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生的烦恼(上)
我是小雨,一名重点中学初一的女生。在别人看起来,我这个以全校第一名考入省里重点中学的全优生一定非常风光快乐,但是我却在入学之后遇到了太多的困扰,如果不是学校咨询老师的帮助,也许我都不知道要如何走出来。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咨询室,是妈妈陪我一起去的。我自己是没兴趣的,只觉得莫名的烦躁。我在学校里已经是一大堆烦心事了,哪里还有心情听妈妈一直不停的唠叨。
我在上学之后一直和同学处不好关系,尤其是同宿舍的那几个。我想要认真学习,可她们总是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在聊,真不知道她们是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难道我真的是比她们笨吗?为什么她们有这么多事情分心,还能够学得很好?为什么我却不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只能在班里排到十几名!
还有妈妈,原本我离开宿舍让妈妈陪我住是希望可以专心学习,可是她整天的唠叨、担心和不断的询问,真让我受不了!我已经烦透了,哪里还管得了她呀!
那个咨询老师看起来很温和,当我对她不理不睬的时候,她也没怎么生气,反而是耐心地听妈妈讲那些老生常谈。什么“她和爸爸都是普通的工人,只有我这么一个女儿。他们一直希望好好培养我,让我有更出色的未来。
而我也一直没有让他们失望,从小就特别乖顺听话。上学之后,学习成绩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从来不用家里大人操心。妈妈更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从单位办理了内退,全心全意照顾我的生活,让我能够专心学习。”
天呐,她就不觉得烦吗?这些话已经磨得我耳朵都要出茧子了!可是咨询老师却听得津津有味,还和妈妈说:“你们一定以小雨为骄傲。”妈妈说:“这孩子是我们全家的光彩和希望。”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因为我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骄傲了,我的一切都不再光彩夺目,我变坏了。果然,妈妈接着就开始讲我的“劣迹”,什么成绩不如以前啦,什么不会和同学相处啦,什么总是和她吵架啦,我的心情又开始变糟了。

不知咨询老师和妈妈说了什么,我有些走神,只隐约记得是难过什么的,妈妈开始哭了起来,我看了看妈妈,心里也开始难过,是啊,我们都很难过。我不想让妈妈难过,可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咨询老师对我说:“我猜小雨你其实并不想让妈妈烦恼,只是你遇到的困扰对你来说太难了,所以你才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我听了心里一松,点了点头。她接着说:“那你说说你遇到的困难吧,咱们这里有三个人,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困难。”
我看了看正在抹眼泪的妈妈,还有咨询老师温和的面孔,也不知怎么的,就开始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在讲述过程中,好几次妈妈想要安慰我,其实她能说的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句,什么没关系啦;什么别理那些讨厌的人,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什么只要加倍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幸亏每次咨询老师都阻止了妈妈,我终于能痛痛快快说出我的烦恼,终于有人想要听懂我了。尤其是当我愤怒地埋怨妈妈无法理解我的时候,咨询老师替我说出了我最想说的话——我特别渴望妈妈能够理解我。我当时真的感觉如释重负,所有的委屈和害怕都变成了眼泪发泄了出来。
在这一次快结束的时候,咨询老师说她已经了解了我的困难,接下来她想要了解一下我这个人。所以她要和我单独见面几次。我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期待,因为我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咨询老师可以给我这个答案?
咨询师: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优等生的烦恼”。小雨从小学习成绩出色。她一直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才被人喜爱。学习不好就等于是坏孩子,等于没人喜欢。
进入中学后,她虽然依然努力学习,但在重点学校里面,她的成绩变得不再像小学那么显眼,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变得没价值了?而和同龄人一起住宿的过程中,小雨发现同学们知道好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因为缺乏共同语言,她难以融入集体。
再加上从小并不被要求做任何家务,小雨的生活能力较弱,这也会引来别人的好奇和笑话。这些情况都在挑战小雨的自我评价标准。“到底怎样才算是好孩子?我到底是不是受人喜爱的?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对于自我状态的困惑,让小雨不堪重负。在这个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给予厚望,父母期待孩子能够“成功”。而孩子也按照父母的期待努力,加上自身的天赋,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成就。父母期待孩子成功,孩子渴望被父母认可,两者混合在一起,造就了孩子对于自己的个人价值评判标准非常单一和僵化。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情境比较单纯的小学阶段还比较容易维持,而一旦进入中学,孩子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变得复杂多样,这个时候单一的自我评价标准就显然不够用了。
之后我和咨询老师单独见了两三次。一开始我还挺紧张的,不知道她会不会给我做什么困难的测试,或者像是电视里那样催眠我,然而她只是邀请我和她一起玩。
我先是做了一张自己的名片。名片正面是别人眼里的我,背面则是别人不知道的我。说实在的,这可真的难住我了。别人眼里的我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从没有仔细思考过,可是我知道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心烦。
我想大概是妈妈眼里的听话的乖孩子?或者是以前老师嘴里的好学生?至于别人不知道的我,我就更没有头绪了。老师问我如果不管别人的看法,我是怎么看待我自己的?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我到底是怎么看待我自己的呢?
最后好不容易我想到一个词“胆小”,这个大概是别人都不知道的,其实我很胆小。我害怕成绩不好了老师和父母会生我的气,我害怕学习不好会让同学笑话,我更害怕一直这样下去就没人愿意理我了。

