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广西城市,为何藏着最地道的广东味?


梧州,距离广东最近的广西城市。但事实上,行政区划的概念,在这里会变得有些尴尬,因为“广东广西”里的这个“广”字,指的正是梧州。

其治所,大致在如今的梧州到广东封开一带。图为梧州苍海新区
摄影/陈静思
尽管在今天,广信的名字早已不复存在,但梧州,却从没有忘记过自己分界之城的身份和使命:
历史上,这座秉两省之中的城池,无论在地理的控扼、还是风俗之交融,都体现出对粤桂两地的缓冲、枢纽与嵌合。不夸张的说,广东与广西,至今仍能被人如此自然地的并提为“两广”,梧州一城,居功至伟。

然而,随着航道的衰落,梧州古远的威名正在淡出人们的认知,很多人,甚至是在年初的坠机事故中第一次听说此地……
但事实上,哪怕在今天,这座耸立在群峰与流水间、封存着上世纪韵味的优雅小城,仍涵养着无穷的意趣,和深远的想象空间。无论你是广西人、广东人,还是一个单纯的过客,梧州,都值得被你重新认识一次。
- 01 -
拴着铁环的骑楼:
东流之水与西进之市
如果你问,梧州最有名气的景观是什么,一番思考以后,本地人大概率会告诉你:“骑楼城”。
我们能在不少华南城市的热闹地段见到骑楼。这种源自东南亚、门脸被架空修成连廊的联排小楼,既能为行人遮阳挡雨,又为商铺的经营留有诸多便利,堪称热带城市公共空间的典范。

梧州的骑楼有两个特色。其一,就是规模大:其他城市的骑楼,大多只能连成一两条街;梧州的骑楼,却有纵有横、铺排成片,规划井然,俨如一座城池,十分壮观。
第二条特色则更有意思:在梧州骑楼的二楼,每一户人家的窗外,我们都能看到一只铁环。

摄影/Calv1n Lai
这个铁环的作用是什么呢?原来,在如今高大的堤坝被筑起以前,梧州每年必遭洪水。这拴在高处的铁环,便是各家拴系舟船之用。过去每到雨季,骑楼一楼的商人们早早把物什收拾到二楼的住处,行洪之时,悠然登楼。每日乘舟而出,照旧贩货,称之为中国的威尼斯人,竟毫不为过。

旧时发洪水时城中行舟的情景。
图/视觉中国
那么,梧州为何如此容易发洪水呢?这要归因于,这座城市在广西水系中极特殊的位置。
众所周知,珠江水系,以其密集的支流,贯穿和联络起了广西的各个主要城市。但当这些曲折四流的小江准备注入广东、成为真正的“珠江”时,其水力最主要、也最密集的合汇之处,就是梧州。

制图/孙璐
坐靠收拢广西一省之水的西江,每到雨季,各江河的涨水,你一瓢,我一碗,迟早会漫涌到梧州。这梧州城又四面环山,平地狭窄,建在宝贵的河阶地上的老城区,自然免不了连年的水患。
但是,我们先民可并不愚蠢。他们把城市建在江河的咽喉,自然懂得洪水之弊。梧州城之所以能在此存在两千年,是因为,由这东流之水带来的、绵绵不绝的航运利益,要远大于洪水带来的祸害。

摄影/冼卫雄
想想看,沿梧州的水路顺流向东,便是一条几近笔直的宽阔航道,直冲广州、香港甚至南洋;逆流而上,沿浔江、桂江、北流河分别向北、西、南反溯,我们则可以轻松触达一整个广西。无论外部的商品入桂,还是广西的土产外销,只要走水路,试问,哪条船能不经过梧州?
事实上,自清代广西改土归流以来,梧州的江面上便再没得过片刻的清闲。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客船、商船仍要排着队进出梧州港,西江上,“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舳舻千里,繁华无两。

摄影/徐荣
水上交通,也深深印刻进了梧州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梧州周遭的农民,往往喜欢一大早坐船来城中卖些鸡、菜、山货,卖光了便去买些日用品,乘船而归。梧州人都习惯于在码头上采买新鲜水果、以及各色土产,他们更是从小就习惯于水上旅行,和大人乘着“红星号”轮渡顺流去广州、香港,逆流去南宁、桂林、柳州,是无数梧州人的童年回忆。
因其内河水网咽喉的地位,梧州,亦是飘蓬江海的水上民系“疍家人”,在珠江水系最重要的聚居地。事实上,眼下大部分的疍家人早已上岸居住,但在梧州一带,我们仍能找到一些还真正在船上衣食起居的、所谓“最后的疍家人”。

