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古港:“海丝之路”粤东第一港 作者:陈静莹

古代名港盛极一时
柘林港是潮汕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贸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之一。在漫长的潮汕古港演变过程中,柘林港作为韩江北溪的出海口,在唐宋时代就已经被史册所记载,其辉煌时期与樟林港并称而扬名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据史料记载,古时天津、上海、泉州通往西方和东南亚的货船,经常停泊柘林港避风,并进行给水、补充生活物资,而南澳岛上的货物和生活物资,也大都经柘林港与大陆流通。
柘林港不仅是历史上的海防要塞,更是古代海运发达的名港,早在元代,因海运发达,柘林港内及东小门海面礁石上建“龟塔”、“蛇塔”,山上建“镇风塔”,为当时进出港口的船舶安全导航,见证了柘林港的海上贸易史。明代虽然实行严厉“海禁”,柘林港仍是“商船巨舰往来之所”,就国内海运而言,柘林港是潮州乃至粤东海运的主要港口,货物运输,北上津、沪,南下吕宋、安南、暹罗、马来西亚,都以柘林港为进出口。
明朝建立以后不久,便实行“海禁”政策,只许市舶司定点官方贸易,不许民间商人出海,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其它时期的官方贸易以接待外国商船为主,沿海地区的富户为了谋利,穷苦百姓为了谋生,便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民间海上贸易活动。据载,当时潮州、南澳、澄海、饶平等地出现了以许栋为首的通倭走私集团,他们亦商亦盗,活动于海上,通倭船舰及日本商船往来频繁,柘林港乃其主要停泊点,常有商船几百艘停泊。此时柘林港入口货物主要有大米、白砂糖、布匹等,出口货物有陶瓷、红糖、茶叶等。
港口发达带来岸上繁荣。柘林港及岸上的全盛时期,是在雍正年间。当时港内常泊着数百艘各类船只。当时兴起了“红头船”海运之风,商民大造“红头船”300余艘,航行于台湾、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福州、泉州等地及海外吕宋、安南、暹罗等国家。每年四五月,番船抵港,港口一片喧腾。岸上商贾云集,常住人口二万多人,有百家姓之称,开设行铺货栈一百多家,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长700多米。每年“妈祖生”,更是热闹非凡,有一次竟请了23台戏同时演出。从岸上到西澳鸟,海上距离约2公里,其间船舶一艘接一艘,船桅如林,人们可步行来往,俨然海上浮桥,堪称奇观。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急于从中国掠夺劳动力,载运到古巴、南美垦殖。那时,洋船常驶入柘林港,登岸拉丁,载运劳动力出国当牛马、做苦工,柘林港成为移民出国的口岸。
“海上牧场”涛声依旧
车子延国道324线往饶平方向一路疾驰,过了饶平县政府所在地黄冈镇不久,我们便看到了往“柘林”的指示牌。从国道右转,经小道驶上宽阔平坦的所柘公路,蓝天白云、郁郁青山豁然出现眼前。接着,海阔水深、烟波浩渺的柘林湾又在不经意间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只见湾内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恰恰印证了有关柘林湾的那句“山的那边有海,海的那边有岛”的美誉。接近柘林镇,我们发现,平静的湾面上出现了一座座由网箱结成的鱼排,上面搭有木屋,排与排之间留有可供小船通行的水道。成百上千座鱼排紧密相连,规则地铺在海面,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座浮动的海城。烈日下,渔排上一片静谧,不时可见到一两只白鹭,悄然飞至,一派和风。难怪,现如今的柘林会被称作“海上牧场”。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柘林港新码头。现在的柘林港是广东十大渔港之一,港区共建有四座水产品码头,以及市场和冷冻、输冰、供水、储油等配套设施。码头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是出口活海鲜的重要基地,常年停靠着港澳台等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渔船、商船,还设有柘林台湾渔民接待站,是台湾渔船避风、补给和小额贸易的主要基地之一。
由于正值南海休渔期,我们到访时码头并没有想象中的繁忙景象。三三两两的小型货轮和数十艘头刷红漆的本港渔船静静地泊在岸边,一艘小船正往岸上装卸刚从南澳运到的生蚝。在码头卸货区的一角,几位正在闲聊纳凉的本地渔民你一言我一语的向我们讲述起他们所知道的柘林港“变迁史”:“东、西两个码头是二三十年前新建的,中间两个是建国前就有的老码头”,“你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地方都是40多年前围垦建堤后才慢慢发展出来的”,“镇政府、新市场那一片以前都是海”……
古渡遗址见证沧桑