接下来咨询老师给了我一张像是靶子的图,让我在中心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一圈靶环里我都可以写上一些人的名字,越是里面的靶环代表和我关系越近。然后我们用不同的贴纸来代表这些人对我的影响。
我在最里面写上了爸爸和妈妈,还有我小学的班主任。我觉得他们对我最重要,尤其是他们称赞我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和自豪。可惜,现在的他们大概都对我失望了。外面的靶环里我不知道还能写谁,老师问我有没有想写上去的朋友,我写了娜娜,我小学时的好朋友。
可是她是在县里的学校上学,我们已经几乎没有来往了。至于现在的同学,没有谁让我觉得是朋友,他们看起来都可厉害了,好像什么都比我好,怎么可能愿意和我做朋友。
最后我们玩了一个棋类游戏,名字叫作“学校大冒险”。在游戏里我必须回答问题来让自己前进,谁最先到达终点就赢了。一开始我还没觉得什么,可是那些问题可真够刁钻的,都不好回答。
比如“如果考试只得了60分你会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和同学交谈却发现自己不了解他们的话题你会怎么办?”最可恶的是那个“如果你心情特别糟糕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天哪,我要是知道怎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啦!我还想有人告诉我答案呢!
咨询师:
这些活动帮助咨询师了解小雨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应对压力。不出所料,小雨对自己的认识单一、容易受别人评价的影响,而且应对压力的方式有限。
在她的眼里,自己唯一的定义就是好学生和乖孩子,而她内在最深的感觉则是如果失去了这个定义,是否还会被喜爱。在和别人的关系上,本来青春期阶段同龄人的影响应该越来越重要,可是在小雨的关系中,几乎找不到关系好的同龄人。
对她来讲,同龄人似乎只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可以一起成长的伙伴。应对方式方面,小雨最熟悉的方式是回避和找父母帮忙,而自我情绪调节、沟通能力和与同龄人建立关系都是她很不擅长的。
不幸的是,由于现在需要住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总是找父母显然已经不是很好的办法了,所以她能够运用的办法似乎只剩下回避或者和别人发生矛盾了。
当咨询老师说要跟我和妈妈反馈她的观察结果的时候,我紧张得要命。她看到了什么?她觉得我有问题吗?她会喜欢我吗?我其实是有点喜欢她的,因为她愿意听我说心里话,不会批评或者笑话我,也不会假装没什么大问题。
她告诉我说我遇到的问题叫适应困难,是很多我这样的孩子都会遇到的。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本来我还以为只有我有这个毛病呢。她说这就像是小孩子长大了,可还是穿着以前的小衣服一样。
因为衣服已经不适应长大后的身材,结果孩子就像是被捆住了一样,又憋闷又不能动。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给我重新做一套更合适的衣服。我还挺喜欢这个比喻,这让我觉得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好过起来。

所以当咨询老师问我想要把衣服设计成什么样的时候,我说我希望可以变得更加开心。妈妈的希望是我能够恢复学习成绩。老师说这些目标都不错,不过为了让衣服更好看也更合身,我们得把它变得更详细。
最终我们确定,在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可以回到宿舍居住、可以熟练应用至少三种以上自我调节的技巧。
到学年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至少结交一个以上的朋友,可以恢复像以前一样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出至少三个以上自己身上的特点。
咨询师:
工作阶段咨询师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帮助小雨外化困难、学习新技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
其次是帮助小雨和妈妈更好地互相沟通和理解,让小雨在咨询结束后,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第三是给予妈妈一些如何与青春期孩子互动的信息,并支持和理解妈妈,让妈妈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小雨。
未完待续
摘自 |《青听》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