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呼吸科-气胸
病因:
人工气胸-人为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以便CXR观察肺内病变;
外伤性气胸-胸外伤、穿刺导致的气胸;
自发性气胸-多有肺部基础疾病,COPD、结核、特发性气胸(胸膜下肺大疱破裂,多见于瘦高的青年男性);
分类:根据胸膜破口的不同开放状态
单纯性气胸-胸膜破口比较小,肺受压萎缩后破口自行关闭;胸膜腔内的压力接近或稍高于大气压;抽气后压力不上升(不继续漏气),残余气体可吸收;
张力性气胸-破口有活瓣的作用,每次呼吸都有部分气体进入胸膜腔,但是不能排出,胸膜腔内压力不断提高(10cmH2O);抽气后压力暂时降低,马上恢复
交通性气胸-破口较大,吸气和呼气时气体可以进出胸膜腔;胸膜内压维持在大气压左右,抽气后压力维持不变;
病理生理:
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取决于-本身肺功能、气胸发生的速度、胸腔内压力高低;
张力性气胸时压迫心脏和大血管,导致回心血减少,CO下降,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临床表现:
症状:
大笑、用力过猛、屏气、剧烈咳嗽为诱因;
突发一侧胸痛、气促、胸闷、咳嗽;不能平卧,侧卧时患侧在上;
张力性气胸时胸内压极度增高,压迫静脉回流,降低CO,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休克、心律失常;
体征:
气管向健侧移位、胸廓膨隆、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扣诊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液气胸时有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
CXR-气胸线之外透亮度增加,无肺纹理(呼气时肺萎缩,更明显),肋膈角锐利;纵隔旁出现透亮带说明纵隔气肿;纵膈向健侧移位;
CT-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萎陷和压缩;
鉴别诊断:胸痛+呼吸困难
哮喘和COPD-都表现为气促和呼吸困难,哮喘有反复发作史、COPD进行性加重,如果支气管扩张药、抗生素疗效不佳且症状加重要考虑合并气胸;
急性心梗-有心脏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可以鉴别;
肺梗死-有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骨折等,CXR、CTPA可鉴别;
未破裂的胸膜下大疱-盲目穿刺抽气可能导致外伤性气胸;疱内有细小纹理,疱的周围没有气胸线;
治疗:
保守治疗:
绝对卧床、吸氧促进气体吸收(氧浓度<40%);
单纯性气胸、气体<20%胸腔容积、PaO2>70mmHg可以保守治疗,老年患者自发性气胸不主张保守治疗;
开始时肺萎缩,通气减少,形成肺内右向左分流,PaO2降低;随后萎缩的肺血流也减少,PaO2恢复;但是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可能出现呼吸衰竭;
排气疗法:
胸腔穿刺抽气:
单纯性气胸-气体>20%胸腔容积、一般状况较好,可用穿刺排气,每次<1L;
张力性气胸危及生命时-马上穿刺排气缓解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
单纯性气胸一般状况差、张力性、交通性、反复发作的气胸可以使用;
胸腔闭式水封瓶引流(胸膜腔压力1-2cmH2O),导管在水面下1-2cm;
效果不佳可用负压吸引闭式引流(负压太大造成肺损伤,压力调节管保证负压-8--12 cmH2O);
手术治疗:
交通性气胸破口不能愈合者,可开胸或经胸腔镜手术修补破口;
并发症的处理:
复发性气胸:
胸膜修补术
胸膜粘连-四环素粉针剂、滑石粉、50%葡萄糖注入胸膜腔后反复变动体位,产生无菌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使胸膜粘连;
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
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沿血管鞘进入纵隔和皮下,形成气肿;
纵隔气肿压迫大血管,导致干咳、呼吸困难、胸骨后疼痛向上肢放射,随呼吸和呑咽加重;CXR可见纵隔旁和左心缘有透明带;
随胸腔积气的消散气肿可以吸收,吸入高浓度氧有利于气体吸收;
保守-闭合性 <20%
穿刺-闭合性 >20% 一般好
引流-闭合性 >20% 一般差 交通性、张力性、反复发作的
手术-交通性破口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