从这群质朴的渔民口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史料中记载的建于元代的柘林古港导航塔“龟塔”、“蛇塔”和“镇风塔”至今仍保存完好,而“龟塔”碰巧就在我们所处新码头的正对面,与经历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的“蛇塔”、“镇风塔”遥相呼应。
“古渡口就在镇风塔所在的风吹岭”,其中一位姓李的老渔民热情地充当起我们的向导,带我们去重走那一段曾经的繁华。
老李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柘林镇东北、风吹岭西麓的白雀寺,从寺旁一弯曲山道上行,我们一抬头便望见了巍然屹立的镇风古塔。相传柘林地处海滨,屡遭风潮之害,渔民于是在岭高面海,常年风声飒飒的风口处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在塔西侧的自然石上,刻着“岁次癸已至正十二年二月造”一行大字,可见造塔的绝对年代是元顺帝年间(1352年),距今640多年,为有史载潮汕地区最古老的石塔。据了解,该塔于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饶平县唯一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就是以前的柘林港,听老一辈的人说,在很久以前海水就来到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老李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的脚下是以前的官道,沿着这条路一直上去就是古渡口,也就是以前的关卡,往来柘林港的船和货物都要经过这个关卡的检查。
从镇风塔一路往上,我们远远看到了一块平淡无奇的大石头,“到了。”老李说,原来那块大石便是闻名遐迩的柘林古渡口石刻群的其中之一。据资料记载,风吹岭“岭高面海,一年四季风声飒飒,往东眺望,沧海万顷,水天浩渺,闽粤的高峰岛屿如泥丸入海,甚为壮观,历代显官名士纷迭至此观览,吟诗作赋于此,于今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其中,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闽广副总兵晏继芳题的“闽广达观”,以及来自湖北、四川、贵州、吉林、江西等地文人墨客题刻:“海阔天空”、“水天一色”、“闽粤一览”、“玉柱天关”、“天风海涛”等等……时至今日,这些石刻依然清晰可见。我们看到,饶平县政府1981年便在这里竖了一块石碑,将古渡口石刻群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我们站在古渡口遗址远眺,曾经商贾云集、繁华一时的粤东第一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海面变成了农田和一排排的房屋,现代化的电厂、港口平地而起……当古老的船队成为历史的回响,柘林古港的“红头船”身影不再,只有历尽沧桑的古塔和石刻,兀自默默述说着曾经的艰辛与辉煌。
柘林镇名称由来
相传南宋末代皇帝昺南逃,来到这个元兵未到的天南海角,准备以这些岛屿的天然屏障为基地,重振王朝。当时他环顾四周深感这里“有旗(旗头山)无带,有马(马头山)无鞍,有井(七夕井)无栏,有门(大小金门)无闩”,似乎欠缺些什么,便诏命三山土地伯公,驱赶石羊、石马来此建城、筑栏、造闩、绣带、制鞍。哪知中途被一孕妇点破,那些石羊、石马便现了原形,变成满山遍野的怪石重叠,形成海滨石林,即有了这个奇特的“万家姓”古镇——柘林。随着人口繁衍、商贾云集,聪慧的柘林人创造了“独塔镇风、双峰锁水、七星聚会、群兽浴日、绿浦金沙、白雀青灯、古渡雄关、普陀史碑”等八景。
清代粤东迁台港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取消通海之禁,允许人们出海贸易、捕鱼。柘林港对外通商贸易和渔业生产蓬勃发展,因饶平南部普遍缺粮,商人到暹罗、台湾贩运大米。
“红头船”海运之风兴起,至雍正年间,最为繁盛。当地商民造“红头船”300余艘,航行于台湾、广州、上海、天津、厦门等地。还有几十艘航行吕宋、安南、暹罗等地。台湾、日本、暹罗、安南及西洋商船也常来通商贸易。各地商贾云集,居民多达两万多人,有“百家姓”之称,时有南北行街千米长,开设行铺客栈百余家。
柘林与台湾往来相当频繁,对柘林人的影响颇大。柘林人多地少,粮食(主要是大米)主要依赖于台湾,清初柘林港与台湾的商贸往来尤盛。有20多艘船从台湾运米至柘林。柘林人称台湾米为“大王米”,并用“大王米”吃不够喻指人幼稚。经黄冈河运来饶北九村的陶瓷,从江苏、上海运来的布匹,由台湾商人购买至台湾。当时南澳、樟林及潮汕一带的人与台湾贸易都是以柘林港为中转站。两地的来往受到季节的影响,夏季时多从台湾往柘林,秋季时多从柘林往台湾。柘林人与台湾互通婚姻,有部分人乘坐货船到台湾,有的在当地发财,便在台湾定居不再回来了。
在当地人的历史记忆中,柘林在与台湾的往来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台湾的印象不仅留存在他们的记忆里,柘林镇上也留下了台湾人活动的印迹。在柘林镇的汉忠义庙里,曾经有一块“威灵显赫”的牌匾,为康熙四十年台湾信士林士明所赠。据《拓林汉忠义庙重修碑记》记载:明清两季,楼寇屡屡侵扰,民不堪其害,庙宇建于清初。康熙八年,海禁撤除。柘林良港商船往来频繁,凡进出港者,均进庙祈福,一时香火旺盛。康熙四十年,有台湾船民林士明建“威灵显赫”匾额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