干流仅湖北江段渔民误捕白鲟达150尾+,1981~1993年葛洲坝下捕获的白鲟114尾,其中1983~1986年在葛洲坝下江段采集的35尾白鲟中,13尾♀tl1.79~2.81m、bw25~102kg、age7~15y,22尾♂tl1.56~2.14m、bw12.6~47.5kg、age5~10y,上述部分个体已经性成熟;而在1988年12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白鲟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根据宜宾、泸州、重庆渔政站的不完全统计,1982~2000年长江上游白鲟误捕量为42尾;在1981-2000年间,共有207~208起白鲟目击记录(1982年在宜宾市江段发现8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11尾,1983年宜宾市江段发现5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8尾,1984年宜宾市江段发现2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25尾,1985年宜宾市江段发现2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32尾,1986年宜宾市江段发现1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15尾,1987年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13尾,1988年宜宾市江段发现1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6尾,1989年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6尾,1990年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10尾,1991年宜宾市江段发现1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6尾,1992年宜宾市江段发现1尾、重庆市江段发现2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4尾,1993年宜宾市发现4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3尾,1994年宜宾市江段发现4尾、葛洲坝以下江段发现1尾,1995年宜宾市江段发现3尾,1996年宜宾市发现3尾,1997年宜宾市江段发现2尾、泸州市江段发现1尾、重庆市江段发现1尾,2000年宜宾市江段发现1尾)。

四川省万县市水产研究所在1973年饲养过1尾♂白鲟,bw从2kg+~18kg,精巢也发育为了乳白色,但还是因为水质恶化而死亡,而1987~1990年的第2次池塘养殖同样因为水质恶化死亡;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与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所在1988~1991年开展了葛洲坝下游白鲟人工繁殖可能性和池塘蓄养白鲟的性腺发育研究,但陆续饲养的3尾白鲟中最长的也只活了0.5y,随后就因为离水时间长、饵料、水质、伤口等原因死亡。

在早期白鲟并不受到重视,人工繁殖也较少,并且全部失败;而在20世纪80~90年代白鲟大部分都是搁浅的尸体或者被误捕的受伤个体,可供研究的部分很少,而在1988年12月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白鲟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

图2—6 1993年湖北宜昌危起伟正在抢救1尾搁浅白鲟,1984年~1993年危起伟与同事救助过4尾误捕白鲟,仅1尾存活放流 © 百度‍‍。
图2—7 1993年湖北宜昌危起伟等人救治的白鲟,它被投入土池中饲养,但由于底部缺氧3d后便翻肚死亡 © 百度@澎湃新闻。
图2—8 1994年3月18日发布的《鲟》邮票中的白鲟邮票 © 百度。

同时期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多种珍惜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全部被攻破,并且先开始先其生境内放流,可白鲟自身性情暴躁、应激性强、体型较大、游动迅速、对饵料要求较高,以当时的技术与资金完全无法养活,同时也非常缺少个体进行养殖,想同时获得性成熟的♂与♀并且养活甚至繁殖几乎不可能,当时与白鲟类似的还有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图2—9 2001年3月16日中国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系列邮票中的白鲟邮票 © 百度。

2002年12月11日在南京长江下关段渔民孙永来与老伴林桂华划着苏宁渔10056号小渔船在平静的江面上撒网捕鱼,1尾白鲟冲入了渔网,孙永来迅速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孙永来与同伴驾船行驶了1h约1.5km的路程到达边,这尾白鲟伤势非常严重,除了后半身被渔网所伤以外,身体上还有5个≈5cm的鱼钩,下颌还有1条22cm的伤痕,其部分伤口在当晚23:30被工作人员进行了包扎。在武汉的危起伟接到此消息后马上和同伴赶往南京,17:00南京已经进入黑夜且天气寒冷,孙永来和同伴裹着棉大衣还守在渔船上,白鲟此时已经仰腹,而孙永来用1件衣服包住白鲟吻部上的伤口。

图3—1 记者姚强在黑夜中拍摄的江面上的白鲟 © 百度‍‍。

接近0:00的时候,危起伟和同事驱车赶到现场,立即对受伤的白鲟展开抢救,危起伟团队测量这尾白鲟tl3.3m、bw117kg、估测age20y、♀,并且已经怀卵,危起伟团队给白鲟注射了抗炎和补充营养的针剂,并给它的身体涂抹保持湿润的药膏;2002年12月12日下午2:00,抢救人员在对白鲟受伤的伤口进行缝针处理,3:00白鲟吻部的伤口已被缝合好并涂抹药膏。

