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观猴戏(八)

2019-02-06 20:24 作者:东部曙光  | 我要投稿

这一期加上接下来的一期,我打算抽出篇幅介绍京剧猴戏里的两个大部头:《闹龙宫》和《闹天宫》,这次先介绍前者。

《闹龙宫》又名《水帘洞》,事实上这其实是两出戏:《水帘洞》说的是孙悟空在花果山因打败混世魔王自立山大王(郑法祥据此编篡《刀劈混世魔》一戏),牛魔王率领众家魔王前来庆贺,进而结拜为兄弟的故事;而《闹龙宫》紧接着《水帘洞》一剧,叙说龙宫借宝一段故事。由于两者剧情连接紧凑,因此常常两戏连演变成一出戏,所以这两个名字就可以一出戏通用了。“国剧宗师”杨小楼的师兄,同样是武生泰斗的尚和玉这一辈子只演出一出猴戏,就是这出《水帘洞》。这戏在漫长的岁月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别看这出戏资历够老,但一开始出现在京剧舞台上其实是当做“灯彩戏”招徕顾客的。早期版本会在舞台上立两个可以旋转的五彩灯柱作为描摹“水晶宫”场景的道具,在当时百姓看来是很不常见的新奇玩意儿,也就是说最早这戏不是看演员的而是去看布景的。在漫长的发展后,这出戏渐渐出现了南北两派的分野:北派主要看孙悟空未上天宫时当山大王的那种特殊的功架和气势。讲求一个潇洒一个大方劲儿,但要和上天宫之后的感觉一定分开,演出时“猴气”一定要多一点,但不要过分。还有就是要有好嗓子,因为这戏虽说看武打看功架,但有很多唱段非常有特色,听了让人长精神。而且唱段里既有皮黄本身的西皮流水,又有昆曲牌子,如〈粉蝶儿〉〈折桂令〉,好角儿绝对不会对这些东西马虎应付的。

而南派猴戏的《水帘洞》,则是一系列猴戏中要紧的部分,因为他“有戏可看”:孙猴子龙宫借宝一场,在金箍棒到手之前龙王曾经给他展示过龙宫兵器库里一干的宝兵刃,孙悟空都一一试过,最后看见金箍棒才欣喜若狂。就在试前面这些兵刃的过程中,就需要演员有较硬的功夫,能把这些兵器一个一个都玩出各自的花样来。要求演员自身的功力必须够高,跟各样兵器把子的亲近程度要比自己儿子还亲。兵器就是普通的舞台道具,并无特殊之处,关键诀窍就在演员手里了。讲究耍一个“上下翻飞随心所欲而又不离身”,演员和兵器之间要想有磁铁一样,叫他走就走,让他回来就回来,叫他黏在手心里绝不让他上手背,让他往东他绝不敢给你往西。这就叫“出手绝活”,兵器要像长眼睛一样一招一式必须有准地方。尤其盖叫天对这出戏加东西进行改造之后,更是异彩纷呈。至于有什么彩儿我后面再说。盖叫天早年就是借着在这出戏里的一系列“神操作”才在上海猴戏圈子称王称霸的。

董文华徒孙唐春园《水帘洞》

我这次主演介绍北派的表演程序,因为北派《水帘洞》“比较有戏”。过去老梨园行内常说“南功北戏”,南方演员讲究练狠功,练硬功,练绝功,练火功,无论文武演员的表现都比较火炽比较惊心动魄,比较炸裂;而北方演员善于做戏,在表现剧情表现人物的表演上比较擅长,另一个就是说北派的戏码安排比较合理比较紧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首先的一场就是孙悟空出场(之前有“龙王现身”或“牛魔王行路”的场子,但比较碎比较杂,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我略去他们直接说戏核),行话称之为“排山”,这是专有名词,专门形容一些山寨大王聚众议事时台上的排场。“山大王”是绝对一号和舞台核心,要居中,有时还要在高台上垫高;剩下的无论是手下还是喽啰兵依次要呈八字扇形“雁别翅排开”,在排山的场合主角能不能压住全场的气势,有没有威风八面的感觉,是很考校演员自身的功力的。孙猴子也是山大王,所以“排山”一场再给他抖威风再适合不过了。

场面布置上,需要一把适当大的罗圈椅(或者直接一张垫的够高的椅子就行),这样道具也是“排山场景”中常用的,孙悟空需要在圈椅上上下活动摆出各种样式的造型亮相。一来表示山大王的威风,二来,他的动作还和人不一样,要有点“猴里猴气”,显得灵巧但是躁气。

