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亦初看世界我的阿斯伯格之路

2023-03-29 22:23 作者:精神康复白亦初  | 我要投稿

目录

成长中的蛛丝马迹
我有哪些阿斯伯格特质
我想确诊阿斯伯格


成长中的蛛丝马迹

第一次看《生活大爆炸》时,觉得太好笑了,“怎么有人这么像我”!小时候,我也是个特别的孩子,有时候还特别讨人厌,因为我总是喜欢给别人提意见。

一年级,班主任告诉我爸:“你们家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说老师的不是,日记里都是给老师提的意见”。虽然我总是考第一,有好几年班主任都不喜欢我。

二年级春节,爸爸带我和哥哥去给爷爷姥爷烧纸。我明确告诉爸爸:“等你去世了,我不会给你烧纸的,烧纸不环保,你也收不到”。

还有日复一日地,在饭桌上“教导”爸爸:“咳嗽要歪过头去,用手捂住嘴,不然会有病菌”。爸爸总是很气:“你看我什么也没咳出来啊!”(他以为看不见就是没有)。


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我曾数次怀疑自己是阿斯伯格,不过以为阿斯伯格都是谢尔顿那样的天才,我虽然还比较聪明,却只是普通人的智商。我在社交上犯过许多类似谢尔顿的错误,却从不刁钻刻薄,还很关心人类。例如:

2岁时,一个1岁的小女孩抓破了我的脸(现在还有痕迹),大人说,你怎么不打她呢?我说,她还小嘛。(3岁看老,从小秉性就是体恤他人)。

小学,看到老师没凳子坐,偷偷从家里背个凳子给老师(大概也是因为这样默默地对人好,后来班主任对我的印象改观了)。

20多岁,因为汶川地震等社会事件,同情伤亡者的遭遇,悲痛不已而数次重度抑郁。


去年,经一个已确诊的阿斯伯格朋友提醒,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是阿斯伯格。在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资料(摈弃了之前对阿斯伯格的刻板印象),认真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后,确定自己是个阿斯伯格者。除了类似谢尔顿的社交障碍,其他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也是阿斯伯格特质。


我有什么样的阿斯伯格特质

除了像谢尔顿那样的社交障碍(社交需求低、对非语言社交信号不敏感、对社交规则领悟力差、述情障碍),我还具有感官异常、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阿斯伯格特质。


社交障碍

社交需求低

  • 婴儿期非常安静,没有生理需要(饿、换尿布)不会出声。据母亲所说,总是一个人安静地玩,不太和人说话。有时候叫我,也听不到似的。

  • 不爱出门。暑假会要求父母把自己锁在家里,避免与人接触(地方习俗,有人来串门要接待)。有人敲门,我就不作声,假装没人在家。

  • 很少朋友,也很少和仅有的朋友互动。和朋友的互动,基本只有一起上下学。

  • 小学前,似乎只跟两个孩子玩。都是他们主动和我建立关系,我喜欢和他们相处,才成为朋友。小学老师也说我不合群。

  • 有社交主动期,但浅尝辄止,对融入群体兴趣不大。

对非语言社交信号迟钝,有事儿最好对我直说

  • 大学时,直到全班都以为我是某男同学的女朋友,我才意识到他在追我。我以为只是好朋友。他做的一些举动让我奇怪,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义(比如,在拥挤的公交上耳语时,对我的耳朵脖子哈热气)。邀请我去他和同学租的房子看电视节目,吃过饭,其他同学都有事走了。我还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看节目了?

  • 被喜欢我、我喜欢的人示好后,好几年才反应过来的情况很多。

  • 25岁时,还发生过,别人在讽刺,我以为真的在赞扬我。

对社交潜规则领悟力差

  • 小时候,对自己认知的事或物,不喜欢他人否定,喜欢说个不停(发小贡献此条)。

  • 20多岁时,对社交潜规则的理解,相当于10岁左右的孩子(智商优秀,不是智力问题)。常常看不明白周围人:为什么她们一起去做了某事(“一起”是怎么发生的)?她们为什么又在做别的什么了(一起改主意是怎么发生的)?

  • 20多岁,不知道如何交朋友。记住了50多个人的生日,到了日子祝她们生日快乐。这就是我对别人好的方式。

述情障碍,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迟钝

  • 大学室友和家人电话时哭,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哭。

  • 对家人有深情,但从来感觉不到想家。

  • 抑郁症前,基本没怎么哭过,感觉不到哭的需要。

  • 用了两年时间,才感受到自己对亲人某件事的不满。


感官异常


嗅觉,对污染物的味道敏感

  • 某年,室友装了地垫,我觉得味道很冲,其她室友都表示闻不到。那室友开门没声音,我背着闻到浓度变化,就知道她开门出来了。

听觉,噪声敏感

  • 长久以来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噪声。很多别人不在乎的微小噪声,困扰我。半夜里,上下几层楼寻找噪音源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买了耳塞后,完美解决了噪声对睡眠的困扰。

