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G无T,GPA 3.4,我去剑桥大学读博士!

2023-11-08 14:18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介绍:/


本科:西交利物浦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绩点:3.4/4.0

无G无托雅


大家好,我申请的是22Fall HCI人机交互的PhD,今年录取到了剑桥大学智能交互系统方向的博士项目。

 

关于是否申请PhD和做科研我其实在大一的时候是比较犹豫的,但和友人顺着这个话题聊过几次后决定先试着做一做。于是我在大一暑假的时候参与了SURF,加入到学校的人机交互实验室,跟着组里的博士生一起做了几个项目。很幸运的是,这几个项目最后都发表在CCF-A和CCF-B的会议上,并获得了2020年某CCF-A会的最佳论文提名奖,我也作为Oral Author线上发表了这篇论文的演讲。

 

这四个月的经历让我开始认真思考继续做HCI相关的研究并攻读博士的道路的可行性。于是我在开学后留在学校的人机交互实验室持续做一些自己的项目并期间阅读了很多HCI领域非常重要的论文,帮我打下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基础。之后,我在2020年暑期以研究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很有名的研究实验室做暑研工作(并在暑期结束后留任研究助理,一直到现在还保持长期合作),也进一步地了解到国外HCI实验室的工作氛围和其他一些HCI领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地,我也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一位HCI大牛的非常强的推荐信,为我之后的申请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和信心。



由于在澳大利亚的这个实验室陆续又合作并发表了一些论文,我在澳洲教授的推荐下又在CMU和IP Paris(巴黎综合理工)的两位教授的合作培养下参与了他们2021年的暑期实习项目——可惜因为疫情,这段实习被迫转为线上。

 

我在HCI PhD申请过程中首先思考的是地区的选择问题。需要声明的是,我个人没有任何对地域的偏见,但从综合的科研水平和就业求职机会来说,美国是最主要的国家,其次是加拿大和欧洲。

 

在申请过程中我发现,英国和澳洲的申请会比较类似,教授几乎在录取的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所谓的“留学地域鄙视链”相比,很多澳洲和英国的高校在学术水平上的表现也是世界最顶级的,比如在HCI领域中,英国的UCL,诺丁汉,兰卡斯特,澳洲的墨尔本,蒙纳士,新南威尔士也都是特别好的学校,即使是相比于美国顶级的高校(比如UIUC,UMich,UCLA,UCSD等)也不逞多让。

 

至于美国的PhD申请中,主要还是会有一个committee来筛人,尽管有些学校会出现强prof制/强committee制,但总体上来说,相比于英澳,美国committee这关还是很必要的。

 

我个人在申请过程中几乎和所有HCI中合适我方向的组都有过交流,并从我想申请的导师的教育背景来说会发现其实并不存在US PhD就比UK/加拿大/欧陆/澳大利亚的PhD好的说法,只是就业机会明显会多很多。所以PhD就读期间还是会建议大家在保持高质量科研的同时加强connection(无论是和学术界还是工业界的),这样无论在哪都会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



至于不同地区PhD项目的区别,UK和澳洲的PhD一般来说都是3年,会附带3-6个月的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美国、加拿大的项目则一般是4-6年。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UK和澳洲的PhD在发表论文的绝对数量没有美国的PhD多,但考虑到很多人直接去业界,项目的时间长短可能就会是很大的优势了。如果是留在学术界,UK和澳洲的PhD通常会进行1-2轮的博后,弥补和北美PhD相比缺少的2-3年的经历。所以总的来说只要愿意花精力在科研上,无论在哪里读博都会有很好的就业机会的。

 

接下来是申博的准备。美国的话,我个人会认为(美国教授的)推荐信>=科研经历>GPA>>一切。之所以强调一下美国教授的原因是我发现同样是强推,美国教授的用词会无比华丽,而欧洲教授的强推会显得非常朴素,而达不到一个“强”的效果。此外,在申请博士项目的过程中,推荐信只有强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教授不能在他/她的推荐信中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尤其是科研合作中的),那么这封推荐信多半是没有用的。

 

在英澳的PhD申请中,成绩会略显重要,但一般只要通过最低入学标准也都不会太在意;最重要的会是科研经历和“研究计划书”(相比于北美申请最不一样的地方,英澳的PhD项目几乎是会偏向于已经拥有Master学位的申请者的,也希望申请者在申请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计划书,而不需要通过1-2年的课程培训来训练这种科研技能——北美的PhD项目时间长一些的原因也在此,因为北美的PhD项目允许甚至鼓励本科生直接申请,所以需要1-2年的时间来补充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和准备开题的博士生之间的gap)。推荐信在UK/澳洲的申请中会略微不重要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UK/澳洲还是北美的PhD申请过程中,paper的数量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会有一些同学在听上去很好的“IEEE”或者“ACM”冠名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堆论文,但实际上这些会议水分极高,不但对申请没有意义,还会有减分的作用(比如澳洲某高校采用一个内部划定的qualified publication list,不在这个list上的所有期刊和会议都是0分)。计算机领域的同学可以参考CCF的分级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是CCF-C及以上的会议都是大家公认的“顶”会;或者可以参考自己想要申请的组平时发表的论文都是在哪些会议或期刊上。经验之谈,一些举办届数少于10届&&绝大部分开会场所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组委会成员都不知名的会议都是绝对的水会。

 

我最后想分享一下科研方向的选择。申请的科研方向基本决定了你PhD期间的涉猎和学习;尽管会有人PhD期间换方向,但如果本科期间就已经尝试过并找到了感兴趣的科研方向,PhD期间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因此,我会建议本科期间至少自己多去尝试一些,尽管不一定有那么多机会去不同方向的研究实验室工作,但可以通过自己去阅读论文,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真正地去开始了解自己想要申请的领域;而不是申请季结束了还数不出自己领域都有哪些开创性的论文,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申请建议:博士申请更多是学术方向上的匹配,很多时候大家可以着眼于地区/所谓的排名之外的东西,比如教授在业界的口碑/声誉,在顶会上的发表记录,在顶会顶刊的任职和服务。相比于所谓的排名和地域鄙视链,这些对于PhD的career都会重要的多。

 

申请文书中,最需要准备的就是SOP(or PS)了,这一点需要感谢世毕盟的mentor和文书修改的老师的反馈。我的文书前前后后大修了三五次,小修的次数数不胜数,世毕盟的mentor和咨询老师也经常在准备过程中督促我和为我解疑。

 

在整体的申请规划中,我也参考了很多世毕盟申请培训课程中的内容。此外,世毕盟的mentor和咨询老师也在我申请时间线上的关键节点一直督促我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我重度拖延症的问题!



无G无T,GPA 3.4,我去剑桥大学读博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