同时湖北的1辆被临时改造成救护车的货车抵达渔政码头,危起伟团队与渔民共同将白鲟转移到了已经变为手术室的车厢中,对其伤口进行了顺利的缝合。救护车随后前往了230km外的昆山中华鲟东方养殖基地,这个基地已经有长达5y的中华鲟饲养经验,但从来没有饲养过白鲟;12月12日下午1:30,受伤的白鲟即将转运至昆山中华鲟东方养殖研究基地,2002年12月13日凌晨1:00,在苏州昆山中华鲟东方养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将受伤的白鲟放入养殖池中暂养。

图3—2 12月16日白鲟被放入1个d16m的圆形水池,凌晨1:00左右,在救助人员的帮助下,1仰腹的白鲟终于翻身,暂时活了过来 © 微信@扬子晚报。

12月19日白鲟因不明原因吐出了1团10g的团状血,24日开始伤口溃烂,27日专家们开始了外抹药、内喂药、体腔注射营养针剂等方法应对白鲟浑身的伤口与其较差的状态;从12月16日开始当地温度连续降低,导致水池的水温仅有3~4℃,仅为长江最低水温的1/2,随后的1月6日为保证白鲟安全的锅炉和保暖屋等设备安装完毕,让水温提升~7℃。

原本状态正常的白鲟突然在1月7日晚发生异常情况,专家们连续抢救了长达7h才有所好转,在次日输氧抢救5h后的9:00白鲟用头部重重地撞在了水池的边缘,伤口进1步恶化。

图3—3 2003年1月9日凌晨,它因为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解剖后发现其成熟系数为Ⅵ,怀有970000枚ed2.5mm的卵,其在人工环境下存活了29d © 百度。

2003年1月24日10:00四川宜宾南溪县涪溪口的渔民刘云华在与妻子正常捕鱼时网中突然冲入了1尾白鲟,力量把刘云华夫妇的小船直接拉出了10m开外的江心,当他发现这是白鲟后他进入船舱内寻找之前渔政部门所发的印有举报电话的便民联系卡,在下午13:10在找到之后立马拨打了南溪县水利局水政监察大队李建军副队长的联系电话;14:00李建军和队员以及1名记者迅速赶到南溪县涪溪口的白鲟捕获地,他们发现白鲟的吻部、尾鳍有2处明显外伤。

四川宜宾南溪县涪溪口误捕大个体白鲟的消息迅速传播上报,成都四川省水利局、南京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湖北中国水产科学院、北京农业部都在1月24日下午收到了该消息。在武汉汉口的危起伟在17:00收到该消息后,迅速买了1张18:30的机票,抢救小组也与其1同前往四川,宜宾市渔政局在收到危起伟将白鲟转移到安全水域的消息后,让人们将白鲟拉到小机船上后前往距离30km的沙滩平缓水流缓慢的救护地点暂养救治,为防止白鲟脱水而死,1个工程师指挥8个渔民在2边布置8个桶反复打水打水出持续了3h,直到20:00白鲟抵达宜宾白沙湾的征用网箱渔船中暂养救治。

1月25日1:00,白鲟因伤势过重已经仰面朝天,面临生命危险,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局长穆天荣迅速跳入水中想要将白鲟摆正,而围观的渔民和渔政人员也1同跳下了水,为了防止白鲟再次受惊冲撞导致受伤甚至死亡,渔民们将自家的毛毯或自己的衣服直接盖在白鲟身上,在夜晚寒冷的时候仍有4位渔民拿着凳子坐在白鲟边,直~1月25日3:00白鲟仰面的情况渐渐消失。

图3—4 危起伟等7位专家在1月26日下午终于来到了四川宜宾,测量白鲟tl3.52m、估测bw150~160kg、估测age25y,并且腹中有大量即将生产的卵 © 百度‍‍。
图3—5 危起伟团队在1日内使用了曾经对中华鲟用过的所有方法(麻醉剂、镇定剂、消炎剂,据穆天荣所说其身上有l10cm的外伤,花了2h缝了24针(1说25针、头部23(24针)、腹部1针),伤口处理完毕后又打了营养恢复和消炎的针剂,缓和2d后状态恢复)以及救助南京白鲟所积累的技术后成功让白鲟恢复了状态 © 百度‍‍@澎湃新闻。

在白鲟恢复状态后,危起伟选择了打入超声波跟踪装置后在1月27日下午3:28将白鲟放生并与团队驾驶白鲟号追踪船开始跟踪,当时为了将白鲟安全放归长江,专家们拟定了3个方案:1方案是将装白鲟的渔船拖到江心后沉没让白鲟游走:2方案是将该网箱渔船船体割开后让白鲟游走,3方案是用担架将白鲟从舱里抬出后转移到长江,最终专家们选择了第3个方案。

