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晓锦源:春夏养阳的各家学说

2023-03-19 14:02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王冰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似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百刻晓暮,食亦宜然。”

          张志聪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张景岳说:“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高士宗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上面列举的是古代有代表性的注家的见解。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现代研究《内经》的同道们的认识:

      于天星说:“本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问题,注家众说纷纭,不少失之穿凿,其实,这本来是顺应四时的一个预防学概念。高氏注文颇为质朴,比较符合经文原意……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经过无数医家临床实践,逐渐成为对治疗学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命题,并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颇有特色的方面。如若干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和久治不愈的痢疾,常采用夏季服用温补药物,至冬则病情反见好转,便是很好的证明。”

     赵棣华说:“本篇反复论述顺应四时阴阳气候变化的养生之道,具有现实意义。如《张氏医通》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在炎热的伏天创用背上俞穴白芥子涂法治疗哮喘。

    中医研究院1955~1978年,运用冬病夏治的消喘膏(炒白芥子21克,延胡索、细辛、甘遂各12克,研细末),在三伏天贴肺俞、膏肓、百劳,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共治疗1074例。……

       他们观察到有效病例除了咳、痰、喘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外,都有感冒少,过敏现象减轻或消失,体力增强等表现。这是用贴药的方法协助人体春夏养阳,以保证在秋冬仍有较强的抵抗力,使奉收、奉藏者多,所以能预防秋冬的疾病发生。”(见《内经新识》,赵棣华、郁文正、刘正才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以上的解说,是各不相同的。


晓锦源:春夏养阳的各家学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