随着后台孙悟空演员“搭架子”一声响亮的念白“子孙们,开~山~呐~”,若干小猴举着大旗从台左侧上场门上场,至台中“九龙口”位置向两边分开站好,打鼓佬要敲急促的“急急风”鼓点,用来烘托孙悟空出场前的大气。随着鼓点,孙悟空出场,扮相有一定之规,如上图所示:头上要戴“草王盔”(专门是部分山大王的角色戴的,也有的威武的山大王会戴“大额子”,如窦尔墩;还有的会戴“平天冠”,如程咬金),双插雉鸡翎后带狐狸尾;身上穿的有更讲究,要套双层正式的台上行头:外面要罩孙悟空作为美猴王时专用的蟒袍和玉带,蟒袍样式可以是男式的,也可以是女式的,不过女蟒的下摆比男蟒短下一半(在下一章我会说蟒袍的戏对于武生的特殊意义)。上面的花纹随个人而定,可以是非常正式的“绣龙蟒袍”,也可以在上面绣上桃子表示非常滑稽。

里面穿的行头必须注意,因为接下来的剧情需要当场脱蟒袍换行头准备进入龙宫,所以里面要穿孙悟空专用的黄色抱衣抱裤和薄底靴,就是所谓的“猴儿打衣打裤”,上面的图案基本上就是黑线勾成的“旋儿”,用来代表孙悟空一身猴毛(早年有全部穿黑色侉衣的);脖子上必不可少的要带一条红色领巾,表现孙悟空形象比较精神;头上的东西来说,一般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就叫孙悟空戴上他专属的黄色软罗帽,就像这样:

《闹龙宫》

但我还是喜欢比较素一点的,像董文华大爷那种,借鉴南派猴戏“戴毛头套”的打扮方式(这头套早期还有专门收集外国人剪下来的卷发做出来的),这样脸谱上的红色直接配上身上的黄色直观大方,色差大醒目,同时也展示孙悟空第一阶段在花果山野性未蜕的样子。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这时候有的孙悟空头上就会露出他取经之后才会戴上的金箍(仅露出额头前的月牙尖),这个郑法祥先生在谈艺录中解释过:这个先例最早是尚和玉先生开的。因为但凡武生上台第一要的就是“精神”,要“有锐气”。一般的俊扮武生要露本脸,妆就比较淡,除了打底色外主要就在上半张脸上操弄了:主要首先就是“勾眉眼”,要求是“两道剑眉斜插入鬓直入天苍”。顶重要的是眉间的勾画。生行眉间的妆大致两种,都是手指上蘸胭脂涂抹浅红色形状,一种是眉间直接抹小弧形,称之为“过桥”;另一种是在眉间向上直接抹一个红尖,俗称“蜡扦儿”,又名“冲天炮”,这抹红是和演员头上那根黑色的“三尖慈姑叶”相互衬托的,使武生更加威武精神。

上海京剧院名武生郝帅上妆像

但孙悟空就不行了,由于不是素脸,脸上的脸谱又都是圆润的弧形,就无法这个样子露精神了,而且又没办法戴慈姑叶,因为不搭调,所以就把这个月牙尖提前给这猴戴上了。这是舞台艺术上自己按照艺术规律创造出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不一定和原著完全一致,但一定要让观众感觉到“美”,行话就是叫“边式”。(所以六老师您听见了吗,再拿“原著”说事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孙悟空出场第一场景称之为“坐山”,动作很紧凑:微微躬腰存腿,这是猴戏必备的“三道弯”身形;丁字步现身,伸出的前脚虚点地,斜身面对观众摆出“子午相”,使身形看起来精致小巧美观富有层次;右手扯左手水袖掩面出场,随锣鼓点不停抖动水袖;开始出场时随鼓点按一定节奏往回勾腿,这是生行的传统亮相程式,不过这个时候的孙悟空要有“缩小绵软巧”的感觉,走一步冲台下亮一次靴子底,更得有大武生起霸的气势出来。

董文华《水帘洞》出场

随着孙猴子到台中时,一记大锣“苍”一声,孙悟空随锣声放下水袖亮相。同时开始抖脸,使脸上的图案“活起来”,更增加孙悟空此时的猴子身份和滑稽形象。但同时他上椅子之前锣鼓用的是“四击头”的点儿,这是用来衬托主角出场大气锣鼓点,表现出孙悟空的“王者之风”。讲求一个潇洒一个利索,绝不可以拖泥带水。

甩水袖亮相
抖脸,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滑稽可爱

孙悟空走上椅子旁边,一只脚登在椅子上,双手掏翎子亮相威武霸气,唱昆曲曲牌〈粉蝶儿〉:水洞英豪,漫腾腾,水洞英豪;美猴王,菩提传道;俺这里,显神通,变幻奇巧;比山头,翻筋斗,星飞月绕。(一般来说就唱加粗的三句显出声势就足够了)

而后念定场诗,也是足够大气的一套词,用来描摹花果山里外的奇观异景世间罕有美不胜收,衬托孙悟空一出场的不凡身份:山高高四海遮蔽天,树木苍茫海气连,洞外落霞平铺地,一轮明月倒垂天(尾音一定要往上扬,显得威风,要是掉下来那感觉可就差了不少)。

配上孙猴子这个动作,霸气的无法形容!

