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只要勇于探索不断上进,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

2023-04-06 00:05 作者:文博会掌门人  | 我要投稿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原文】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①,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解读】

在这段话里,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原文】

5.26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

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

③怀:关怀,照顾。

【翻译】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解读】

仁者的志向

这则短文很有意思,也很让人感动。师徒几人闲来无事,孔子便让自己的弟子谈谈志向。性急的子路首先表态,直言不讳,接下来是一向谦恭的颜回。两位弟子谈完自己的志向,子路便让老师也谈谈志向。孔子很坦率,把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整个场面温馨动人,精彩传达出师徒三人的鲜明个性和亲密无间的情感。

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

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

也许有人会说,辨别三人志向的高低远近有意义吗?回答是有意义。诸葛亮曾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志当存高远”。只有在伟大志向的召唤下,一个人才会投入所有的精力,发挥出全部潜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如果没有志向,或者志向低浅,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这一点,相信所有的人都明白。所以,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功业,实现人生价值,就应当像孔子那样,树立远大的“仁者之志”。

【原文】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解读】

要学会自我批评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提到了自我检讨的问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应当如何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修养的高低,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置若罔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若是能够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则能使事业转危为安。

真正的伟人对自己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又喜好神仙方士,还曾大造宫室,挥霍无度,导致民力枯竭,四方寇盗并起,引起天下动荡。到了晚年,更是兴起巫蛊大狱,连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都因此而丧命。后来,他才得知太子是无辜的,就建造了“思子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责悔过。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又当着群臣的面自责道:“我自从即位以来,做了不少的错事,令天下百姓受苦了,有愧于民啊!但是,从今往后,我保证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即历史上有名的《轮台罪己诏》。他以实际行动进行了自我批评,及时地弥补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多数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出现两种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人们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说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更差、更坏。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错误,但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这两种人,一种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种是不愿自我批评,这两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从发现自己的错误,到承认错误,再到说出来都比较容易,可是若想让他改正却很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孔子的指导,如果发现自己犯错,首先就得承认自己走错了道,其次是在内心深刻检讨,设法改正错误。若是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只会一错再错下去,很难再走回正途。

自我批评是一个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检讨自己的过程,人们只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也会绕过激流险滩得以顺利前进。


【原文】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

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

【解读】

在这一章,孔子以自身成就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忠信的资质与常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好学,所以能异于常人,故也是在勉励人们要有好学的精神。孔子自称好学,并无自夸之意,他曾经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须努力学习才有所得。一般人中,有能做到忠信的,但很少有能做到好学不倦的,孔子唯因好学不倦,才成为博学多闻之人。

【原文】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翻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解读】

孔子“曲线从政”

在本章中,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那么,冉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私邑的长官。治政期间,他“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这个官职他仅仅做了三个月。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用作政治花瓶,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看清形势以后,冉雍便辞去职务,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在孔子去世后,唯恐圣道失传,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论语》。他自己还单独著有《敬简篇》六章,可惜在秦朝焚书时散佚了。

在孔门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除了这些评价,据说孔子在临终之时还曾对弟子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后来,战国大儒荀子对他很推崇,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说他:“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可见,冉雍确实是孔门德行卓著的高徒。

撇开冉雍不谈,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孔子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向当政者推荐他们,这与孔子一向低调谦和的风格不太相符。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目的何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这个做法背后大有文章。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学,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太平。但是,周游列国十多年,孔子处处碰壁,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有时甚至有性命之忧。孔子彻底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有生之年已是无法实现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弟子,由他们发扬自己的学说,推行自己的主张。此乃孔子曲线从政的道路,是孔子的无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长远智慧。

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但是当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死胡同”,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路走。而且,当你在那条“死胡同”上摔得遍体鳞伤、跌得头破血流,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着你呢!就像孔子,从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通过栽培弟子,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


【原文】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②?”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子桑伯子:鲁人,事迹不详。

②无乃:岂不是。

【翻译】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不错,他办事简约。”仲弓说:“如果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态度马虎粗疏,办起事来又简约,那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的话很对。”

【解读】

居敬而行简

在本章中,冉雍请孔子对桑伯子作些点评,孔子说桑伯子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简”,意在赞美其政令简明而不扰民,为人豁达而不拘小节。孔子对于桑伯子的评价只涉及到了为政方面,而冉雍的发问则是将为人处世的态度牵涉进去,孔子对此还是比较赞许的。

我们先来谈谈为政之简。所谓为政,就是官员治理国家或治理地方。表面上看,一个社会有着极为复杂内部结构,存在着种种利益冲突,其中的各种问题更是千头万绪,似乎需要极为复杂的治理机构来管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秦朝崩溃以后,刘邦起义军攻入咸阳。为了稳定地方,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与秦朝烦琐细密的法律与数以万计的法条相比,刘邦的法令简单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个简明法令却受到关中父老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百姓坚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正是得益于法令的简明和百姓的支持,刘邦最终夺得天下。约法三章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得益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但是区区三条法令却能稳定已经陷于混乱的社会秩序,足以说明社会根本不需要太过繁密的法律条文。孔子之所以肯定“简政”,就是出于类似认识。

在西方管理界有这样一句话:管理者爱复杂,因为复杂让经理人觉得工作起来乐趣无穷。因此,管理层总愿意把管理程序设计得尽可能的庞杂,尤其是当企业取得了一些发展和成就时,这些人就会忙着让企业变得更复杂。因为只有把组织搞复杂,制定出细密烦琐的管理制度,领导者和管理者才会有事可做,虽然这一切大可不必。企业如此,社会管理更是如此。各级各类的官员,更倾向于制定各种法令制度,以显示自己的管理价值,或者利用复杂的乃至相互矛盾的律令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也就是说,复杂的法令和制度有利于官员们的团体利益,而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政令简明则相反,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对官员和管理者的团体利益不利。