在1月27日15:30白鲟回归长江,危起伟团队开始跟踪,在开始跟踪的最初阶段,由于江面上大量采砂船所产生的噪音导致跟踪险些中断,队员及时联系穆天荣停止了采砂船作业,随后在下午5:10在放生后的1h42min后首次接收到了白鲟发出的信号,并正式开始跟踪。而在这期间记录到白鲟在水流不利的情况下依旧带伤前行,并保持较快的速度,在放生后的第2日,发现白鲟的南溪县召集了所有的鱼老大来县渔业局开会,不仅是对这次成功挽救白鲟的庆祝,同时也是为保护工作作动员,为了防止类似的误捕事件再宜宾政府提前4日发出了长江春季禁渔令;同时奖励了4日前发现并救护白鲟的渔民刘云华¥2000。

在鲶鱼石江段停留达5h,放流≈10h后,白鲟开始出现缓慢的逆水上游行为,在约7h的时间里上游了≈2km距离;可见白鲟逆水上溯时,1般在移动1段距离后作短暂休息以恢复体力;另外放流白鲟在向下游移动时,其移动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以2次较连续的移动过程为例, 其移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7km/h和3.3km/h,这些现象均说明了对白鲟采取的救护措施是有效的,放流白鲟的体质恢复较好。 

但在1月30日凌晨5:00宜宾南溪县九龙滩江段由于江上大雾导致追踪船在并损坏了螺旋桨,用船桨将船划到了岸边后,当时恰好是除夕,人们都回家过年或休息,江边没有任何店铺开门,直~2月2日船只修理完毕想再次发生次跟踪时,因为信号早已消失,从放流到跟踪信号终止经历了仅55h,总路程45km。1月30日当日其余可用的快艇立马开展搜寻工作,共组织17次不同距离的搜寻,~5月21日均未能发现放流的白鲟。追踪范围从金沙江新市江段、三峡大坝、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共计420h(不包括定点监听、夜间监听、返航时间),路程就算不包括返航距离也有5000km,但始终没有找到白鲟。由于白鲟除尾鳍之外全身都没有骨板,因此不排除跟装置脱落的可能,此外河床上有大量死角无法变探测,加之人类对白鲟的分布与行为知之甚少,多种因素造成了这次白鲟信号消失的结果。

2006~2013年原农业部渔业局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的支持下,由危起伟牵头在原长江上游白鲟产卵场及附近江段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水生学探测,并且就行了实验性捕捞调查。其中2006年~2008年长江上游进行了4次大范围水声与捕捞调查,共进行了4762条定值线、111条锚定线和950次流网捕捞,捕获了472尾不同种类的大型鱼类标本,但没有1尾白鲟;而在这其中,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在屏山~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疑似白鲟的8个信号,但随后也不了了之;在2008~2009年专家们依旧在不断制定计划、进行课程,为白鲟准备了专用水池,以当时专家们的能力以及专业的设备完全可以养活白鲟,他们甚至还研究出了生殖细胞移植技术,但该技术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活体白鲟;2009~2013年再次在同1地区进行调查,调查方式包括4次水生学探测、578条定水线、8条锚定渔线和2003次流网捕捞,共捕获了属于38个物种的1982尾鱼,同样没有发现白鲟。

(杨钟、朱滨、常剑波,2008)中利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在1974年8月、1983年7月、1983年8月、1984年1月、1988年7月在上海崇明采集的tl19是67cm的11尾福尔马林浸泡白鲟标本进行了dna提取,但dna降解依旧较为严重。

2017~2021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各研究单位开展“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专项工作,在长江全流域布置了65个调查站位,有20+家单位参加,几乎是地毯式的搜索,5y的时间,同样没有发现白鲟,在调查中与白鲟1同消失的还有曾经常见的鯮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与鲥 Tenualosa reevesii等鱼类。

2019年12月23日(Hui Zhang、Ivan Jarić、David L. Roberts、Yongfeng He、Hao DuJinming Wu、Chengyou Wang、Qiwei Wei,2019)发布,文中认为白鲟早在1993年就已经功能性灭绝,2005~2010年间灭绝,中国因此在2020年1月1日对长江展开了10y禁渔,禁渔时间为2020年1月1日~2030年1月1日;2022年的7月21日iucu也将白鲟的级别从cr调整~eⅹ,白鲟正式宣告灭绝。白鲟是近代被人类灭绝的最大鱼类、唯1被完全确认灭绝的鲟形目,灭绝无疑是对中国乃~全世界水生生物研究领域的噩耗,白鲟这样独特的巨型淡水掠食鱼类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与其关系较近的物种仅北美洲的匙吻鲟 Polyodon spathula…现今白鲟已经完全被确认灭绝,哪怕真的有残存个体也无法继续繁衍延续种群,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吸取教训,严厉打击电鱼、毒鱼、滚钩、绝户网、迷魂阵等非法捕鱼方式以及非法小水电站和非法码头这些非官方建造的危害水生生物的设施,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殖进行增殖放流保种,对大型水利工程的鱼梯、升降机等帮助鱼类徊游的设备进行调整研究,保护仅存的原生物种,在未来我们绝不能再让别的水生生物再次出现如同白鲟般的灭绝悲剧。

1.Martens E V.Ueber einen neuen Polyodon (P. gladius) aus dem Yantsekiang und über die sogenannten Giaspolypen.Monatsber,Akⅹⅹl Wiss Berl,1862:476~479.