董文华亮相二

别看以上的几个场次够简单,但绝对见功夫。尤其对于武生来说,他们平日里都是专研武技的,但表演上可能就疏忽了。但这个戏还全是武生来的,所以这场不足五分钟的戏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大难关。“怎么以一个武生身份演出猴王威严”是能否成为猴戏大家的一个必过门槛。既不能演成普通武生嚎两嗓子就完事,也不能“演小了”,要“威中带巧,大里透精”,才算是够格的好武生。这场戏至关重要,因为他定的是全戏的基调,直接关系到后面剧情的发展,在这出孙猴子到底用什么方式去演,就这五分钟观众第一印象就定下了。

“祝贺结拜”一场,牛魔王带来的众家魔王们见面的场景需要好好说说:牛魔王出场扮相很有特色,他的脸谱如下图所示:

牛魔王脸谱谱式

以金色为主演基色,鬓角上画的是被抽象化了的“牛角”,基本样式是“三块瓦”脸(眼窝嘴窝分别有三块黑),但各家图案不同,也有勾碎脸的,不管怎样,老牛脸上这抹金绝对少不了。而老牛来访花果山的扮相则是这样

左侧:牛魔王扮相

外面是套英雄氅,头上戴大额子,迎门高挑慈姑叶,同样双插雉鸡翎背后挂狐狸尾;身上的毛发部分则全是红色:嘴上戴“红扎”髯口,鬓边插红色耳毛子,头上戴红色“蓬头”和红色“抓髻”(“蓬头”即戏曲中的假发,有长有短,“抓髻”则极像一对米老鼠耳朵,一般是搭配蓬头使用。戴这两样东西在京剧里是表示僧道这种“出家人”或者是妖魔或者特殊神怪的角色),这些都是用来表示牛魔王修炼年深日久与众不同的形象。

我得着重说说跟着牛魔王来访的这几位“同行访客”:我前面说来访的是“各家魔王”,但其实现在很多演这场出来的都是跟着牛魔王的各个小妖们,要不就是其他的来访魔王妆就画的特别没特色,这不对。按《西游记》原文,这几位跟过来的个个有名有姓有身份,还都各自称自己为“xx大圣”和孙悟空结拜,孙悟空后来自称“齐天大圣”就是源于这次结拜报的名号。这几位就是: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魔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最后加上他齐天大圣美猴王。

在清宫编篡宫廷全本《西游记》昆曲版剧目《升平宝筏》(相传全本共二百四十出好戏,涵盖《西游记》全部剧情,如今多已遗失,仅有部分存留至今)时,又在这几位魔王身上做了一些小改编,取材《山海经》又编出来几位新的魔王,以防止和《西游记》后面出来的妖精名字重复。每一位魔王还都有各自脸谱,有专门行当和身份的演员去扮演,分别为:净扮牛魔王(平天大圣),副扮悟空(天生大圣美猴王),杂扮龙裔蛟魔王(覆海大圣)、平逢骄虫王(蛰长大圣)、万江鳄鱼王(鱼虎大圣)、瑶崖钟山子(司山大圣)、尧光猾狸王(掌水大圣)、青丘九尾狐王(不蛊大圣)。脸谱如下(下图全部为江洵老师设计编绘,但蛟魔王是按翁偶虹先生所藏清廷内部秘传脸谱集中原样式所画):

青丘九尾狐王
平逢骄虫王
万江鳄鱼王
龙裔蛟魔王
尧光猾狸王
瑶崖钟山子

这六个加上牛魔王和孙猴子合称“八大魔王”,可惜的就是现在演《水帘洞》就上老牛一个大妖精跟孙悟空喝酒吹牛。小子我提议:要是那哥几个都勾上脸全上台,一来继承古老传统,戏有“老味儿”,二来排场够大,远比老牛一个人陪酒结拜来的痛快来的热闹,总比老牛身后跟着那几个跟包小妖来的气派!