不夸张的说,在水运为王的年代,梧州控扼了广西一省经济之命脉。凭此霸道的地利,清末珠三角崛起以来,梧州,也自然成了那些逆西江而上的广州、香港商人,营商立铺、安家定居的首选之地。
广西白话里有句俗语:“无东不成市”。意思说广西近代的热闹商埠,几乎都是靠广东人开拓出来的。梧州其实也一样。壮观的梧州“骑楼城”,其实,就是当年梧州粤商开银号、立铺面、做营生的场所。


摄影/Calv1n Lai
背靠广西一省的物产与需求,面朝强劲而活跃的珠三角市场,再加上无可比拟的航运地位,和无数勤劳的商人,民国年间,梧州一城,财政收入占了广西一省七成,贸易额占全省八成,财力之雄厚,商业之繁华,时人谓之“小香港”,风头无两。
可以说,东流之水,给了梧州无与伦比的优越位置;西进之市,培植了梧州厚重的商业根底。这两股能量,至今,仍在梧州发挥着绵长的余温。
- 02 -
嵌合两广、融汇山海:
梧州与广府文化的难解难分
从清末开始,源源不断沿西江反溯而上、来到梧州的粤商们,带来了不少属于珠三角地区的生活方式。直到如今,在梧州人的市井生活中,我们仍能感知到大量来自近代广州的风俗元素。

摄影/钮妞
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说服所有梧州人。因为,从更长的时间线上看,长期作为两广政治中心的梧州,其实深度参与了广府文化本身的形成,要知道,当管辖两广、交趾的交州刺史坐守梧州城时,珠三角还是一片汪洋。这样看,与其说是广州影响了梧州,倒不如说,是梧州影响了广州。

摄影/钮妞
到了今天,这样的争论已经变得无味。因为随着历史的沉淀,梧州与广州两城的风土,早已水乳交融、难分彼我。就连两座城市中最重要的山,也都叫白云山。
作为一座毫无争议的一线城市,广州如今自然怒马鲜衣,但少有人知,在两百多公里外的失落小城梧州,其实藏着广府文化的B面。更直白地说,许多广州城的古早韵味,其实被封存在了发展没那么快的梧州老城中。

摄影/钮妞
语言,最能反映两座城市的暧昧关系。据研究,古粤语很可能发源自梧州地区,至今,梧州周边的几个县仍说着带有浓重古粤语痕迹的“勾漏片”白话。不过,梧州老城区的人,说的却是标准的“广府片”白话,除了一些微细的差别,譬如把“唔”说成“冇”,梧州话和广州话十分相近,几乎可以完全无碍沟通。

制图/孙璐
吃食上,梧州人更是有着大量的“广东”特色,譬如饮早茶、喝凉茶、煲汤、吃煲仔饭……而无论是酒楼、茶楼做的粤菜、粤式点心,还是街边小摊做的煲仔饭,梧州广式餐厅出品之稳定,丝毫不逊于广州老字号。最重要的是,相比物价本来就不算高的广州,梧州的物价更加低廉,很多广州人到了梧州旅行,都会被那里食物的性价比感动。

摄影/Calv1n Lai
当然,像煲仔饭这样的食物,无疑是由当年的广州商人带给梧州的。但梧州,却也同时为广州餐馆的食单做出了不少贡献。
比如,在广州有些功夫的酒楼,都会做一道纸包鸡:玉扣纸包着腌好的鸡肉,下油锅炸,既有短时高温烹饪带来的鲜滑,又因为纸包最大程度锁住了鸡味与调味……这,便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梧州菜。

在梧州,纸包鸡是用岑溪古典鸡制作(岑溪是梧州下辖的县),
清甜的肉质和考究的做法,相得益彰,在广州是吃不到的
摄影/Moly
而除了一些烹饪食物的技法,梧州食俗对广府食俗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潮湿闷热天气的对抗。
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使梧州常年气温高、雨量多,再加上此地年年泛滥的江河,梧州的先民们,饱受闷热、潮湿之苦。据传在明代,一位梧州老中医,偶然用一只乌龟和一些土茯苓熬了一锅汤,饮过后,竟觉得神清气爽,湿滞全无,便热情地推介给邻里街坊,大家争相效仿,逐渐在其中加入蜜糖,捣制成膏,这便是最早的龟苓膏。