2.Thomas Wright Blakiston.Five Months on the Yangtze.?,1862:77.

3.Günther A.Report on a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 China.Ann.Mag.Nat.Hⅰst,1873,12:239~250.

4.A. E. Pratt.To the snows of Tibet through China.Spottidswoods and Co.New—street square.London,1897:267.

5.Ping Chih.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fauna of Nanking.Contr.Biol.Lab.Sc.Soc.China.1931.7(4):173-201.

6.张春霖,刘成汉.岷江鱼类调查及其分布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02):221-247.

7.毛节荣.杭州钱塘江鱼类的调查[J].杭州大学学报,1959,(02):25-43.

8.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白鲟鱼Psephurus Gladius(Maztens)的解剖[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60,(02):79-85+122-129.

9.郭治之,鄒多祿,刘瑞蘭,潘永浩,叶桂瑤,刘世平.鄱阳湖鱼类调查报告(江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之一)[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64,(00):121-130.

10.李思忠.黄河鱼类区系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1965,(05):217-222.

11.伍献文,杨干荣,乐佩琦,黄宏金.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科学出版社,1976:18.

1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0~22.

姚闻卿.白鲟[J].水产科技情报,1976,(Z1):60-61

13.刘成汉.有关白鲟的一些资料[J].水产科技情报,1979,(01):13-14+32.

14.施白南,陆云荪.我国早期有关鲟鱼类记述的研究[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02):1-6.

15.周汉书.长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下)[J].中国水产,1983,(08):28-29.

16.余志堂.在葛洲坝枢纽下游首次发现性成熟的白鲟[J].水库渔业,1983,(04):71-72.

17.余志堂,邓中粦,赵燕,黄琇.葛洲坝枢纽下游白鲟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86,(03):295-296.

18.李思忠.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7,(04):35-40.

19.陈炜.中国的两种珍贵鱼类——中华鲟和白鲟[J].生物学杂志,1987,(03):17-19.

20.朱成德,余宁.长江口白鲟幼鱼的形态、生长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87,(04):289-298.

21.邓中粦,余志堂,赵燕.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白鲟和胭脂鱼影响的评价及资源保护的研究[C].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2~9 42~52.

2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8,(02):46-60.

23.姚承昌.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89,(01):65-75+97-100.

24.张民楷.白鲟科鱼类及其渔业[J].科学养鱼,1991,(04):20.

25.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6.马骏,邓中粦,邓昕,蔡明艳.白鲟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6,(02):.

27.陈金生.长江三峡工程与白鲟的资源保护[J].水利渔业,1996,(06):7-8.

28.高梁.黄河流域大型水生动物古今谈[J].古今农业,1997,(01):81-84.

29.长江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04):.

30.张世义.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科学出版社,2001.

31.伍汉霖.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55~457.

32.李建军.白鲟挽歌[J].检察风云,2003,(05):46-49.

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放流白鲟信号丢失[J].中国水产,2003,(07):34-35.

33.钟倩.抢救大白鲟.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03.9.

34.邢湘臣.我国珍稀的中华鲟和白鲟[J].生物学通报,2003,(09):10-11.

35.陈细华.鲟形目鱼类生物学与资源现状.海洋出版社,2007:136~139.

36.杨钟,朱滨,常剑波.福尔马林固定白鲟(Psephurus gladius)标本的DNA提取及其相近种微卫星引物的适用性[J].湖泊科学,2008,(02):242-250.

37.Zhang H,Wei Q,W Du H,Shen L,Li Y,H,Zhao Y,Is there evidence that the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still survive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oncerns inferred from hydroacoustic and capture surveys, 2006&#8211;2008[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09,(s2)

38.Zhang Hui,Balk Helge,Wang Chengyou,Wu Jinming,Du Hao,Shen Li,Liu Zhigang,Wei Qiwei.Search for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during 2009-2013 including reevaluation of data from 2006 to 2008[J].Aquatic Living Resources,2016,(1)

39.李思忠.黄河鱼类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56~57.

40.Hui Zhang,Ivan Jarić,David L. Roberts,Yongfeng He,Hao Du,Jinming Wu,Chengyou Wang,Qiwei Wei.Extinc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Lessons for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au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C)

41.张辉,危起伟.追寻白鲟消失的踪迹[J].大自然,2022,(04):6-13.

42.张田勘.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J].方圆,2022,(15):62-63.

剑吻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1862)的古籍与生物简介及其灭绝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