接下来老牛和老孙就要开始摆酒结拜了,这场戏其实是一类“角色对比”,要求孙猴子的“极动”与牛魔王的“稳重”能够有比较大的反差,叫观众看起来应该是“一目了然”。这跟《天霸拜山》的气势度对比正好相反,《天霸拜山》的的需要两个人气势对顶,谁也不能让着对方,弱一点这戏都成不了;但是老牛和孙猴儿需要有一稳重一灵活,甚至是“毛手毛脚”的对比,表明孙悟空野性难驯的返祖风格。

牛魔王带领众家魔王庆贺孙悟空刀劈混世魔王,孙猴子自然表示表示。大喊一声“酒宴摆下”,台上便需要三张桌,一大二小,两张小桌呈外八字形状摆在台两侧,是给来访的其他妖精的;而这中间一张大桌则是老牛和孙猴子的主席。孙猴子为主位,占左;老牛为主要宾客,在主桌右侧。这叫“主宾有序”,完全就是为了衬着这二位对话时的戏剧效果,戏台上就给你把这道理讲明白了。

接下来摆酒,二人都是有点微醺,妖精里的英雄也是豪杰,就得有点快意恩仇的事。那这席上老牛就提出来了“我有意与美猴王结为金兰之好”,孙悟空也正有此意,但得排排“年庚”,牛魔王就说了:某家今年一万八千岁了!这就比孙悟空岁数大了。猴子就拿他开玩笑:如此说来,你是头老牛了~老牛也得把话接下去:嗯~长寿星君。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平滑而不失幽默。特别注意在于:边上提出“牛爷行大孙爷行二”时孙悟空要提出“望空一拜”,这四个字必须响亮而且还得利索!众多魔王从桌后出来,这时候就得看孙猴子和其他角色表现的不同了:其他魔王都是稳的,但唯独孙悟空必须要灵巧一点,因为他是这一场的“戏眼”,用来形成对比上的强烈反差。《水帘洞》一剧是众多猴戏里孙悟空猴气最重最不老实的一出,必须要在“点到为止”的范围内演出这个特色。不然所有孙悟空的戏都演的“千人一面”就没意思了。这里必须重新申明:孙悟空的形象,在不同的戏里、不同时间段和所处的不同环境中给人的感受是绝对不同的。不要以为这种舞台艺术就是直观的,扁平化的;错!应该是千人千面的灵活应对才行。每一个戏曲角色在保证本身的大基调和根本特色的前提下,应该是随机应变。给人透出的感觉最好是“一出戏一张脸”,就说这孙悟空:上天宫之前的“狂”,弼马温时期的“装”,发现真相之时的“怒”,自封齐天大圣时的“傲”,被压五行山时对自由的“求不得”,在唐僧手底下最开始要有商人一样的“雇佣关系”,戴上金箍时的“无可奈何”,后期师徒相处日久处出了真感情,那就叫一个“忠”……不一而足。我的认知就是:在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关隘所展示的孙悟空形象都不同,就看演员本人愿不愿意下心下力去琢磨了。

众家魔王大结拜,孙悟空的节奏处处与他人不同

看排场就知道,这场就得侧重在“英雄气概”上下功夫。把他们的“神话色彩”全部剥去,就是一群山大王在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跟梁山泊忠义堂其实是一路货色,就是“快意恩仇”一般的痛快,会把常人不敢为之事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

几人攀谈过后,孙悟空提出自己手中缺少一件趁手的兵器,老牛仗义,就向猴子提出:东海龙王在水晶宫里藏了不少宝贝,可以在那借一样出来使使。孙猴子认为可行,便当场脱下蟒袍盔头,露出里面的一身短打行头准备下东海借宝。这时候拉着老牛的手就唱起了《水帘洞》里最著名的西皮唱段:

(西皮快板)手拉手儿把话论,

尊一声牛大哥你细听分明,

自幼儿森林进,

习就了道法件件能,

那水不能够淹,火不能够焚,

小小的东海岸是怎放我的心,

洋洋得意我把东海奔~

这个唱段,愿意听郭德纲唱的老纲丝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无论是说相声还是演电视剧,甚至是做娱乐节目,唱这段都不是一次两次了。简单易懂,旋律明快,音调悦耳,还展现了孙悟空单枪匹马闯龙宫的英雄气概。我选的是天津董文华大爷的版本,这出《水帘洞》是董大爷的拿手好戏。老郭就是天津人,估计小时候没少听这段,才会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虽然孙悟空个矮,但龙行虎步,气势浩大,丝毫不会被那几位压下去
之后马上就转成董文华大爷本人独有的“猴矮子”姿势,如猕猴行走一般矮身勾手,同时三步一回头表现孙悟空的机警
紧接着孙猴子被老牛喊住,一时性急便走的顺拐,这是董文华大爷自创第二招“猴拉拉”,活灵活现小巧可爱(就这两招只要台上一用准能要下来一个满堂好出来)

被老牛叫住,孙猴子也想到万一龙宫借宝砸了怎么办,于是就对老牛唱出来接下来这段“西皮摇板”,为上面的一个大长段做了一个结尾:

望大哥到东海去打接应~

孙猴子这出为的是下一个双保险。万一借宝失败得给自己留下一个后路。双方一抱拳,紧接着孙猴子一个飞脚接“台漫”,一套漂亮的“入水”动作给“水帘洞”一折做了结尾。

飞脚接台漫,看的是一个利索劲儿

接下来的场景就是“闹龙宫”中的“海中世界”了。

接着有一个很精彩很重要但很吃功夫的场子,我给他起名就叫“耍王八,斗虾米”。上场需要两位武艺高强的武丑演员(武生都不行,首先武功没有那种精致小巧的灵活,其次在和孙猴子对话中要互相开玩笑,武生没那好口条)。先是要上一个王八精,大名“王老八”,要在别的戏就得叫“龟帅”了。很多戏里都有这位四只爪的“缩头大将”上线,都是和水有关,如《泗州城》,《金山寺》,《廉锦枫》,《碧波仙子》等,但绝大多数没几句词甚至上场抄家伙就开打。《闹龙宫》难得给这位爷露了一个大脸。首先念定场诗:

自幼~自幼生来力气大,千斤的石头压不怕,有人问我的名和姓,五百年前王老八~

从他的话里得知,龙君与太子公主一同去赴蓬莱大会,特命他和虾米精看守海岛。由此引出来虾米精出来,大号“虾米枪”,也有定场诗:

弓背蛇腰呈刚强,水晶宫内把身藏,有人问我的名和姓,五百年前虾米枪。

这两个定场诗其实也是通俗化了,这是郑法祥先生谈艺录中记载的。之前的定场诗相当于两首迷诗,谜底就是这两位的身份,读起来很有意思。经过了漫长的平民化后,两首颇可玩味的谜诗变成了简单而开门见山的大白话,这也算另一种“进步”。

王八精一身绿,而虾米精一身虾米灰,上场时各拿一把折扇要显着非常市侩非常老练。这二位需要的演员技术必须要过硬,尤其王八精!当年的武生大师们如果要演《水帘洞》必须要有合作已久的顶级下手武丑去配演这个。因为这场大戏要边舞边唱,翻跟头过人一刻都停不下来。如果不是多年在一起的老搭档搭配动作合作默契,这戏的效果根本不能达到尽善尽美。远的来说,杨小楼大师的班子里就有这样一位专门应这些活的“金牌下手”,就是号称杨小楼手下“三亭”强将中的名武丑迟月亭。迟月亭这位顶级下手武丑伺候过尚和玉,杨小楼,俞振庭师兄弟三位武生泰斗。像尚杨二人《水帘洞》的王八精、俞振庭《金钱豹》的孙悟空,这些角色都是要求演员能翻能摔有极硬的基本功演起来才精彩,这个活儿必须得迟月亭本人来才有把握;而我所列出的董文华大爷的《水帘洞》演王八精的则是自家兄弟董文敏,自家熟悉自家自然十分精彩。我看董大爷三版《水帘洞》了,王八精总是这位来配,确实爽到家呀!

接下来孙猴子上场,先来了一个“闷帘叫板”,一个响亮的“西皮导板”烘托着孙悟空出场声势:

辞别了牛大哥东海奔~

接下来的剧情全是在“东海”之中完成,所以要求“翻上来”。要求必须翻的冲翻的远,要“漂”要“飞”,因为是在海里的场景,所以要有“游泳”的感觉,就这一下子必须翻到台中央。不能翻多了,三下之内必须到准地方,后面还要展示别的东西,跟头多了容易让人烦(尤其年轻演员注意,不能仗着自己年轻就瞎显摆),这个爆发力要求必须高。

孙悟空翻上

借着劲董文华大爷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我前面说过的“扫堂腿接自转身”,表现在海中随漩涡转动的场面:

扫堂腿接自转身

到达水中指定地点自然要缓一会才能了解情况。紧接着台面上就起了两句西皮流水:

东海借兵走一程,架起了筋斗云东海奔~

王八精和虾米精意识到水底下情况不对,马上下水探查情况。王八精刚喊了一句“好大的水呀”,三人相遇,错身翻跟头。孙悟空居中,那二位夹他在中间,但两方方向要相反。这个跟头就要求一定要“飘逸”,水中一见面但不确认对方身份,紧接着就要开打。当然不能在互相身边待久。

三人错身跟头

紧接着这段拉拳实在精彩的紧,打的精彩,招式紧凑,跟头还够冲,“急急风”鼓点一起来台面上就不允许有任何不火爆的懈怠之处了,必须全神贯注,行话就是“卯上了”!

