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杂谈 | 考研哪些行为是自我感动

2021-06-03 09:00 作者:苏世考研  | 我要投稿


苏世学社,有深度的学习分享社区


/ 写在前面的话 /

考研杂谈,考研过来人和你聊考研。


曾经有一段充裕的复习时间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时候的自己说“别瞎搞”。

很多学弟学妹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等到回头总结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付出只是自我感动,却并没有多少功效。如果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那么你就要注意,看看自己是不是踩坑了。


1、 太多仪式感

复习期间的活动通常都很规律,有些同学习惯每天早早在图书馆占上位置、把专业课和公共课的资料整齐的码在桌上,拿出一把记号笔,摆上一杯美式,戴上耳机,拍上一张照片记录下自己努力学习的亚子,在票圈打卡,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

这种打卡也许能给自己一定的正向暗示,但这样的仪式感往往会让你分心,学习最重要的是吸收知识,过多的仪式感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会在内心营造出一种自己很努力的错觉,比起票圈打卡照下的点赞和鼓励,每天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查找问题并进行反思才会让你变的更强


2、 抄书不思考

很多报考人文学科的同学在备考期间看了很多参考书目,甚至做了厚厚的笔记或者思维导图,笔记内容丰富,排版精致,甚至手抄积累了很多语料素材,但考试的时候却还是写不出高分的答案。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这些同学缺乏阅读量或不努力,而是没有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做阅读和做笔记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了机械的搬运内容上,费时费力。人文学科重在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作者逻辑和核心论点,进而学会用作者的方式思考,结合实际的案例,实现对作者观点更深刻的理解。考人文学科的同学可以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参考书中作者的观点,或用几个关键词记忆理论,这样能够更高效的把握核心内容,加深自己的理解。


3、 晚睡早起不调剂

考研就像马拉松,想要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不论是不断增加压力、身体或精神上的疲惫,以及学习瓶颈期的打击,都有可能影响当天的学习状态。

有些同学在备考期间每天晚睡早起,用尽手段强迫自己学习,这样的毅力当然值得鼓励,但过分勉强自己往往导致学习效率日渐下滑,甚至随着战线的拉长,在冲刺的关键时期压力爆发而崩溃。职业马拉松运动员会合理分配体能,保持均匀的配速,并根据身体状态在补给点及时补充体力,考研复习也是如此,在做学习规划的时候,要事先预留一定的调剂时间和次数,既不能以调剂之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全程高压不给自己休息调整的时间。


4、 战术勤奋、战略懒惰

很多同学不可谓不勤奋,刷的题堆起来可以绕操场n圈,参考书可以倒背如流,每天活跃在凌晨四点的图书馆和午夜时分的宿舍楼,可考试时却发现自己准备的内容很多用不上,这样的同学或许无意中陷入了“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误区。

考研并非仅仅是记忆力大赛,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每年的考试内容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变化,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还需要关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出卷人对考生的考察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思维逻辑、学术潜力,备考过程中要做好对导师研究方向、近期学术成果以及历年真题考察重点的比较分析,充分掌握考试的规律和趋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备考复习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希望大家的辛勤付出都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考研杂谈 | 考研哪些行为是自我感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