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依我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本应该是“关于人生”,但我认为“人生”不能代表我内心的想法,这是一个总结,一个关于我自出生以来近二十年人生的回顾。 经常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而我总是回答:“我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句敷衍的话语。我对人生的未来是非常迷茫的,如果说他人的未来是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那么对于我来说,未来是一片没有道路的荒原。在高考考试结束以后,走出考场的那一瞬,我的内心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无比的欢快,我只感觉到迷茫,我不知道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应该走向哪里。近12年的学习生涯塑造了如今的我,当那个名为学习的包袱离开我时,我并没有感到轻松,也没有感到欢愉,我只感到平静:我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 在很久以前我就计划写一些文章,但迫于学业搁置了,如今,高考已经结束,我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件我很早就已经想到的事情——死亡。 也许在他人的角度看来,考虑死亡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更何况我本就年轻,我的时间还很长,我完全是在杞人忧天。的确,对于正值少年的我来说,死亡距离我是非常遥远的,但是每当我在思考人生与生命的时候,死亡总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人生是一条没有回头路的单行票,我们从起点出发,被时间的列车载着,驶向名为死亡的终点站——死亡是我们所有人最终的归途。 作家史铁生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于这一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总是对其心怀恐惧。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人生的阅历,人生的阅历不足,他的认知便是肤浅的,他的理解便是片面的,他的行为便是幼稚的。一个少年轻言谈论死亡这种哲学问题无疑是愚蠢的,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便对死亡有不着不同的看法。基督教认为,善者死后进入天堂,恶者则得堕入地狱;佛教认为,人死后即进入轮回,死如再生;道教则认为生死气化,顺其自然。不同的死亡观念所反映的是人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对于我而言,我总是避免谈及未来这一话题,“未来”这一词汇所涵盖的时间维度过于宽广,每当我独自一人静静思考未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人生的终点,当死亡来临时,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如今的人们很少谈及死亡,“死亡”并不是一个吉利的词汇,它过于沉重,人们总是会避免提及这一话题,但归根结底是出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我看来,死亡本身并不值得恐惧,他的恐惧来源于死后的未知,人类本能的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而死亡正是这一事物的代表。没有人能够从死亡中归来,告诉我们死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对于我而言,死亡代表“虚无”,人一旦死了,那么所有东西就都消失了。当所有事物全部消失,那样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那种恐惧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底,就像是来自深渊的利爪,试图将我拖入黑暗的海底,你越是去深入的思考死亡,那种如溺水般的恐惧就愈发的深刻,我的阅历远不足以支持我去思考死亡这一问题。于是我选择忽视它,不去思考未来,让自己沉溺于现在,但是我从未逃离那片阴影,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点。 我从来没有坦然的面对过那片阴影,我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恐惧死亡所代表的未知,因为我永远孤独。《摆渡人》一书中说道:“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死亡最大的敌人不是生命,生命本身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死亡只是结果。 人是孤独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走向死亡,死亡是灵魂的旅程,每个人的灵魂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道路彼此交叉,我们只能从他人的灵魂中汲取养料,然后继续孤独前行。 在近几年里,我总是在不断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人在死后,后人为他挖掘坟墓,立起墓碑,坟墓和墓碑却都不是为死者建的,它们是为生者而建的,死了的人已经离去,而活着的人在墓前哭泣,但眼泪落尽之后,生活仍将继续,我们在墓前埋葬悲伤,然后擦干眼泪,跨过墓碑继续前进,走过一个又一个墓碑,走向自己的坟墓。 所以我明白了一件事,人生就是在不断的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准备。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求道过程,是不断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而死亡便是我们漫长灵魂之旅的总结。人总是孤独的,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安息之所,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坦然的接受这一切,然后说:“我已经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人生,愉快也好,遗憾也罢,无论悲伤痛苦,我都已经挺过来了,死亡也不过如此。” ——写于2023年6月11日凌晨