打斗场景一
打斗场景二
打斗场景三
打斗场景四
打斗场景五

最后一个亮相,控制住这两只水产,把上面结尾的一句“西皮散板”以一种非常滑稽的姿势唱了出来:

他是个王八~你是个虾米枪~

俩水产不知道孙猴子的名声,只得称对方为“胆大尖嘴儿的”,王八精还还显摆自己呢,结果叫对方推一溜跟头。

耍王八精

虾米也得显摆呀,结果让人家拧了个大窝脖儿:

耍虾米精

孙悟空表明来意,希望“通禀一声”,那俩水产就得问了:通禀一声?姓氏名谁,你要与我说~你要与我讲!孙悟空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得回答:二位,听者~仨人台面上要起三种姿态:虾米精砸“铁门槛”,王八精落地起乌龙绞柱,而孙猴子则起飞脚。

三人姿态

接下来孙猴子就得自报家门了。需要边舞唱昆曲牌子〈折桂令〉。一整支曲子被拆成两段表演,运动量极大,基本上唱一句三人至少有两人都有各自动作。极其繁难,得是一口气唱下来还能保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的版本是唱两下停下来歇会夹两句念白,但我偏喜欢这一口气下来的,不为其他,只求一个整齐劲儿和全乎劲儿。唱词如下:

叙家身孙姓门楣,在铁板桥下,与你们龙君相邻,想与俺远到天边,拜访名师得道才归。

〈折桂令〉场景一
〈折桂令〉场景二
〈折桂令〉场景三
〈折桂令〉场景四
〈折桂令〉场景五
〈折桂令〉场景六
〈折桂令〉场景七

【折桂令】这个曲牌子是最常出现在昆曲武打场景中的一个曲牌,而且堪称“重中之重”,因为只要沾上这牌子的,无论是单人的舞蹈动作(如《夜奔》)还是双人对打中,首要的要求就是“音乐与动作联系紧密,单人舞要动情,双人打要利落”;另外对于唱昆曲牌子的京剧武戏来说,还要过在保持武打动作不走型的同时兼具口齿清晰不吞字还要嗓音响亮的关卡。我前面说过,武戏演员“唱”这一关很难过,不是武戏演员又难以完成这套高难动作。这个无论对旧时“遍地失学”的梨园行,还是现代疏远了古典美学的演员们来说都是巨大的难题。上述这些词才仅仅半支【折桂令】估计已经让大部分演员知难而退了,更别说接下来的下半支曲子了。

至少这一段中留下录像的资料里,能达到如此一气呵成的境界,唱的清晰,嗓音还亮,动作还一个没少的演员,也就董文华大爷一个人了。

叙说一遍经历,手底下也没闲着。孙猴子顽皮的要紧,窝了王八壳是戳了虾米枪。不过还是得到有用信息的:孙悟空是“得道而归”。一开始孙悟空就介绍过:三百年前,我也曾漂洋过海,去至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曾拜菩提老祖为师。蒙恩师传授,七十二般变化,筋斗神云!

俩水产一听,什么,你一猴还说得道去了?那就得问问了:你说你得道去了,我们哥俩跟你盘盘道。你得的是南“道”?北“道”?胡说八“道”?孙悟空制止:诶~听“道”:

开始叙说

开始唱下半支〈折桂令〉:说讲来惊煞海鬼,便讲来是唬倒峨眉,你魄散魂飞,胆颤心碎,要借你宝藏借军装,壮一壮洞府军威。

〈折桂令〉场景八
〈折桂令〉场景九
〈折桂令〉场景十
〈折桂令〉场景十一
〈折桂令〉场景十二
〈折桂令〉场景十三
〈折桂令〉场景十四
〈折桂令〉场景十五
〈折桂令〉场景十六
唐春园《闹龙宫》

(另说一句,昨天看董文华大爷徒孙唐春园的表演,一言难尽吧!这两套动作只有董大爷能达到插的如此之密而且唱还能唱完整的境界。至于这些小辈,我也只能说自求多福吧。至少人家孩子把这套绝版《水帘洞》的路子继承下来了,剩下的,也就是功夫了)