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冉雍所说的“居敬”。作为官员,最大的美德是“敬”。官员之“敬”,是指能够理解自己职位设置的由来、本意以及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则和标准。也就是说,每个官员都应该明白,职位的设置本意是协调社会关系、减少社会摩擦和矛盾,以增大社会福祉。做好本职工作的标准是减少社会运作成本,使社会利益最大化。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符合这样的原则,必须忘掉个人私利,简化所有的办事程序。这便是“居敬而行简”。为了自己偷懒省事,对治下事务不管不问,这就是“居简而行简”,是应该受到批评的。几千年前,冉雍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他本人具有关爱社会的高尚情怀和认识问题的超人智慧。由此可见,他得到老师的高度赞誉,绝非浪得虚名。


【原文】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④亡:同“无''。

【翻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解读】

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赞许了颜回的好学。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自己有了过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别人,就是迁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自己也犯,是为贰过,这同样是人所常犯的。但颜回却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可见他的德行、涵养极深。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恸至极。

【原文】

6.4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

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

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

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

⑤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翻译】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解读】

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孔子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在他看来,最需要帮助的人是那些穷人,而不是那些富人。当你接济穷人的时候,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间,能真正起到作用。如若你去接济富人,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些“锦上添花”的事,完全是趋炎附势,还不如雪中送炭,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带去一些实际帮助的好。所以,孔子认为雪中送炭还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

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的雪非常大,天气也是异常地寒冷。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突然想起了穷苦的老百姓,在如此环境下,生活质量定极为恶劣。想到这些后,他马上召集官员,派人准备好粮食和木炭给京城的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送了过去,以保证他们能有饭吃,有木炭取暖。别看这件事情不大,但却为宋太宗赢得了民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现代社会上,许多人却喜欢锦上添花,不惜重金去巴结讨好权贵,目的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像这些被巴结的权贵,若是他们真的敢说穷的话,那么他们也是道德的“穷人”,最应恶补的就应是道德和良心,而不应是物质上的接济。

另外,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当及时。不要等到事情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才假惺惺地跑出来,说自己没能赶上,此时再摆马后炮又有什么意思呢?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涸辙之鲋”的寓言,他说自己曾经遇到一条东海来的小鱼,独自躺在干涸的车辙之中。他出于好奇地问道:“小鱼,你想干什么啊?”小鱼说:“你能给我点水,让我活下去吗?”庄子回道:“可以,不过你得我等先去劝说吴、越两国的国君,让他们引西江水来救你,你看行吗?”小鱼十分气愤地道:“我现在只需一点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说的那样,我早就变成鱼干了,还等你来接济吗?”这则寓言就是在告诉我们,若是你想帮助别人的话,就应及时地做出行动。除非你是不想施以援手,才会故意拖沓。

总之,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当看看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就像孔子教训冉有的一样,自己不是不想接济公西赤的母亲,而公西赤也并非没有能力养育老母,这种情况下的接济就显得有些多余,还不如拿着粮食去周济一下身边更需要的人呢!


【原文】

6.5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②!”

【注释】

①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宰:家宰,管家。

②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翻译】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解读】

此章和上一章一样,都反映了孔子处理钱财的态度,自己有所富余,便去周济邻里乡党中穷困的人。原思为孔子的弟子,他做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斗粟的俸禄。原思生活简朴,要不了那么多,就加以推辞。孔子便体贴地教导他将多余的粮食分给乡里邻居,因为君子在独善之后,有能力还应该去兼善他人。

【原文】

6.6子谓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①子谓仲弓: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对仲弓说;二是孔子对第三者议论仲弓,今从前说。

②犁牛:耕牛。骍(xīng)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骍,红色。

【翻译】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解读】

英雄不问出身

据记载,冉雍的父亲出身卑微且品行不端,但是冉雍却未受其影响且很有修养,孔子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孔子态度开明,观点非常明确,他觉得只要是人才,就不应太在意他人的出身。无论贫富无论贵贱,人人都可成为英才。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出身低微,只要他自己肯去努力,也应该受到重用。不过,话虽这样说,英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而且,一个人只有成为英雄,才会有人想知道你的出处,若无英雄之才,就很难有英雄之名的,到那时问不问出处也就无所谓了。

因此,英雄不问出身这句话,只有放在真正的英雄身上才会有些意义。唐朝大将薛仁贵是绛州龙门(现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之家,他在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出现“红光满室”之类的异征,一切都显得过于平凡。新、旧唐书的传记上,对其出身也就只有“少贫贱,以田为业”等字而已。但是,他自己没有自暴自弃,唐太宗也没有在意他的出身,而是信用有加。最终,薛仁贵创造出非凡成就,为大唐王朝的繁盛立下殊勋。它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回报了慧眼识珠者。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造化弄人。其实,造化有些时候就喜欢将自己的“宠儿”放在不起眼的人群当中,让他们操着卑微的职业,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等到他们慢慢地成长起来,并学到足够的技能以后,就会让他们一飞冲天,向世人展现出其耀眼的光彩。在他们看来,出身不好并不代表着不幸,也许早年的逆境只是为了磨砺自己。

只要肯动脑筋、勇于探索、不断追求上进,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千万不能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更不要因为他人的歧视就让自己消沉下去,因为这是庸人的选择。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的,他们常把自己高贵的灵魂藏在卑贱的肉体之中,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当时机来临时,这些貌似平凡的人,将会成为不朽的存在。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只要勇于探索不断上进,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