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 作者:饶宗颐

2022-07-21 13:41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柘林现在是潮州市所属饶平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在明清历史上为海防要地,与南澳对峙,和黄冈、大埕相犄角,形势险要。明时设柘林寨,为海上门户,其地一带称为柘林澳,嘉靖丁未(廿六年,1547)郭春震《潮州府志•地理志》云:
    柘林澳:暹罗诸倭及海寇常泊巨舟为患,今调拨潮碣二卫军士,更者哨守,益以募夫,以指挥一员领之。水寨:凡舟之过秋溪及樟水港者必由之。洪武初,置石城,造战舰以拒番舶。今官军往来防御,以夏秋为期。(拙编《潮州志汇编》页70)
    郭氏在这段纪录的后面复加上一番备倭的议论,指出领饷金募海夫不足,复益以东莞乌船子弟兵之数百。复论该地无法遏止为乱之原因有三:“一曰窝藏,一曰接济,一曰通番。”所谓“通番”,“谓闯粤滨海诸郡人,驾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携诸番奇货,因而不靖肆劫掠。”(同上书)
    明史324暹罗传“嘉靖元年暹罗占城货船至广东。市舶中官牛荣纵家人私市,论死如律。”当日禁绝通番如是之严。春震是篇他书屡加以转录,足见其重要性。(如东里志、吴颖顺治潮志)
    嘉靖时,番舶已经常往来,知暹罗与潮人之移殖交流,由来已久。顾相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3)饶平大尖峰下云:“柘林澳在其南,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即抄袭郭志之说。
    万历二年陈天资修《东里志》云:
    洪武二十六年,置水寨,兼哨柘林。洪武二十七年,置大城守御千户所。(倭)寇海边,自澄莱(莱芜)至广东千余里,咸被其害,至是命安胜侯吴杰率武职于沿海以总备。仍置寨建所,于是有东陇之水寨,柘林之东路,而大城所亦因以建置焉。(传钞本)
    洪武初,只在柘林东路置哨,而水寨则与大城所同时设立。水寨在东陇,郭志所谓樟水港,即指澄海樟林。明泰和杨彩《南澳赋》云:“柘林樟林,苍苍郁郁。”柘林、樟林每联称在一起。一九七二年在澄海县东里和洲村出土,远洋木船,舷板上有下列字样:
    “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字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页123)
    红头船有单桅和双桅,此即当日出洋的双桅渔船,为蔡万利商号所造者。柘林造船业亦盛,至今尚然。水寨去柘林约一日程,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筑城周不及二里(见方舆纪要),而大城所即大埕城所,为洪武二十七年百户顾实创筑,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城之四门,各建城楼,规模宏伟,东面城垣至今保存完整,四面城门尚在。柘林东路于嘉靖时改为寨,刘忭饶平县志云:
    嘉靖四十五年改东路为柘林寨,东路之兵,时聚时散,海寇伺其往来,以为肆掠,民无宁岁。提督吴桂芳奏募民兵一千七百一十六员名,领战船大小四十五只,以指挥一员统之,建牙于天妃宫之东南,屹然一巨镇焉。
    寨址位于镇东北小山岗之上,营房已废,寨墙尚存。东里志云: 象头山在柘林,旧有天后宫。嘉靖初,镇守东路官,即庙树栅为营,戊戌(17年一1538)同知刘晴川(魁)与知县翁湘湖(五伦)行部至此,有诗。(不录)
    今天后宫后摩崖有玉湖书“披云洞”三大字,这是柘林寨见于志乘的记录。由设一哨进一步而设寨,经过许多地方官的倡议与经营,嘉靖壬寅(21年—1542)饶平知县益阳罗胤凯议云:
    窃惟柘林前金门一道,上据白沙墩,下距黄芒、南洋,外跨隆、南、云、青四澳,内则延裹黄冈、海山、钱塘、樟林等处多村,闽广货舟所经,……每有番舶据海劫掠……连年官府雇募黄芒等处兵夫三百名,协同官军驾船屯聚……往往海滨骚扰,然必以柘林兵夫易之,安知柘林兵夫,不为黄芒之为乎……