唐春园《闹龙宫》

说了借兵器,王八叫他喝喝水歇歇腿儿,等龙君回来再去禀报。但猴戏猴脾气一上来等你那个,耍两下就跑了,只留下两只水产傻眼的份儿了。

玩闹着就跑进了龙宫

说来也巧,龙君和太子公主正好回来。台面上左右各两个龙套,双手抖动水旗,以展示水晶宫为水中世界;龙王用花脸扮演,戴九龙冠,因为是水中神明之主的身份,所以要双插雉鸡翎搭双狐狸尾,戴白满髯口,周身穿白蟒;龙太子则是武生扮演,里面穿箭衣系大带,头上戴蓬头绑孩儿发(孩儿发即一些角色鬓边垂下的两条小辫子,长可垂肩。常常配合蓬头使用,出家人和一些神怪常用,以示与常人不同,如武松;用在人身上就是小孩子和一些青春期的孩子用的,用来展示年轻。即《桃花源记》中所述的“黄发垂髫”里的“垂髫”),戴“垛子头”(就是俗称的“紫金冠”)搭配“面牌”(圆形道具上加一个绒球);龙公主则由武旦饰演,穿女式战衣外套软甲,头上戴“古装头”(梅兰芳按古典艺术作品形象创造的特殊固定假发,《天女散花》主角即戴这个)。三人各拿一个云帚以示其神仙身份。

龙王脸谱,脸谱为银色老三块瓦脸(即三块瓦脸谱眼窝上垂下一条细线,以示其年老),粗眉子中勾龙角,鼻窝旁勾龙须,示其龙族本相;印堂勾蓝,喻其水族之主,正中勾红色草龙立柱,恰如升天之龙。
龙宫场景

孙猴子随二水产上殿,龙王为主位在左侧,孙悟空坐一客位,在右侧。孙猴子他刚从山里出来一土包子,哪见过水晶宫里这富丽堂皇的场景,猴性大发,看什么都新鲜,左顾右盼眼睛转不过来;坐着也不老实,直接上椅子背了!

孙悟空左顾右盼,这种戏看的就是这种小节骨眼,这些都是老师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顾及得上的,全靠个人去悟,就看行走坐卧立能不能“有戏”演的活灵活现

当龙王问他干嘛来时,他又不老实了。上窜下跳,一会上桌一会从人家龙王头上跨过去的。前面说过,这还是董文华大爷的绝活之一。“三连窜”要看一个连贯一个迅速,尤其从椅子窜上桌子的速度感一定要强,讲究一个“间不容发”的快!这要求演员胳膊腿必须灵活,同时对猿猴的动作熟知,表现才能引人注目。正是靠着在这出戏里一手又一手精致的绝活,才能在津门算得上“尖儿货”称雄几十年。

跳下桌子需要胆量,跨过龙王头上的腿离地大概两米,另一条腿下面可是虚的
四处翻过
一秒之内窜上桌子

(孙悟空中间不能断话:家住,花果山水帘洞,只因手中缺少一件趁手的兵器,故此特来一借尔~这个要求气口必须找好,和前面那个唱的场景还不同)

接下来到了一场重要的戏,也是南北两派《闹龙宫》的主演区别场子:孙悟空提出要借兵器,龙王提出“打开兵器库”,那就得挑出来几件好东西让孙悟空试试手。这就要求演员“耍兵器”玩出手活了。北派规矩:孙悟空只需耍耍一对锤就可以了,有的甚至一样兵器都不耍直接就跳到“金箍棒”关节了。当年李少春初次进京,耍了一套叉,耍了一对锤,又耍了一套枪花,还叫京城里的看戏老客加以提醒“不能太花花”。

六套锤花:背后掏锤
左右拧锤
锤面顶锤面
锤面顶锤杆
锤杆顶锤面
锤杆顶锤杆

当然,现在是能者多劳,能耐大的当然随便,但不要过分,不然容易让人看烦了。

当然南方这场就纯是看功夫的了。耍少于两样兵器观众都不能让你下场,特别是经过盖叫天的改编之后的版本。京剧出手绝活一直是武旦的专长,无论是踢枪还是耍鞭都是武旦称之为魁首。尤其一手“耍鞭”出神入化。“钢鞭”这种把子虽说是足够分量,但京剧舞台上生净两行巨大多数角色拿鞭都是“摆设”,或是招架两招就完事了,要的是“稳如磐石”的劲头;但这东西到了武旦手里可就飞了,手中花活眼花缭乱极致,上下纷飞让人看的目瞪口呆,靠的全是演员年深日久练习的功夫和感知到的准头,闭上眼睛都能接到。

盖叫天当年在上海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开拓新局面,那年头戏台上讲究的就是新奇噱头,怎么花花怎么不可思议怎么来。他就想把之前只存在于武旦手里耍鞭的花活直接移植但武生手里岂不是更加精彩!正好,他大哥就是唱武旦的,艺名“赛阵风”(这个是来源于当年横跨大江南北的顶级武旦“九阵风”阎岚秋),学武旦鞭套子真是近水楼台。他把这手活首先用在《明英烈》题材大戏《智取北湖州》主角常遇春的手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接着他要排连台本戏《西游记》,就把这手活用在了“闹龙宫”一折里,这个先河一开可就热闹了:全上海只要演《闹龙宫》的班子演员必须要会耍鞭,否则就别在上海滩混了!而这鞭套子也是越发展学邪乎,从最开始的“巧耍双鞭”到了后来上海滩三大武生世家中的王桂卿王家手里,居然发展成了能同时耍四条鞭!表演起来真是手脚并用,令人目不暇接。