  • 过大的声音,让我感到不舒服。去KTV像受罪,除非把伴奏声都调小,以及当天的精力比较充沛,才可能忍受。去酒吧或舞厅,大多是为了朋友。偶然去一次,很久才能缓过来。

  • 体能和精神越差,对各种噪声的容忍越低。抑郁症身体差时,哪怕不是噪声,都让我痛苦。

视觉,对光线敏感

  • 面对强烈的光,容易感到晕、眼睛疼、头疼。正午,玻璃反射的阳光,刺痛眼睛的感觉像被刀扎中,以为自己要瞎了。在麦当劳工作过几个月,对后厨光线无法承受,常感到眼睛疼,就戴着墨镜上班。其他同事则毫无感觉。


痛觉不敏感

  • 从小打针不哭,指尖采血不觉得疼,献血的粗大针头也不觉得疼。直到37岁,才开始有痛经。也是这几年,指尖采血也开始感觉疼了。


刻板行为

  • 喜欢的食物,能每天吃,连续吃几个月都不腻。曾有一家面店的干拌肉末酸豆角甚合我意,连续点了一个多月。老板忍不住问了,“你不腻吗?”我忍了一周,又继续点。

  • 一些没有人在意的小动作(在此不赘述,保留私人空间)。


兴趣狭窄,热爱学术和秩序

  • 读过许多不同专业的书,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当代艺术……对别人来说,读专业书是付出,对我是享受。对别人来说读小说是消遣,对我是不够吸引力。读各种专业资料,了解世界运作的无穷规律,是我的热爱。一般人热爱的唱歌、蹦迪这些消遣,对我来说都太没意思了。

  • 在麦当劳的工作,事无巨细,都有明确的规则。按照规则做事,对其他同事是折磨,对我是享受。当看到别人没有严格遵循规则时,对我是折磨。


其他特征


卓越而无用的记忆力

  • 人脸识别:遇见陌生人觉得眼熟。想一下,能迅速想起若干年前电视上某不知名演员。查查照片看,果然相似。

  • 没有情感的录像机:35岁前,有录像式的记忆。对某些场景的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细节,全部像录像式记忆。但记忆什么并不是我可以选的,“录像”是随机发生的。对比过目不忘的天才,不能自主决定录什么的记忆太逊了!

  • 记忆自己的爱好:中学时代喜欢看CCTV5,尤其喜欢女排。记得住所有看过的女排比赛,双方球员的各种数据。包括中国女排联赛、中国女排的外国对手。


协调性、精细动作发展不足

  • 父亲和哥哥协调性极佳,我就比较差。学骑自行车用了3年,始终学不会乒乓球。

  • 手指做不好捏、握的动作,不能捏、握住笔,只好用虎口卡住笔写字,总是虎口疼。握筷子也很差,总夹不住东西。


小时候不会撒谎

  • 哥哥偷了妈妈藏的食物,分给我,让我不要告诉妈妈。但妈妈问起,我就会实话实说。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比较呆板,不懂得变通

  • 小学爸爸送我上学,很早,天很黑,路上没有什么人或者车辆。但我坚持从马路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大学前没有从左边走的记忆。

  • 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下雨天可以避雨,上学时,下再大的雨都继续骑车或者走路。

  • 高中去同学家,她家院子比较大,狗叫声也大。我保持着礼貌,小声敲门,敲半小时多才被发现。


我想确诊阿斯伯格


在融入社会的20-30岁,是我人生最艰难的10年。不同于学校,走向社会就需要社交,不但需要社交,还要做个社交场上的体面人。社交障碍给我造成了很多难题和伤害,而我却不知道是阿斯伯格的问题。许多以社交关系去肯定或否定人的言论,曾给我带来巨大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痛苦。所幸,我也获得了成长,适应了社会。在许多人看来,阿斯伯格不需要被确诊。因为阿斯伯格本身并不是病,精神科医生虽然会给出诊断,但没有任何治疗是针对阿斯伯格的,阿斯伯格仅仅是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生。目前39岁的我,在不断成长后,大多数社交障碍也不是问题了。为什么我还要寻求确诊呢?因为我的成长经验,对别的阿斯伯格者可能很重要。由于社交障碍、对世界规则较固执的认知,阿斯伯格者后天患抑郁症的几率比较高。同样是患有抑郁症,阿斯伯格和普通人的原因是不同的,也应该有相应的研究去探究不同的康复方法。而阿斯伯格确诊率低,对于阿斯伯格的相关研究也非常少。所以我想去确诊,以后可以参与这类研究。将来我去世了,也可以作为阿斯伯格者捐献大脑给科学家研究。

白亦初看世界我的阿斯伯格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