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
从东北到西南,在中国地图上,用行迹划出一条对角线
飞机之上,俯瞰昆明灯火,并无沪粤灯影如川,反而是点点微茫,星罗棋布的分散在大地上,若说大城市的灯火,像是中原的主动脉一样,将腾飞的经济带给祖国母亲。那这彩云之南,便是扶着摇椅,晒太阳品茶的老翁手上的毛细血管,流的平稳,安逸。
吉林的夏日,温度也近三十度了,飞机中转的北京,更是闷热异常,但到了更为向南的滇地,扑面而来的是水汽与清风,让本来旅途劳顿的我们,又有了徒步的热情,在机场外远眺一江清水横亘于前,远方是市区的灯火,时间已至凌晨三点,天空中没有一丝晨光,但这座城市所带来的感受,是无限的朝气。
读初中的时候,学过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但也只是记住了介绍中各色的菌子鲜美,直到身临其境,才感受了雨的韵味,一日之间,间隔着糟了三次雨的洗礼,早在出租车上,开往市区的路上,淅淅沥沥的拍打着车窗,中在石林之内,将单调的石头,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末是在火车站,大雨瓢泼,若自信些说,大抵是老天在挽留将离的我们。
石林之处,顾名思义,怪石参差,宛如林木丛生,石林中石均被分作三节,其中原因,便是沧海桑田的变幻,水位线的位置,被铭刻在磐石之上,石林中若只是石,当然不足以作为一方地标,石林之奇,更在石之姿态,刚入园时,池中有出水观音,后有水洼,中白石露角,好似水中嬉戏,再见大小石林中,关公舞刀,八戒撑肚,三藏禅定,飞鸟哺食,让人无论如何都要赞叹一句自然之神奇,但若想到灵智未开的小孩子来观赏石林,大抵也体味不了这鬼斧神工,给石林带来这种神奇的面纱,不仅是自然的伟力,更是因为华夏儿女心中独特的浪漫。
第二日的行程在丽江,早有耳闻云拿的闲适与安逸,四点早期,不是为了赶上早班的公交,而是拾菌子,深夜不眠不是为了加班完成工作,二十吹着凉风品味花茶。在丽江的古城中,我首次感受到了这慢生活的美妙,流水的小巷,光润的石阶,古朴的屋檐之下,存着现代化的牌匾,楼阁邻里之间,是本地纳西人对游客最高的欢迎,清晨的古城,大部分店家还未卸下门板,古城中人也不多,四方街的大牌子,与长年生长的大树,让然仿佛体会千年前纳西族先民的温度与脉搏,晚些时候,古城就成了人的海洋,交错纵横的街道里,四海游客的脚印遍布,相比清晨,是多了许多烟火气,但凭心说,游览这样的古城,并不如在阳台旁边看着街道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有韵。
旅店就在古城的一旁,夜里的丽江又下了雨,雨不大,清冷的风不会败坏人的意兴,古城的屋檐将水塑造成帘幕,看着原本温润的古城,在雨水的洗礼下倒添了几分凄清,显得这并非是云南,而是如镜一样的烟雨之乡,啊就让这从天而将的水荡涤脚步扬起的尘埃,将一个干净纯洁的古城,永远的留在未来。
云南实在是文字的嘉宾,阿来所著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也同样成了无数初中生的记忆,我们的下一站,即是这地税的发源之处,玉龙雪山。
云南本就处在第二阶梯之上,平地的海拔就在2000米左右,可玉龙雪山依旧屹立在那里,六点启程,,天边尚无一丝曙光,等车开到山脚,看见那云霞包裹着朝阳,自己被染得金黄,依旧压力不了太阳喷出的光芒,纯白的云带,给山带上一顶帽子,接着便是连绵的大巴与索道,山上雾极大。向下望去只有乱石可见,虽说高于泰山许多,但并无一览众山小的愉悦,反而都是高处不胜寒的冷清,索道已经使我们爬升至4506米,距4680米的目标并不遥远,但因高山之上的低气压,每走一步都是疲劳感侵蚀全身,并不比岱宗之行轻松多少,看着山峰上的高度碑,这也许是人生中唯一的登峰体验,可惜云雾环绕,只能闭眼感受手可摘星的成就感。
下山后,明媚的阳光照遍了山与云,雪山上的树木,石砾,冰川,云烟,都清晰可见,故谓,不识玉龙真面目,只缘眼没云雾中。
雪山之下有蓝月谷,不知为何,此地之水,成蓝似碧,一处平静一处湍急,从上至下,又四段落差而分割成四处湖面,好似高原上的女子,梳妆而成的淡雅文静,但依旧保持着奔跑与吼啸的野性,存留着建议而勇敢的内心。
离了玉龙雪山,还有半日的时间,我们便在一起打牌,漫步,在KFC吃这一桌的炸鸡汉堡,再侃侃而谈遇见的人与事,云南带给人的不仅是绝美的景色和鲜嫩的菌子,更是教人在这不断搏杀的时代再次品味人生,去享受,去热爱你的生活,在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现代人,该来到这彩云之南,让舒适的风,温润的水,拥抱你疲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