单鞭花:提枪(表演者为王家第二代门长,文武皆长的小王桂卿老师)
提枪花二
串腕
盘肘,掉头
小指顶鞭转鞭

后来经历年代变革时间流逝,因为种种原因,京剧里“武生大耍鞭”这套买卖渐渐就真是无人知晓了,反而在地方戏里则一直流传下来。我当初在刷各版戏曲猴戏之中,无意之中刷到了绍剧里的一出《孙悟空大闹乾坤》。主演正是六老师的父亲六龄童老爷子和三位弟子,真是绝顶精彩的一场好戏(可惜六老师是一点没把老爹这套东西学好)。六龄童老爷子早年一直致力于创造绍剧(当时尚称“绍兴大班”)自己的猴戏,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去“偷戏”。六龄童早年的外号就叫“戏贼”,他广泛吸收全上海众多猴戏名家的猴戏表演特色,自己再加以改造,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要学的核心就是盖叫天张家,当年盖叫天大公子张翼鹏正以四十本连台本戏《西游记》称雄上海剧界,所以他章家反倒是继承发展这一支猴戏精华最全的一家外姓好汉。别说六老师本人怎样,他们家有德行呀!当初查资料看到关于“盖叫天耍鞭”一章节时都说可惜看不见,谁知在这一下子找到了!令我大开眼界,我激动的差点都哭了:终于能看见传说中的神技了!

双手横转鞭
插花串腕
鞭上跳鞭(上边有“定盘星”作为平衡点,但需要苦练才能一下子就找到合适力度和位置)
拇指竖转鞭
单手托塔
双手托塔
双手顶指
双手拇指转鞭
横鞭上跳竖鞭
鞭上立鞭
踢鞭上鞭
横鞭上转竖鞭
苏秦背剑
枪里加鞭三套(这套花活最初由南派武生始祖李春来于《界牌关》一剧中所创,开此先河之后所有戏里只要有耍枪花的戏份基本都有这套出手把子。不过除了赵云,赵云手里的是“枪里加剑”)
第二套
第三套

之后的剧情为:兵器件件不趁手,孙悟空就为龙宫所骗,说“能拿起来定海神针就送给他”。其实就是认为他拿不起来像赶他走。万没想到孙悟空成功了!(耍棍这节等下一章在细说)怎么谈双方也谈不妥了,那没办法只能开打了!开打这一节就随意了,加上什么刀枪档子都可以。但唯独注意的是孙悟空和两水产拉拳时有一套非常滑稽的打法。

拉拳一
拉拳二
拉拳三
拉拳四
拉拳五
拉拳六
拉拳七
拉拳八

逮王八就得夹住他的脖子,逮虾米就得窝他的尾巴,这就叫“因材施教”,骑着王八拽虾米,这叫“水晶宫里套大车”。

唐春园《闹龙宫》

当然了,最终胜利的当然就得是孙悟空和老牛他们了,毕竟老牛还抻着大片刀也来助阵了,还和龙王对了刀,可见老牛战斗力也是可以的则是仗义的。金箍棒到手,龙王还买一赠一,送了一套家伙事,对龙王来说“龙是苦虫不打不行”!

这篇文章是我过年当天吃完饭溜弯回来突发灵感写的。里面很多素材,比如那几个鞭套子是我老早就截下来的,希望能正式写一篇专栏用上。这次也算如了我一个愿了。其实这个也是我抽空写出来的,不过过年空闲时间足够所以发出来够利索。

另说一句,昨晚看了宁浩导演《疯狂的外星人》,最大惊喜就是“终于找到一个大银幕的六学同仁了”!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外合拍”吗?这还没两开花呢,六老师,你得谢谢宁导,他终于把您这“空口炮”变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大 麻雷子”了!当然,必须得推推这片子,别看那帮自诩“精英”的2b,这片子让人严重灌水,他们除了在网上靠着自己了解那点半不啰啰的贫瘠知识去发泄自己在现实中的不满和找优越感希望高人一头他们会个屁!崔健电影《蓝色骨头》里有一句话太对了:网络就是现实世界的屁眼!“吃的都是良心,拉的都是思想”,他们拉的,全是脑子!这都是六老师徒子徒孙。上纲上线他们最能,诋毁他人从不嘴软,真让他们说出个子午卯酉个,一个个全“性 无能”了!

下一章,就说猴戏当仁不让的扛鼎之作:《闹天宫》

我观猴戏(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