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抽动症孩子的自信心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个特殊的大环境,老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时期正是孩子开发智力、培养一切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要和家长密切配合,相互了解,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及在家的表现,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用的方法,对每个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在一点一滴中,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等都是给予幼儿的信任和支持。患儿也会在老师信任的目光、支持的话语中,重新树立起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其精神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是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近年来有学者把这句话概括为赏识和信任孩子,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都应该为其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班级语言区开展“我做什么最棒”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最好,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使幼儿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能激发幼儿的自信,使幼儿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注重实践的同时,还应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折纸活动中,对待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先折出印痕来;对待能力一般的幼儿,只需在难点上加以指导;对待能力强的幼儿,可先引导看示意图学习折纸。这样,在活动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要求,幼儿经过自身的努力,都完成了任务,看到自己的能力及作品。
自我调节技巧对于抽动症孩子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情绪管理: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可以帮助减轻焦虑和压力,从而减轻抽动症状。
行为疗法:一些行为疗法,如生物反馈、认知行为疗法和习惯逆转训练,可以帮助抽动症患者理解和改变抽动行为。
总的来说,对于抽动症孩子,日常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日常的自我调节技巧,可能对缓解抽动症状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抽动症是一种疾病,不是一种习惯,不应以此为耻。我们应积极面对抽动症,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