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近代哲学史》自然哲学 下,总结
这不是哲学史
在过往的哲学中,哲学家会根据一些现实诉求、找到自己的核心议题、使用一些先验预设或者一些超经验的解释、然后发展自己的核心方法、得出自己结论。然后,后人在继承这个哲学家的时候,会去找到这个哲学中的隐藏预设,并对这个哲学在已有的逻辑上继续发展。这种结构我们在近代哲学史的前文里看到了非常多。简单举例:笛卡尔balabala(去看以前的视频吧hh BV1XD4y157Yx/)
但这一部分,谢林开始介绍自己的哲学时,一切就成为了正在发生的东西,所以这些内容必定不会具有他前文的那种历史性的眼光,以至于他的行文立刻就失去了前文的那种层次感和结构感。所以说,虽然我这本来只是一个纯看书节目,尽量少发表自己的主观评价,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前文相差实在太多,我仍然想给他梳理出那种层次感和结构感的话,就必须提出一些自己的主观见解了。
言归正传,谢林的这一部分著作,应当属于上面7个环节的哪一部分呢?我认为这一万字的内容属于“使用预设、发展方法、得出结论”这三个环节。所以说在自然哲学的这一部分,虽然他仍然在《近代哲学史》这个著作当中,但这一段文字并不具有历史眼光。谢林并没有告诉你,他的“现实诉求”和他的“核心议题”,就直接搬出了他的这套办法,自顾自的得出了结论。文中更没有后人去批判谢林的隐含预设和对谢林的体系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并不建议大家阅读这一部分,不如直接去读《先验唯心论体系》那本小书。
这一部分的动力和结构
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了几十个小时这一章节的大冤种,本着看都看了的原则,还是努力把作者的文章结构给梳理了出来。
文本结构
谢林从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假设出发,以自身关注为最初的动力,提出了主体在自身内超越自己身的发展方式。在这一部分的叙述里,文本内容仍然是以哲学体系为主,对现实的阐释为辅,这是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的;
接着到了他对自己体系的介绍。谢林进一步完善了上述基本框架,但这种完善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推导,也不是基于经验事实的理论分析,而更像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编排。谢林提出了一种对现实的理解方式、对现实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结构方式,他没有解释这个理解方式的来源和发生根据,他把他归结于一种灵光乍现和偶然,然后他把它搪塞了过去。接着他就把这个理解方式给制造出来了;再接着,他就把各种现实概念给塞进去了;当他穷尽了各种现实概念的时候,这个体系就快要被他建好了。但他仍然不满足只是阐释现实,他还要指导现实。所以他赋予了“无法无天的行动”一个正当的名义、他赋予了“人类的自由”一个神圣的地位,并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天命或者说上帝。在他的这个体系中,一切都已发生,都是永恒存在,都是上帝的精神。
内在动力
那么我们现在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谢林为什么要这样写书的这一部分呢。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要给大家洗头。这种不讲动机、硬盘逻辑、解释一切、最后赋予某个东西崇高地位的行为,就是纯纯的狼人发言,他的真实动机只能是好票和洗头。开玩笑的,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操作的范本。从一种看似无关痛痒的理论假设出发,生长出一套无所不包的现实理论体系,最后得出某种“神圣”的结论——比如,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契约精神等等。在这个整个体系阐述完成的同时,写作者就隐匿与文字之后了,具体的人都被遮蔽在“神圣”之中了,人的情感、意志、历史现实都不见了,只剩下一段超越时间的、神圣的文字指导着后来的读者。
这就是意识形态操作的一个标准结构,无论中间过程多么复杂,最后都会把某种概念解释为神圣的。在这种操作下,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赋予正当性。真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分配就消失了。
谢林具体想操作什么呢,其实就是被他赋予神圣性而且被描述为已经成为永恒的那个东西:任意的自由和进步论。
自然哲学后半部分的详细梳理我会再出一个梳理视频,放在研读视频的最前面,大家可以去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