图/图虫创意
到如今,龟苓膏无疑已经成了广东人最爱吃的零食之一。在讲究药食同源的他们看来,一种清凉美味的甜品,同时兼具强大的“保健”功能,既能叫自己开心,又能让妈妈满意,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完美吗?
与龟苓膏异曲同工的是,产自梧州山中的六堡茶,把梧州物产对抗湿热的这一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梧州城区漂亮的骑楼,其文化的源头来自南洋。那六堡茶,就是梧州人回馈给东南亚人的一份厚礼。

摄影/张新
众所周知,清末以来,许多的两广、福建人下到南洋营商、做劳工,由于那里的气候比他们的老家还要湿热,他们亟需一种强力的祛湿饮料,由梧州人带来的六堡茶,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种经过深度发酵的黑茶,据称泡后有股子槟榔香气,似乎天生就是用来对抗湿热的。南洋的华工们很快爱上了它。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六堡茶源源不断地被运出梧州,集散到广州、香港,再被销往南洋各国,直到如今,这种茶叶,仍是东南亚最受欢迎的茶叶品种之一。

摄影/Calv1n Lai
最后,别忘了,梧州毕竟是一座广西城市。再加上,此地自古盛产大米,又加上,北回归线赋予梧州的高空气湿度,这些条件,共同赐给这座城市一碗完美的米粉。梧州的河粉,既继承粤菜调味的醇厚、绵柔,又有广西米粉的极致鲜滑、爽嫩,堪称“味通两广”的绝佳范例。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梧州的螺蛳粉店正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做煲仔饭的店正变得越来越少。一方面,脱胎自工业生活的螺蛳粉本身就极具侵略性,另一方面,这也从侧面展示了,梧州食俗在粤桂两地间的摇摆地位。


图2: 芳记粉店蘸酱。摄影/Moly
最传统的梧州妈妈,仍会认为螺蛳粉“湿气重”,他们会叮嘱那些刚吃了螺蛳粉的孩子,赶紧喝些凉茶或者龟苓膏“驱散湿气”,这样的微妙局面,也只会发生在梧州了。
- 03 -
人造宝石城与宝藏目的地
没有人能够否认,和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航路城市一样,因为未能得到现代铁路的眷顾,梧州,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陷入了失落。
为了摆脱不利的交通条件带来的困局,梧州做过很多的尝试。譬如,从本世纪初开始,因为水电、人力便宜,再加上风俗语言与珠三角相通,一些香港商人来到梧州办人造宝石厂,聪明勤奋的梧州人十分珍惜这个机遇,很快,梧州拥有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人造宝石城产业,成了“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摄影/甘泽昌
然而,大概是时运不济,因为国际市场需求的降低,近年来的人造宝石业也并不景气。而随着近年来高铁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梧州年轻人,更是被虹吸到珠三角打工。梧州,也因此渐渐成了一座“养老”之城。
梧州空气、水质俱佳,城市干净、建设得体,而且,作为一座普通的地级市,梧州难得拥有四家三甲医院。事实上,在佛山、顺德以外,一些广州老人,也正在把自己的养老地,定位在梧州,毕竟,这个广府文化的遥远飞地,会让他们感到久违的亲切和踏实。

摄影/卢文
梧州的GDP固然总是不争气,但福祸相倚,物极必反。这里悠长的韵味,丰饶的物产,低廉的物价,闲适的生活节奏,与其较低的知名度形成了剧烈的反差,也逐渐让这座城市,被旅行者打上了“小众”、“宝藏”的标签。

摄影/卢文
应该没有人会在梧州的旅行或旅居中失望。这里无敌的汤粉,连嗦上一个月都不会腻;花广州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喝一上午不排队的高品质早茶;十几块钱,就可以喝一下午无限续杯的冰泉豆浆……老城区里散散步,防洪堤上吹吹风,看巷陌中闲人悠然来往,听南音婉转顿挫……对于那些想要短暂逃离尘嚣的逃离者而言,梧州简直是性价比的天堂。

摄影/何凡
常年云气缭绕的梧州城,本身的风光就极好。而与梧州城相对的长洲岛,是中国内河上最大的岛屿,风光更是旖旎。
日暮时分,坐在梧州长长的河堤上,看江水东流,长洲岛上灯火初上,江上货轮几声汽笛鸣起,晚霞飞落天边……无论你是短住的游人,还是久居的旧客,都不禁发出悠长的慨叹:
一城一地的命运或有沉浮,生活的本味,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摄影/张新
文丨犬蹦驴
文字编辑 | 太蹦驴
图片编辑 | 京鱼
地图编辑 | 孙璐
设计 | 九阳
地图审稿 | monk
头图摄影 | 徐荣
封图摄影 | 冼卫雄
📖主要参考资料
《地道风物.广西》
*特别感谢*
广西梧州市摄影家协会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