    嘉靖乙卯(34年—1555)知县应天徐梓有建海八议,略论:“沿海多设备倭官军,故于宣化(都)柘林之东北,特建大城备倭之千所户,而今则无益矣。”以其“隐处内地,去柘林十里之遥,海寇登岸劫掠,尚不知闻……而柘林地方,旧尝设一指挥以守之矣,为今之计,宜设一员于南洋……分一员柘林,以大城官军为主,而以某处募兵若干冀之。”(具详《东里志》议地方一项)
    在嘉靖正式设寨以前,柘林自明初以来只有指挥一名,而兵额及战船都无明文规定。这一期间,倭寇为患频仍,海上寇盗活动加剧。兵夫所以御寇,往往摇身一变而为寇,嘉靖四十三年,柘林海兵谭允传等以缺额称乱,进犯东莞,即其一例。柘林原仅有极薄弱的设防,称乱的活动分子往往以柘林为攻取据点,故柘林遂成为海上往来的重要交通站。
    潮州沿海的军事活动,在明代是寇乱最多的时期。万历十年潮州知府泰和郭子章著《潮中杂记》卷十即为《国朝平寇考》上下篇,纪载详尽。拙编《潮州志•大事志》系年纪要,存其大略。兹举其与柘林有关的事件,列出如下:
    嘉靖五年(1526)柘林民吴大与吴三聚众驾海舟十余艘劫杀惠潮。 嘉靖二十三年(1544)李大用船近百艘合攻东路官兵并柘林,下岱乡民竭力守御。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八月东莞何阿八寇东路柘林,协守指挥马骧、东路指挥张夫杰不敢迎战。
    嘉靖三十三年亚八弟亚九肆掠海上,是年六月初六日攻柘林,千户夏琏死之。
    嘉靖三十四年柘林海兵谭允传作乱,广东提督吴桂芳平之。
    万历元年(1573)林凤初遁钱澳求抚,白澎湖九奔东番(台湾)魍港,为胡守仁所败,是年冬凤犯柘林、靖海、碣石。(明史凌云冀传) 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闽中盗引倭大艘十余人犯柘林、碣石,惠潮副使任可容剿之。(黄佐《海上事略》)
    隆庆元年李锡为福建总兵官,海寇曾一本至闽,锡出海御之,与大猷遇贼柘林澳,三战皆捷。(明史212李锡传)
    以上诸役以林凤事件最为著名,事详明史凌云翼传及菲律宾史。《潮中杂记》言“林凤拥众数千,为官兵所逐,因奔外洋,攻吕宋玳瑁港,筑城据守,且修战舰,谋胁番人,福建巡抚刘尧诲遣人谕吕宋国主集番兵击之,至是又从外洋突入广澳。云翼……与福建总兵胡守仁兵合……追至淡水洋……凤走外夷。”
    林凤的名字,一般谈中国殖民史者都耳熟能详,不必深论。在嘉靖三年(1559)至万历二年(1575)这段时间,由于倭寇的肆虐,入潮阳、侵大埔,海上若干首领人物大都诱导倭寇为乱,像许朝光会倭攻海门,略黄冈、蓬州;林国显导倭寇上里,(林凤即其族人);吴平导倭陷大埕所,据南澳;平党夥林道乾、曾一本,无不挟倭以自重,失败而远遁外洋,官方参与此次战役经过,详明史俞大猷传,及《洗海近事》一书。吴奔安南,道乾至浡泥,略其地,号曰道乾港,聚众至二千人。(明史323记道乾自淡水洋扬帆直抵浡泥,攘其边地营港,即北婆罗洲之汶梨。)成为开拓外洋之历史人物。自吴平、林凤辈兵事平定以后,明廷乃于万历四年,因闽巡抚刘尧诲之奏,而有南澳镇副总兵之设,柘林的军事地位遂逐渐为所取代。明史223吴桂芳传:“(吴)平初据南澳,为戚继光俞大猷所败,奔饶平凤凰山,掠民舟出海,自阳江奔安南。”……平党林道乾复窥南澳,时议设参将戍守,桂芳言:“澳中地险而腴,元时曾设兵戍守,戍兵即据以叛,此御盗生盗也,不如戍柘林便。”故先于柘林设寨,然只有常备兵一千七百一十六名,何以御海上狂飚之聚?故不十年而改于南澳设镇。当日请设海防的重要文件,《潮中杂记》卷五奏疏加以钞存,十分重要,固取与此有关者略加介绍,以供治海防史者的参考:
    1、提两广军务右都御史吴桂芳疏:“倭寇海出没无常,先年议设南头、碣石、柘林三哨兵船分地防守,每哨止委指挥一员,兵无忌惮,得恣猖獗。近日柘林之变(亦指谭允传事)可为永鉴……臣等欲并三哨之兵而稍减其数……名曰督理广州惠潮等处海防参将。”
    2、吴桂芳请设沿海水寨疏……“请设守备一员领兵一千二百名,住札潮州柘林,以严东界门屏之守。”
    3、巡抚福建右佥都御史刘尧诲奏:“照得海贼林凤开遁外洋,不知向往。……今欲为两省久安计,必先治南澳……今宜得一总兵,领水兵三千人,专守南澳,而兼领漳潮二府兵事。……且南澳中有石城,乃近时贼人许朝光所造,屹立雄镇。……不惟海寇驻足无地,抑且逋贼出没不便,虽从此以为久安可也。”
    南澳既设镇,初置副总兵,而柘林照旧有守备一员,互为犄角之势。南澳有四澳,孤悬海外,南宋淳熙七年沈师犯南澳,杨万里自广至潮,讨平之。宋季帝昰避元兵,曾驻此地数月,今有太子楼遗址。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黄省曾《西洋朝贡录》云:“南澳又四十更至独猪之山。”独山或即刣猪澳,东里志:“宰猪澳,一在深澳东,戚继光从此间关道破吴寨穴。”潮语宰猪的“宰”字,读为透纽。上述诸事,足见南澳,虽为蕞尔小岛,久已著名于史书。柘林寨的遗物,现存有风吹岭东麓雷震关口上的石刻。其文如下:
    崇祯十三年季春立
    盘诘  奸细
     缉获  盗贼
    管柘林寨事都司曹
    楷书字大如斗,令人触目惊心。盖此处为重要关隘,由海路登陆必经之途径,故设防以备不肖之徒。
    风吹岭巨石林立,南澳镇总兵官员多摩崖刻石镌名其上,有第二任总兵晏继芳及梁东旭等题字:“闽广达观  万历丁丑(五年1577)季夏之吉闽粤副总兵晏继芳”
    “天水一色  万历甲戍季冬  黔南梁东旭”(此据《文物志》录文。按南澳陈志,“梁东旭,崇祯二年任副总兵,”与此年代不符。)又雷震关巨石碑刻著下列题记:“协镇广东黄冈等处地方副总兵官吴讳启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
    两旁小字略记“……予自癸亥之岁蒞任斯土,觉夫海波不扬,兵民安乐……康熙庚申岁协镇吴招抚之功所致也。是其功之上佐朝廷,下庇军民者大矣。但功大宜传,年久恐湮,爱敢勒石,以垂不朽云……立” 庚申是康熙十九年,是时清兵平达濠,潮州底定,吴启镇是吴六奇的儿子。六奇所著《忠孝堂集》有招抚南澳社(辉)吴(升)两镇书多篇。六奇时为饶平镇挂印总兵官。据《潮州志职官志》潮州镇四黄冈协副将,吴启镇、康熙十四年任,十七年又任,二十年继之者为沈阳许登联。(见《汇编》页1147)是十九年黄冈协镇正是吴启镇。此巨碣为纪颂吴氏招抚的功绩。考湖寮出土康熙六年吴六奇墓志铭称:“文夫子十有一,长启晋,次启丰,嗣职镇守广东饶平等处地方总兵。次启镇,邑庠生,娶甲戌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万杰公次女。”启镇妻即是罗万杰之女。碑云“各岛伪镇官兵人民,在此登岸”,可能亦包括降清的南澳前明总兵陈豹、吴升、杜辉等人,当日归顺清室的海外反动分子,都要从柘林的雷震关登岸,关外即面对汪洋大海,形势险要,万夫莫开。这一片石的纪录即是柘林在海防史上的地位重要见证。可惜立石的人名不清楚,从旁款所言“癸亥之岁蒞任斯土,”癸亥是康熙二十二年,如果勒石是饶平县知县,二十二年癸亥莅任者当为颖州刘忭(忭尝修饶平县志),尚待核实。
    风吹岭上的摩崖石刻群,新印《饶平文物志》大概多有记录并附图片,可以参考。上举晏继芳的摩崖原文记“万历丁丑”即是五年;而《文物志》作“九年辛巳,”显为笔误。九年的南澳副总兵则是于嵩。于嵩于万历十一年建南澳镇城汉寿亭侯祠记,碑今尚存于深澳的碑廊。 我于本年二月三日,(元宵前三日)至饶平柘林考察,由该镇穿过宋白雀寺古刹,又登元至正癸巳(十三年)的镇风塔,在风吹岭、雷震关上,凭吊石碣遗迹,低徊者久之。与柘林相去百里之遥的三百门港,位于汫洲与海山的交界,当年林凤带领徒众多人即从此三百门港上船出海。现在,三百门港正在开发为新的城市,回顾海上活动的历史故事,发思古之幽情,令人神往。
    最近澳门举办“东西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向我征稿,窃念谈中外关系史者多知林凤等攻犯柘林,而柘林所在,其历史形胜,向不明瞭,因取柘林为题目,草成此一短文。不贤识小,聊备商榷。记起南澳万历九年任副总兵而倡修《南澳志》的于嵩有“题柘林”五律一首云: 地险壮嵬峨,行穿翠霭过。潮平两岸阔,云密万山多。剑舞吞牛斗,旗摇剪薜萝。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东里志》艺文)
    附缀于此,以殿吾篇。
    一九九三年二月于香港。

    又按:浙西亦有柘林,为异地同名。明史302日本传:(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倭)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又云:“浙西柘林、乍浦…皆为贼巢,前后至者二万余人。”证之俞大猷传:“贼犯金山,大猷战失利,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此为另一柘林。

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 作者:饶宗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