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一起了解南极(二):南极科考队到底是些什么人?

作者:看图都嫌冷
封面:《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作为一部讲述高中女生们前往南极的作品,《比宇宙更远的地方》采访了许多亲身去过南极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取材。在动画的官方网站,还会陆续刊登对这些专业人士的访谈,向大家介绍和动画有关的南极知识。
在专题的第二篇里,制作组采访了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极地研)宣传部长本吉洋一教授,请他对南极科考队展开介绍。
受采访者介绍:
本吉洋一,国立极地研究所宣传部长,1981 年首次参加日本第 23 次南极科考队,之后十余次赴南极考察,是一位资深研究者。在第 58 次南极科考队里担任队长。研究领域是地质学,主要对南极的岩石和矿物展开研究。

日本每年都会派遣南极科考队。他们会在南极进行气象、电离层、潮汐、大地测量等常规观测,同时根据项目不同,调查极光、大气、地质和生物等,考察对象非常多元化。最近,使用尖端科技的新型观测也层出不穷,例如在南极树立 1045 根天线,观测上空 500 公里的大气动向等。
不过,科考队的成员也不全都是科学家——毕竟如果光把一群研究人员送到南极,只怕没几个人能活着回来。科考队员分成“观测系”和“设营系”两个部门。观测系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目的是进行观测和研究。而设营系则是由负责基地和机械等设备的工程师,还有医生、厨师等多种职业的人构成的。
在去年年底刚刚抵达南极大陆的第 59 次科考队共有 73 名队员,其中越冬队有 32 人,夏队 41 人。此外,还有 26 名同行者,共计 99 人奔赴南极。
“越冬队”和“夏队”的差异,在于二者在南极停留的时间不同。要在南极度过一整年的,叫越冬队。而只在 12 月底到 2 月中旬这段南半球的夏季里执行当地任务的,就是夏队。如今,正是新一批越冬队抵达、上一批越冬队还未回国的时期。两届越冬队在昭和基地共同生活,完成交班。再加上同行者,昭和基地正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所谓“同行者”,指的是和夏队一起前往南极的成员,如教师、记者、研究生和海外研究者等。研究生之所以奔赴南极,是为了在当地进行野外调查,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像动画里的高中生去南极,在现实里还是难以实现的。
更何况,迄今为止,南极科考队成员年龄最低记录,也“高达” 20 岁,是一位设营系的工程师。反过来,年龄最高记录,是永田武先生——就是以“太郎、次郎”感动日本的第一届日本南极科考队队长。他曾经在 72 岁高龄,作为同行者,重返南极。
虽然南极环境恶劣,但是对身体并不会造成特别极端的负担,所以永田老先生 72 岁也可以踏上南极大陆的土地。但是毕竟年龄越大,受伤、患病的风险就越高。所以现在,队员的年龄上限原则上是设在 60 岁。
话虽如此,本吉教授自己曾经在 62 岁时担任第 58 次科考队队长。所以正式队员的最高年龄记录,是他自己——要不是记者问起,他原本是不大愿意说的。
近年来,科考队里女性成员的人数也在上升,动画里也出现了女性科考队员。为了顺应这一变化,昭和基地也在设置新的女性专用区域。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新区域开设仪式上拍摄的。

第 58 次南极科考队越冬队 33 名成员里,有 6 人都是女性。而将在今年 11 月出发的第 60 次科考队,更是将由一位女性担任夏队队长。只要适合这个职位,性别并不重要。虽然科考队听起来是个苦累活儿,可队员里身娇体弱的男人也有得是,没有女性胜任不来的道理。
遴选科考队员,主要是本吉教授任职的国立极地研究所进行的,所以观测系一定会包括极地研的员工,甚至研究所里没去过南极的研究人员屈指可数。另外,日本气象厅、海上保安厅、国土地理院、情报通信研究机构还有大学和研究机关等,也会派遣研究者参加。而设营系往往是民间企业出人参加,所以都是在各公司内部进行选拔。
不过,一般人也有参加科考队的机会。每年,极地研都会公开募集前往南极的医生、厨师和部分观测人员。每个职位会有十多人前来报名,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虽然要求比较严格,但是本吉教授认为,每个人都还是有机会参加科考队的。如果大家看过动画、对科考队产生了兴趣,还请务必来挑战一下。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989d1ea88f4c8161
官方网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众号:Anitama0815
合作邮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